剝卦六三:剝,無咎。
剝:用刀修飾轆轤上的陶器,引伸剝落。
無:跳舞祈求,引伸沒有。
咎:足踩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意思是:剝落(捨棄一些)沒有殺身之禍。
戰國時期馮驩的故事,可解爻義。
馮驩生卒年月日不詳,戰國時期齊國人,《史記》作馮驩、《戰國策》作馮諼(音圈)。
田文父親田嬰是齊威王兒子,齊宣王弟弟,田嬰為齊相十一年,共有四十多個兒子。
田文母親只是田嬰的一個妾,地位不高,田嬰迷信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會剋父母。
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從小被逐出家門,幸得到魏惠王丞相白圭悉心愛護。
白圭其後推薦惠施繼任丞相,棄官從商,是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,奉行「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」,「趁時若猛獸鷙鳥之發」經營方法。
經營致勝理論:「在仁義世界開創事業,把所有利益還給天下人。」
(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把白圭稱為「治生祖」,宋景德四年,宋真宗封白圭為「商聖」)
田嬰其後因田文的能力立為世子,田嬰去世後,追謚靖郭君。
田文襲父爵在薛地被封萬户食邑,派人到薛地放債收息,賺取高額利潤,沒有跟從白圭的仁義利益經營致勝理論。
戰國時期,各國重臣都朝不保夕,努力爭取人才,為自己出謀獻策,藉此提高聲望,維持和鞏固地位。
這些人才都是朝廷以外在野之人,他們聚集在重臣或名士門下,起居生活得到照顧,被稱為門下食客。
門下食客分三等:
上客吃飯有魚,外出乘車。
中客吃飯有魚,外出無車。
下客飯菜粗劣,外出自便。
田文在薛地招攬各諸侯國賓客、犯罪逃亡的人,被稱為「戰國第一公子」,與趙平原君、魏信陵君、楚春申君,共稱戰國四君子,「孟嘗君」是田文諡號。
前299年,齊湣王遣孟嘗君使秦,秦昭襄王請孟嘗君到秦國為相,孟嘗君有意應承,在秦國等消息,有人遊說秦王,擔心孟嘗君做了相國,凡事優先考慮齊國利益,對秦國不利。
秦昭襄王認為不能放虎歸山,想殺孟嘗君,孟嘗君使人找秦昭襄王寵姬求情,寵姬要孟嘗君的狐白裘(白狐毛皮袍)作報酬,不過,孟嘗君的狐白裘之前已獻給秦昭襄王。
孟嘗君一名門客扮狗鑽入秦宮,盜取狐白裘,寵姬向秦昭襄王求情,秦昭襄王放了孟嘗君。
秦昭襄王其後反悔,派兵去追,孟嘗君夜半到達函谷關,關法宵禁,規定日出才開門。
時辰未到,門客中有人假裝雞鳴,衛兵聽到雞鳴,以為天亮,打開關口,孟嘗君一行人乘機出關。(成語「雞鳴狗盜」由此而來)
孟嘗君路經趙國,平原君以客人接待他,趙國人聽說孟嘗君賢能,都出來觀看,看到他身材矮小,紛紛取笑,孟嘗君大怒,與門客下車痛殺數百人,屠滅了一個縣才離去。
由此可見孟嘗君器量小,為人殘暴。
孟嘗君散播拒絕做秦國相國險被殺害的消息,回到齊國後名氣愈來愈大,其後當上齊國相國,門下食客愈來愈多,有食客三千人。
馮驩窮途末路時,投靠孟嘗君,接受面試。
孟嘗君問:你有甚麼愛好?
馮驩答:沒有甚麼愛好。
孟嘗君問:你有甚麼能耐?
