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蓮禪寺面積約1.3平方公里,位於大嶼山昂平高原,海拔高度達七百一十米,是香港境內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,四面有蓮花山、彌勒山、獅子頭山、木魚峰。
大悅、悅明、頓修三位志同道合禪僧,從江蘇省金山江天禪寺,不畏行腳艱辛,來到香港遊歷。
1906年在大嶼山昂平高原搭建小石屋。
1920年搭「大茅蓬」成為十方道場,開啟本地農禪修行形式。
紀修和尚為廣東省四邑人,在鎮江金山江天寺出家。
1924年,紀修和尚途經「大茅蓬」,「大茅蓬」長老邀請他出任住持。
紀修和尚將「大茅蓬」改名「寶蓮禪寺」,成為寶蓮禪寺第一代方丈,大悅、頓修、悅明成為寶蓮禪寺開山祖師。
當時盛況是「登高一呼,群山響應」,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,種山蔬、置法器,寶行一粒同餐。
紀修和尚擴建大木屋為禪堂,每天坐禪跑香,一切清規儀軌,悉依鎮江金山寺規範。
寶蓮禪寺由廣東法師開山,一開始已是廣東系十方叢林,唱讚跟隨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的廣東腔調。
1928年,大圓滿覺(大雄寶殿)落成,大圓滿覺來自「大圓滿覺,應跡西乾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佛陀是覺行圓滿的覺悟者。
供奉釋迦大佛,迦葉、阿難二尊者金像,由三個三開間形制廳堂並排連接而成,是嶺南地區常見廟宇形制,中央「大圓滿覺」為主殿,左邊「藏經閣」與右邊「金剛窟」,均有二層夾層,分別作藏書與僧舍使用。
寶蓮禪寺舉辦第一次傳戒法會,其後聯同屯門青山寺和觀音山凌雲寺輪流開戒,成為每年佛門大事。
1929年,大圓滿覺後面建五觀齋堂,殿前建韋馱殿、彌勒殿,築大牌坊「妙湛總持」作山門。
筏可和尚1893年11月15日出生,俗姓李,廣東南海西樵人。
1912年在鼎湖慶雲寺依鑑航大師求請剃度出家,法名昌其,字印載,號筏可。
1924年,筏可和尚與大弟子明慧法師南下香港,在青山屯門樨香園附近建一靜室「如是居」,翌年,筏可和尚陞座講經。
1930年,紀修和尚、青山寺顯奇法師,凌雲寺妙參和尚等長老,推舉筏可和尚繼任寶蓮禪寺第二任住持,移交款項僅22.4元港幣,當時寶蓮禪寺有數十常住眾,僧多粥少,維護至為艱難。
筏可和尚帶來法華經,是海外珍本,講完法華經後,按照佛家習慣,建一塔藏經,以存佛法。
筏可和尚在木魚山上建一座塔,將法華經收藏在塔頂內,這個塔名為妙法蓮華經塔,意指內藏法華經,簡稱法華塔。
法華塔旁邊有一塊大石,石向海一面,刻有「天風海濤」四個大字,另一面,刻「轉大法輪」,轉大法輪意思是佛法如一個大輪,旋轉不息,無邊無際。
筏可和尚建法華塔後,在寶蓮禪寺左背另建羅漢塔。
1933年,青山寺顯奇法師圓寂後,由青山寺監院了幻法師和兩序大眾禮請,筏可和尚同時兼任青山寺、寶蓮寺住持。
筏可和尚願力宏大,接任後大事興革。
1935年,於大圓滿覺側建禪堂,每年正月舉行禪七法會。
1936年,寶蓮禪寺再舉行傳戒,與青山寺顯奇老和尚,觀音山淩雲寺妙參和尚,共約三寺輪流傳戒一次。
1937年建地藏殿,為兩層高磚石構造混凝土結構,底層為寶蓮禪寺祖堂,供奉歷代祖師靈骨,二層供奉地藏菩薩銅像(重二百公斤),鑄一千多公斤重銅鐘一口,建立安樂室,作爲紀修和尚冥息之所。
1938年,筏可法師於南洋請回玉佛一尊,供奉於大殿,建指月堂,創辦嶼山佛學院。
潘智遠(智慧法師)三歲喪父,五歲時,跟隨母親及家姐自南海家鄉來港,投靠舅父(寶蓮寺住持筏可),一家三口得以蝸居寺內,當時寺中生活艱難。常常三餐不繼,潘智遠母親在兩年後離世。
1941年12月8日,香港淪陷,大眾多往內地逃難,大嶼山和青山大眾發生缺糧危機,筏可和尚為解決兩山糧食,遠赴廣州灣(今日湛江)講《彌陀經》,化得五千港元匯回兩山購糧。
1942年,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大嶼山縱隊,進入大嶼山抗日,寶蓮禪寺全力支持抗戰,九歲的智慧法師當過義務通訊員,為游擊隊報告敵軍行動。
1945年,香港光復,各道場戒壇均告停辦,只有寶蓮寺延續三年一屆秋期傳戒法會,是香港最具歷史和規模的傳戒大道場,智慧法師留在寺內放牛、擔水、運柴。
1952年,大圓滿覺後面建如是室,筏可和尚退居一年,由增秀和尚蜇報住持。
1953年筏可和尚復任住持,建華嚴塔,重建指月堂,改五觀堂爲真香閣。
1956年,香港佛教聯合會改爲董事制,筏可和尚任首任董事長,此後修葺愛道堂以供女衆居住院,建成韜光療養食室。
智慧法師出寺謀生,投考警察失敗後,投考電影演員亦未能成功。
