易經故事 剝卦上九 梁武帝 佛奴皇帝無功德

剝卦上九:碩果不食,君子得輿,小人剝廬。

碩:山上掉下如人頭大的石頭,引伸巨大。
果:樹木上結滿果實。
不:根向地下生長,引伸否定。
食:張口向着食具,引伸進食。

君:手持權杖,發施號令。
子:年幼小孩,頭上有毛,囟門未合。
得:路上拾到貝幣,引伸獲得。
輿:用人力抬起的廂房,引伸有聲譽。
君子:以赤子之心行事的人。

小:懸浮粒子,引伸細小。
人:雙手下垂可站立生物,即人類。
剝:用刀修飾轆轤上的陶器,引伸剝落。
廬:依山崖建造的簡陋房屋。
小人:微不足道的人。

意思是:不要進食巨大的果實,以赤子之心行事的人獲得聲譽,微不足道的人只能在剝落的簡陋房屋居住。

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國皇帝蕭衍,可解爻義。

梁武帝蕭衍(464年-549年),字叔達,小字練兒,南蘭陵中都里人(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)。
南齊宗室,蘭陵蕭氏世家子弟,漢朝名相蕭何二十五世孫。
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族弟,封臨湘縣侯,官至丹陽尹,母親張尚柔。

《梁書》記載,蕭衍「生而有奇異」,出生時兩胯之間駢骨(二骨相連),頭頂有隆起之狀,在右手有一個「武」字,住所常有「雲氣」環繞。

梁武帝畫家張僧繇畫的《梁武帝翻經像》,蕭衍戴着白紗帽,「反唇露齒」(翻着嘴唇,露出牙齒)。

蕭衍少年時受過良好儒家教育,年輕時多才多藝,學識廣博。

齊武帝永明二年(484年)正月,竟陵王蕭子良開建西邸,廣招文學之士,蕭衍、范雲、蕭琛、任昉、王融、謝朓、沈約、陸倕,八人一同交遊於蕭子良門下,合稱「竟陵八友」,發表許多詩作,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皆有所成就。

永明十一年(493年),齊武帝去世,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,由西昌侯蕭鸞輔政。

蕭昭業為帝後,只知享樂,不理政務,蕭鸞廢殺蕭昭業,擁立新安郡王蕭昭文即位。
三個月後,蕭鸞廢蕭昭文,自立為帝,是為齊明帝。
齊明帝登基後,蕭衍因參與定策之功,被封為建陽縣男,食邑三百户,自此,蕭衍的地位日益顯赫。

建武五年(498年)七月,在位僅五年的齊明帝病逝,其子蕭寶卷(即東昏侯)即位,蕭寶卷為人暴虐,即位後誅戮重臣,收回朝權。

永元二年(500年)冬天蕭衍長兄蕭懿被誣告謀反,遭東昏侯賜死,蕭衍積極招兵,暗中尋找機會推翻東昏侯,秘密派人在襄陽大伐竹木,沉於湖底。

中興元年(501年),蕭衍舉兵,派人去湖中打撈竹木,召集數千工匠在最短時間內建造戰船,此即成語「伐竹沉木」典故。(意思略同於「未雨綢繆」)

蕭衍領兵攻郢城,圍攻兩百餘日,城破,「積屍床下而寢其上,比屋皆滿。」
同年十二月,蕭衍發兵攻佔首都建康,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,是為齊和帝。

中興二年四月初八(502年4月30日),三十九歲的蕭衍受齊和帝禪讓登基,改國號為梁,是為梁武帝,改元天監。

封齊和帝為巴陵王,之後派人逼吞金自盡,齊和帝選擇在大醉後被殺死,齊和帝死後,對外宣傳暴病而死,按照皇帝規格舉行喪禮陵。

梁武帝追崇於499年去世的郗徽為德皇后,郗徽喜愛嗔怒,御夫甚嚴,終年三十一歲。
史載死後化為地龍(蟒蛇),鑽入後宮井中,監督後宮,託夢梁武帝,梁武帝至死沒有再立皇后,作《梁皇寶懺》超度她脫離地龍之身而升天。

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蘭盆節,源自梁武帝的帶頭作用,盂蘭盆大齋就是普食的意思,據說地獄裏的罪人,因梁武帝設齋造經二事,得消一切罪業,地獄一度曾為此一空。

梁武帝勤於政務,昔日好友沈約、范雲等世族後人當上宰相,與前朝重臣蕭秀等人合力推動各種改革,改正南齊時施政上的種種問題。

梁武帝原崇奉道教,登基後改信佛教。
504年,梁武帝與道俗二萬人聚於重雲殿,手書《捨道歸佛文》,表露出世思想及對佛法的虔誠。

梁武帝仍尊重儒、道「乃世間之善」,推行儒、釋、道三教並行政策,用儒家的「禮義」維護社會等級秩序,用道家的「無為」勸誡人們清凈自然,用佛教的「果報」來消磨人們的欲念,士大夫兼具儒、釋、道思想,國勢因而強盛。

梁武帝著有《老子講述》、《周易講疏》等書,對道士陶弘景以禮相待,國事決策致書諮詢,被譽為「山中宰相」。

梁武帝建造大愛敬寺、大智度寺、光宅寺、同泰寺、開善寺等著名寺院,大愛敬寺、大智度寺,為追薦父親(太祖文皇帝),母親(獻后)而造,為二老薦福。

梁武帝設立十三個「無盡藏」,寺院募集財物,在每月齋會中布施貧民。

天監十八年(519年)四月八日,梁武帝發心依高僧慧約受菩薩戒,脫下龍袍,恭敬領受縵衣,誓願守持淨戒,自降帝位為「佛奴」,凡事親執勞役。
影響所及,上從皇太子、王姬,下至道俗士庶等四萬八千人,成為正信佛弟子,當時經濟文化繁盛,史稱「天監之治」。