馮驩答:沒有甚麼能耐。
孟嘗君雖然收留馮驩,但沒有再理會他,府中僕人對馮驩施白眼,只給他粗茶淡飯。
一段時間後,馮驩倚門彈劍哼歌:「長劍長劍回去吧!這兒吃飯沒有魚。」
僕人告知孟嘗君,孟嘗君說:「給他吃魚,待遇跟中客一樣。」
過了一段時間,馮驩故伎重演,這回唱的是:「長劍長劍回去吧!這兒出門沒有車。」
孟嘗君説:「給他車子吧,與上客一樣。」
馮驩騎車去看朋友:「孟嘗君非常尊重我。」
不久,馮驩彈劍唱道:「長劍長劍回去吧!這兒沒有錢養我家。」
孟嘗君知道馮驩家中尚有一老母,叫人按時供給馮驩老母吃穿用度,待遇已超過其他食客,馮驩不再唱歌。(成語「馮驩彈鋏」由此而來)
孟嘗君一再滿足馮驩要求,並非重視他,只為博得招賢納士美名,馮驩依舊投閒置散。
孟嘗君在薛地向百姓放債牟利,由於他收取的利息太高,加上近年天災歉收,很多人無法還債,連利息也無法支付。
孟嘗君找食客替他收債,之前孟嘗君侍從魏子三次追債都失敗而回,沒有人肯挺身而出,馮驩對孟嘗君說,願替他到薛地收債。
馮驩問孟嘗君:「收了債,要為您買點甚麼回來?」
孟嘗君説:「你看我家缺甚麼,就買點甚麼回來好了。」
馮驩到了薛地,派官吏召集債仔,答應到期還本金的,若沒錢還,可付利息延期,結果得息錢十萬,但仍有多數債仔無錢付息。
馮驩置酒買牛,召集債仔到來,一面勸債仔飲酒,從旁觀察債仔貧富情況,一面讓債仔拿出欠單驗對,有能力償還息錢的,當場訂立還息期限,無力償還息錢的,馮驩即場焚燒欠單。
馮驩站起來説:「咱們孟嘗君借錢給你們,是看到大家沒有本錢務農經商,難以度日,本來是不想收利錢的,可是手下有一大幫門客要養活,才向大家收取利錢。」
「如今核對欠單,能付的都付清,暫時沒錢的都約定歸還期限,請務必按期交付,實在付不起利錢的,孟嘗君説,連本帶息都奉送了,所以我把這些人的欠單全燒了。」
「孟嘗君體諒大家辛勞,年歲不好,今年的租金全免了,這都是孟嘗君的恩典,大夥可別忘了啊!」
百姓歡呼起來,萬分感激孟嘗君恩德,當地百姓為紀念馮驩,將上邳城改為驩城。
馮驩回來對孟嘗君説:「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,外面馬房多的是獵狗、駿馬,後庭多的是美女,家裏所缺的只是仁義。」
「您有個萬戶的薛地,是你的政治本錢,您不把百姓當作自己子女一樣加以撫愛,用商賈手段向他們斂取利息,我認為不妥。」
「貧窮的,即使監守催促十年也還不上債,時間愈長,利息愈多,到了危急時,就會用逃亡的辦法賴掉債務,如果催促緊逼,不僅終究沒辦法償還,上面會認為您貪財好利不愛惜平民百姓,在下面您會有背離冒犯國君惡名。」
「我燒掉毫無用處徒有其名的欠單,廢棄有名無實的帳簿,是讓薛地平民百姓信任您,彰揚您善良的好名聲,假託您的旨義,取銷無力償債的百姓欠債,為您買了仁義。」
孟嘗君雖然心中不高興,倒也沒責怪馮驩。
一年後,秦國相國病死,相位空懸,秦昭襄王想拜孟嘗君為相國,散佈謠言說孟嘗君應承到秦國做相國。
齊湣王怕孟嘗君對自己構成威脅,藉口「寡人不敢把先王大臣,做自己的臣子」,免去孟嘗君相國職務。
門客見孟嘗君失勢,紛紛離去,只有馮驩還一心一意地跟着孟嘗君。
孟嘗君罷相後返回薛地,距離薛地尚有百里,百姓們早已扶老攜幼,在路旁迎接孟嘗君,孟嘗君佩服馮驩預先為他「市義」,視為心腹。
馮驩說狡兔有三窟,必須預先為自己留後路,「市義」只是「第一窟」。
孟嘗君只是有立錐之地,地位還未鞏固,齊國政治形勢若對孟嘗君不利,孟嘗君必須得到他國支持,有後路可走,才可東山再起。
孟嘗君給馮驩五十輛車,五百斤金去遊説,馮驩對秦昭襄王說:「齊國能夠這麼強大,全是孟嘗君功勞,今天齊王這麼對待他,他怎麼能不怨恨呢?齊國的人事、機密等種種情況,孟嘗君都一清二楚,如果他投奔秦國,大王就可以拿下齊國,稱雄天下,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!希望大王趕快下手,拉攏孟嘗君,不然,齊王覺悟過來,重新任用孟嘗君,齊國可又要跟大王較量高低了。」
秦昭襄王立刻派遣使者,帶黃金千斤、彩車百輛厚禮,到薛地聘請孟嘗君。
馮驩搶先趕到齊國都城臨淄,求見齊湣王,說秦昭襄王派使者迎孟嘗君到秦國做相國,齊湣王派人打聽,證實秦國使者正往薛地途中,齊湣王擔心孟嘗君相秦,立即由薛地迎回孟嘗君,向他道歉,重任相國。
馮驩勸孟嘗君不要應承,趁機索取先王祭器,在薛地立宗廟。
宗廟內有先王祭器,所在地方被視為國家重點,一旦受到攻擊,全國要傾全力援救。
孟嘗君政治地位得到鞏固,是為「第二窟」,齊湣王應承孟嘗君提出的條件,秦國使者到達薛地時,孟嘗君已重坐齊國相位。
孟嘗君被罷相後,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,孟嘗君恢復相位後,感慨地對馮驩説:「我素常喜好賓客,樂於養士,接待賓客從不敢有任何失禮之處,有食客三千多人,賓客看到我一旦被罷官,都背我而離去,沒有一個顧念我的,如今恢復宰相官位,那些離去的賓客還有甚麼臉面再見我呢?如果有再見我的,我一定唾他的臉,狠狠地羞辱他。」
馮驩說「富貴多士,貧賤寡友」是一種規律,希望孟嘗君能夠「遇客如故」,讓更多有識之士到來投靠,令到自己聲名在外,這是「第三窟」。(成語「狡兔三窟」由此而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