1958年,明慧法師編撰《大嶼山誌》,對大嶼山佛教寺院和名勝作全面考察,同時記錄當時的大德居士事蹟和藝文創作。
寶蓮禪寺法緣日廣,求戒僧眾日益增加,1963年,智慧法師依筏可大和尚出家。
參加寶蓮禪寺秋期傳戒僧眾近二百人,寶蓮禪寺大殿只能容納數十人,筏可法師向政府申請,撥出大殿前三萬米花園用地,用作擴建新大雄寶殿。
「政府說,如果屬私人的話,沒辦法撥出,轉為慈善有限公司,可免費送給寶蓮禪寺。」
1964年,寶蓮禪寺正式由十方叢林,轉為慈善有限公司,組織董事會,成為先例。
明慧法師是着重修行的文人,不贊同寶蓮禪寺走向「商業化」,毅然下山。
1965年,筏可大和尚身體不適,智慧法師代其策劃及推動籌建新大雄寶殿。
1966年,筏可大和尚推薦智慧法師,進入寶蓮禪寺董事會,協助籌建新大雄寶殿。
香港史學會執行總監鄧家宙博士說:「明慧法師的弘法方向,是能維持原則、清修、單純,筏可法師着重改善僧人生活。」
「筏可法師晚年時期決定興建大佛,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,細節交由沒受過太多教育的智慧法師處理,他未曾參與真實商業社會活動,近年,佛教界不少風波,都跟智慧法師或寶蓮禪寺有關。」
1970年,寶蓮禪寺大雄寶殿落成,為七開間重簷歇山頂,採明清式樣的北京宮殿建築形制。
開光儀式請來行政局非官守議員關祖堯爵士,關祖堯在現場公布即將興建天壇大佛,說期望與台灣彰化大佛,日本鎌倉大佛鼎足而三。
寶蓮禪寺主要建築沿中軸線,坐東北面西南,由山門,韋馱殿,大雄寶殿,萬佛殿,加上兩側對稱的鐘樓、鼓樓,禪堂、齋堂、僧堂,形成序列的院落空間,軸線南側另一組建築為大會堂與祭祀空間。
寶蓮禪寺以一座石材牌坊代表山門功能,牌樓正中匾額橫刻「寶蓮禪寺」四字,牌坊後有一林蔭甬道通向寺門。
進入寶蓮禪寺山門後,是一片紫荊林,大雄寶殿前庭,栽植十株近百年大榕樹。
韋馱殿是寶蓮禪寺主體建築軸線第一幢建築,建築為黃色琉璃瓦歇山頂的三開間結構,前殿供奉彌勒菩薩,背後供奉韋馱菩薩,兩側是四大天王。
韋馱殿與建築後方左右兩邊的鐘鼓樓側殿,均為黃色琉璃瓦歇山頂的三開間結構。
大雄寶殿為七開間面寬三開間縱深大殿,基本上為仿明清北京故宮式樣建築形制,大殿中央三開間供奉釋迦牟尼佛、藥師如來佛、阿彌陀佛,側左右兩間分別為弟子迦葉與阿難,殿內側周邊動線配以壁畫雕刻,堂壁置五百羅漢像。
大殿下方為羅漢堂,也是大雄寶殿基座,供奉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。
其他建築包括祖堂、清心殿、般若、如是堂、藏經閣等,寺後花園有舍利塔,內藏紀修和尚真身。
寶蓮池位於韋馱殿左側,中心圓形魚池直徑約6.1米,種滿荷花與睡蓮,圓心有蓮花瓣噴泉。
1972年,筏可大和尚圓寂,董事會公選慧命法師爲第四代住持。
1974年,政府以象徵性地價,將木魚峰全山售與寶蓮禪寺,作爲建造天壇大佛之用。
1982年10月,中國佛教協會送贈大藏經珍本,《龍藏》一部,共7173卷給「寶蓮禪寺」,《龍藏》為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版本,是清朝最後雕刻製作的大藏經,殊為珍貴。
1992年10月,寶蓮禪寺住持及董事會諸法師,赴斯里蘭卡迎請舍利,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,敬領兩顆佛陀真身舍利。
《龍藏》、玉佛、舍利,成為寶蓮寺內三項鎮寺寶物,為港人消災解難。
2002年,政府就興建昂坪纜車,計劃收回寶蓮寺門外地壇一帶的土地,改建成酒店、購物廊、食肆,智慧法師以此舉妨礙僧人清修,極力反對,10月25日,宣布封山七日以示抗議。
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,坐直升機前往調解。
2005年,寶蓮禪寺開山一百周年,公選智慧法師為寶蓮禪寺第七代住持。
2006年年初,寶蓮寺為吸引更多遊客,向政府繳交一千三百萬元地價,耗資二億元將寺內大圓滿覺,藏經閣、供大和尚起居的「如是室」,拆卸重建成一座佔地六千平方米,五層樓高的萬佛寶殿。
2014年6月17日,萬佛寶殿舉行五方佛裝藏儀式。
10月31日,萬佛寶殿落成開光,地面層為建築基座,一層為樓閣式建築主殿,二層為法堂、方丈室,三層為禪堂與四層以挑空天井相連,四層為戒壇與藏經閣。
2015年11月15日,凈因大和尚接任寶蓮寺第八代住持。
智慧法師於2005年起出任住持十年間,寶蓮寺總資產由六億升至2015年的逾十三億元。
2016年,來自齋菜、售賣紀念品、法事儀式,總收入達一億四千萬元。
2019年7月13日,智慧法師功行圓滿,安詳捨報,世壽八十六,僧臘五十六夏,戒臘五十六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