梁武帝在《大般涅槃經》找到理論,發表《斷酒肉文》,規定僧人必須吃素,漢傳佛教從此變成吃素。

梁武帝平日自奉儉樸,葛布粗衣,日中一食,戒絕辛羶,努力持守佛門戒律。

520年,梁武帝改元普通,定佛教為國教,廢除全國道觀、道士,被譽為「中國的阿育王」。

九月,菩提達摩從印度乘船來到中國,抵達廣州豋岸,來到金陵(南京),梁武帝會見達摩,第一個問題是:「朕即位以來,造寺寫經,度僧不可勝紀,有何功德?」
達摩說:「並無功德。」
梁武帝問題:「為何沒有功德呢?」

達摩說,梁武帝做的事,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,不是達到空寂無我的功德,修行者在世如果沒有求道,所做的一切善行,都是福德,因為是福德,所以不能成就解脫。

佛經記錄佛說的話,背後有高層次內涵,有度人的力量,梁武帝以門外漢身份解釋《大般涅槃經》,怎麼解釋都非佛的原意,還把佛陀佛法解釋得面目全非,層次變低了。

梁武帝沒有明白達摩的說話,反而愈陷愈深,或者,梁武帝是明白的,只是如魔王波旬所說,「藉佛造神」,獨攬佛教界大權鞏固地位。

普通八年(527年)三月八日,六十三歲的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,三日後還俗返宮,大赦天下,改年號大通,是為大通元年(527年)。

大通三年(529年)九月十五日,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「四部無遮大會」。
「四部」指僧、尼、善男、信女,「無遮大會」是指沒有遮攔,不分貴賤、僧俗、智愚、善惡,平等看待,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佛教布施僧俗大齋會,又稱無礙大會、五年大會,始於梁武帝。

梁武帝脫下龍袍,換上袈裟,捨身出家,九月十六日講解《涅槃經》。
當月二十五日,群臣捐錢一億,向「三寶」祈求贖回「皇帝菩薩」。
二十七日,梁武帝還俗,陶弘景預言梁武帝將步魏晉空談亡國後塵。

梁武帝善於講經,所講經文有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金字三慧經》、《金字般若經》等。

中大通五年(533年),梁武帝廣開法筵,年已百歲的沙門沙呵耶奢,原在檀特山坐禪,不遠萬里前來聽講。
有波斯使者安拘越或語言不通者,經過翻譯後也法喜充滿,可謂頗具國際規模的講經法會。

大同十二年(546年)四月十日,梁武帝第三次出家,群臣用兩億錢將他贖回。

太清元年(547年),三月三日,梁武帝第四次出家,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,四月十日、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。

梁武帝大弘佛法,整敕文教,被冠上「皇帝菩薩」雅號。

東魏將領侯景與東魏丞相高澄不和,太清元年(547年)正月,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,西魏宇文泰不信任他,侯景致函梁武帝,願獻出河南十三州投奔。

梁武帝接納侯景,任命他為大將軍,封河南王。
不久,東魏攻擊侯景,梁武帝派姪子蕭淵明支援,結果戰敗,蕭淵明被俘。
侯景敗退後佔據壽陽,高澄假意提出和解,意在離間侯景與梁武帝。
司農卿傅岐認為高澄議和是離間之計,朱異等人極力主張與東魏和好,梁武帝與東魏使者往來,侯景感到恐慌。

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梁武帝,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,梁武帝表示接受,侯景十分氣憤,起兵叛變。

蕭衍早年無子,把侄兒蕭正德收為養子,蕭正德有望成為太子。
501年,蕭衍長子蕭統出生,第二年蕭衍稱帝,封蕭統為太子,蕭正德改封西風侯,太子爭奪戰由此展開。

中大通三年(531年),蕭統去世,死後諡「昭明」,世稱昭明太子,梁武帝立蕭統胞弟蕭綱為太子,蕭正德對太子位仍虎視耽耽。

太清三年(549年)三月,侯景圍攻建康,梁武帝任命蕭正德防守,蕭正德投靠侯景作內應。
城中被圍困一百二十多日,糧食斷絕,飢病困擾,橫屍滿路,能登城抗擊者不到四千人。

南梁諸王手握重兵,彼此猜忌按兵不動,無人討叛,蕭正德打開城門放叛軍入城,台城淪陷。

十二日,侯景攻入建康,縱兵洗劫,蕭家宗室、世族琅琊王氏、陳郡謝氏皆遭血洗,二十八萬餘戶人口的繁華京都,轉瞬化為一片廢墟。

江東八郡五百八十萬人口死傷四百六十萬,南梁土地面積從二百六十萬平方公里,縮小到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,之前兩百年建設成果化為烏有,史稱侯景之亂。

城陷後,梁武帝被禁錮,太清三年五月初二(549年6月12日),梁武帝口苦乾渴,索蜂蜜水,未得實現,大喊數聲後,饑渴交加餓死在台城宮中,死時八十六歲。

侯景密不發喪,將遺體暫時置於昭陽殿,二十六天後,方才被遷移到太極前殿發喪,由蕭綱繼位,即梁簡文帝。
同年十一月,蕭衍被追尊諡號為武皇帝,廟號高祖,同月葬於修陵(江蘇丹陽陵口)。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