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採珠業於五代十國時興起,大寶六年 (963年),南漢後主劉鋹(音倉),招募三千人於「大步海」(吐露港) 採集珍珠,設置媚川都。
「大步海」除在東北部有狹窄的赤門海峽外,群山環抱,平日風平浪靜,適合珠蚌生長。
「大步海」附近居民,多以漁業為生,因採珠較易獲利,紛投採珠工作,「大步海」的採珠業發達起來,珍珠產量與著名產珠地廣西合浦齊名,因產珠量豐富而有「媚珠池」之稱。
採珠是高風險行業,南漢滅亡(971年)後,宋太祖於開寶五年五月初十(972年6月23日),以採珠禍國害民,令行廢止,撤除媚川都,以安民心。
宋人方信孺有《媚川都》詩:
漭漭愁雲吊媚川,蚌胎光彩夜連天,
幽魂水底猶相泣,恨不生逢開寶年。
元仁宗延祐四年十二月(1318年1-2 月),設立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,開始在「大步海」繼續採珠。
明萬曆三十三年(1605年),由於長期採集,大部份珠蚌均被網羅淨盡,新珠未能及時繁殖,明廷下令停止採珠。
明末,「大步海」又再採珠,但質與量都不及從前。
康熙三十五年 (1695年) 明詔罷採,「大步海」採珠業自此式微。
1830年,香港開埠前,英軍派出軍艦進入吐露港(大埔海)考察,「寶湖號」(HMS Plover)到達大埔一個海灣,將海灣名為「寶湖灣」(Plover Cove)。
由內地來到香港的客家人,乾隆中葉定居「寶湖灣」北岸,大尾篤東部,由於是漁村,村民將「寶湖灣」稱為船灣。
發展成六條村落,小滘、大滘、金竹排、橫嶺頭(包括橫嶺背)、涌尾、涌背,合稱「船灣六鄉」。
「船灣六鄉」村民,主要從事捕魚、耕田種菜、打柴、採集帶子。
小滘在鵝髻頭西麓,大滘在觀音峒南麓,金竹排在大峒之下,橫嶺頭在雞仔峒(橫嶺主峰)之下,船灣西岸近三潭溪口處,居北者為涌尾村,在南者為涌背村。
除金竹排村是王姓外,其餘五村同為李姓,全為客家村落,金竹排王氏、橫嶺頭、大滘的李氏均從烏蛟騰分枝而來。
「船灣六鄉」屬「沙頭角十約」的「南沙洞」,五十年代以前都到沙頭角投墟。
村與村之間有通道連接,可細分為「上三鄉」(小滘、大滘、金竹排),「下三鄉」(橫嶺頭、涌尾、涌背),以「三光公立小學」為分界。
五十年代,大量人口由中國大陸移居香港,工業急速發展,各方面對食水供應需求大增。
六十年代,香港遇上嚴重旱災,食水供應不足以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,港英政府實施制水。
最初每天供水三小時,之後隔日供水,最嚴重時每四天才供水四小時,「樓下閂水喉」之聲響徹街巷。
港英政府為解決食水問題,1964年,粵港簽訂東江水供港協議,建造長七十多公里輸水管,將東江水輸送到香港。
當時正值內地文革期間,港英政府認為靠內地供水有潛在危機,投放大量資金興建水塘。
香港水務監督毛瑾在船灣遊船河時,發現船灣三面環山,只要在一面加建堤壩,抽乾壩內海水,便可成為一個大型儲水庫。
當局在白沙頭至大尾篤之間建設兩公里主壩,挖去逾五百萬立方米泥土,九十五萬立方米岩層,造成一個三十米深水庫,再於伯公咀至東頭洲建兩條輔助壩,封截布袋形的船灣內海,抽走範圍內的海水,注入淡水造成人工湖,預計儲水量達到一億七千萬立方米。
為得到石塊作築壩材料,政府在位於馬料水的崇基山進行爆破工程,取得石頭後,間接塑造現時中文大學地貌。
船灣淡水湖是全球首個海上最大人工淡水湖,面積達到四千五百九十四公頃,香港面積最大、儲水量最多水塘。
工程分兩期進行,第一期於1960年11月動工,首先興建沙田濾水廠、大埔頭引水口,抽水站和尼龍水壩。
第二期在1964年展開,建造水壩、輸水隧道、獅子山隧道。
1965年,船灣淡水湖泥塘角發現老虎蹤跡。
船灣淡水湖建成後,水位上升,「船灣六鄉」可能會被水淹沒。
政府與各村達成協議,在大埔墟廣福道新填海區,興建十三幢四層高樓宇安置村民。
賠償以每名年滿十六歲男丁可領一層,有村屋業權的戶主再加配地下舖位一間。
農地以每呎港幣2角5分現金補償,青苗、果樹另有補償,再加每戶津貼三個月生活費,金額由七百五十至一千元不等。
「船灣六鄉」總計一百四十五戶共1,150人,大埔理民官鮑富達表示,這是新界歷來人數及村數最多的搬村行動。
1966年11月11日及12日,政府執行搬村行動,11月28日,涌尾及涌背村率先搬村,兩村村民直接乘車前赴新居。
小滘、大滘、金竹排、橫嶺頭村民,由於陸路未通,需要藉助英軍登陸艇接載到船灣,再轉車到大埔墟陸鄉里,意思是「船灣六鄉」成為鄰里。
大埔寶湖道,英文名稱取自「寶湖灣」,與船灣淡水湖同名。
「船灣六鄉」遷到大埔安基立業,在同發坊設立六鄉村公所,在寶鄉道將三光及育群兩所村校,合併成立六鄉新村公立學校。(2006年停辦改為六鄉學習園地)。
六鄉中的涌背村重建李氏宗祠,將舊祠堂基石門框搬到同發坊,重現「龍門世澤 柱史家聲」門聯。
船灣聯村村公所代表船灣十一條客家村落,包括鴉山、井頭、洞梓、圍吓、散頭角、詹屋、李屋、陳屋、黃魚灘、蝦地吓、沙欄,各村各自有居民代表參加大埔鄉事委員會。
「船灣六鄉」的祖墳仍然保留,六村中,只有涌背及涌尾兩村村民,可以由陸路乘車祭祖,其餘四村,水務署每年都派出驗水船快艇,接載祭祖村民往返。
為收集大埔及沙田區內,不同溪澗的原水至淡水湖,加上要將輸出的原水轉運至沙田濾水廠,政府興建兩條輸水隧道,連接下城門水塘及淡水湖。
1967年完工的第二階段輸水隧道,是香港首個採用新奧工法進行鑽爆的隧道工程。
1968年船灣淡水湖堤壩初築成時,水位未到達「船灣六鄉」,村屋仍然保留,後來水位上升,各村除小滘村外悉數拆卸,涌尾村被闢作新娘潭路停車場,涌背村被公路所蓋不可辨認。
1968年10月5日,船灣淡水湖啟用。
1969年,港督戴麟趾主持船灣淡水湖揭幕,耗資四億元,挖取鄰近三個山丘礦石。
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.1公里,另有兩條長二百米副壩,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,面積達一千二百一十五公頃,儲水量達到一億七千萬立方米。
由於湖底泥土仍然藏有鹽份,把海水抽清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湖中淡水初期略帶鹹味。
1970年,當局再耗資一億五千萬元,進行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工程。
1973年,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至二十八米,儲水量增至二億三千萬立方米,水位上升,小滘村遭拆卸。
1979年,萬宜水庫落成,儲水容量達二億八千萬立方米,取代船灣淡水湖,成香港儲水量最多水塘。
船灣淡水湖佔香港水塘儲水量超過四成,可以維持香港人七十二天供水。
每年12月,東江供水系統維修時期,在這一個月,香港市民的食水供應,主要來自船灣淡水湖。
2007年,慶祝船灣淡水湖啟用四十周年,國際水協中國香港地區委員會,舉辦世界水監測日活動。
10月14日邀請三十多間中學,到船灣淡水湖測試淡水湖水質樣本。
2017年7月26日,香港大學都市實驗室科斯產權研究中心,發表《增闢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》,建議填平船灣淡水湖,得到一千二百公頃土地,興建三十萬個住宅單位,舒緩香港土地供應不足問題。
港大建築系畢業的測量師黎照昌,是東亞物業高層,聲言「反對發展郊野公園」,認為填平船灣淡水湖建新市鎮方案,影響相對發展其他郊野公園為少。
香港有十七個水塘,總存水量5.86億立方米,香港人一年平均用九億至十億立方米水,當中平均二億多立方米是雨水,七億多立方米是東江水。
政府每年向大陸付錢買東江水,至少要付8.2億立方米水價,每年約四十多億元,但每年只取七億立方米的水,餘下1.2億立方米的水白白浪費。
船灣淡水湖存水量達2.29億立方米,若填平淡水湖,東江水就不會浪費。
2017年,水務署在船灣淡水湖,安裝三百五十二塊船形浮動太陽能板,覆蓋水面約一千一百平方米,發電供應水務署設施使用,每年發電量可達十二萬度,相當於三十六戶普通家庭一年耗電量。
2021年5月,水務署引入無人船系統,協助監察水塘水質及取樣,現時主要在船灣淡水湖監測水質。
船灣郊野公園位於船灣淡水湖內,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,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東北沉積岩園區,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,地質景點受到法例保護。
船灣淡水湖約有十二個魚類品種,包括金山鯽、藍刀、土鯪魚、鯉魚等,超過二十萬條淡水魚生長,其中四份三為鯿魚。
船灣郊野公園內動植物自然生態多姿多采,常見的野生動物包括豪豬、穿山甲、豹貓等,公園內棲息的鳥類同樣品種繁多,包括四聲杜鵑及紅翅鳳頭鵑。
蝴蝶品種亦相當豐富,例如有稀有品種安灰蝶,苧(音柱)麻珍蝶的首個香港記錄,公園範圍內以烏蛟騰及荔枝窩,有較多不同品種蝴蝶棲息。
船灣淡水湖環湖綑邊遊,路程長達二十公里,行程約九小時,要綑水邊有險路,中途無退路,無補給、無樹蔭,無經驗者切勿輕試。
熱門路線是︰涌尾→泥塘角→橫嶺頭→橫嶺背→金竹排→大滘→小滘→紅嘴→窩環→虎頭沙→三門山→長牌墩→白沙頭洲→主壩→大尾篤。
尾段長牌墩至大尾篤一段,主壩全長2.1公里,對「強帑之末」的行山人士而言,是一項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