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香港公園(香港金鐘)

1839年至1841年,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被英國打敗。
1841年簽訂《穿鼻草約》,將香港島割讓英國。
英軍在香港島登陸,在上環嚤囉街一帶興建帳蓬及大棚屋軍營,當年爆發瘧疾、黑死病,治安敗壞。

德己立少將是皇家工程師,1843年12月27日乘卡斯托號巡防艦抵達香港。
1844年1月11日獲指派為香港副總督,成為香港第一位駐港三軍司令,德己立向英國要求在香港建立永久堅固軍營。

1843年6月,英國批准德己立要求,皇家工程師愛秩序少校,到達香港出任工程兵指揮官。

司令總部大樓由皇家工程師高靈臣設計,軍營建築監督布司督建。
參考格林威治王后宮,以麻石建造,外牆全髹成白色,兩層高,屬希臘古典復興式風格。

入口處的柱為多域式,其餘柱子為愛奧尼亞式,屋頂以中式物料建造,加快建造效率,減少成本開支。

主體三面被遊廊連遮陽的木格柵包圍,是西式建築為適應香港氣候而作出的調整,反映殖民地特色。

1846年8月,司令總部大樓落成,同年9月,德己立遷入司令總部大樓居住。
1897年,遊廊加建鐵柱作支撐,木遊廊改為鐵製,加建浴室。

草坪上有一枚鐫有船錨標誌的海軍電台界石,船錨上刻有編號34,之下記有年份1910。

(1932年,司令總部大樓,易名三軍司令官邸又叫旗杆屋)

1900年,英國皇家海軍,銳意加強海軍力量及擴展基地,港英政府同意將皇后大道以北部份陸軍用地,包括北營和海旁的威靈頓軍營交予皇家海軍,興建多幢軍人宿舍。

愛秩序少校在現今紅棉路、堅尼地道、金鐘道交界一帶,建立域多利軍營(域多利兵房),是英軍在香港最早興建的軍營,有三十多座軍事建築物,為愛德華古典復興風格建築。

已婚英軍宿舍(蒙哥馬利樓),樓高三層。(以二戰期間英國著名軍事指揮官,伯納德·蒙哥馬利命名)

已婚宿舍E座(羅拔時樓),為已婚英軍宿舍,樓高三層,由紅磚砌成方形立柱,支撐每樓層的古典柱頂和模製飛簷。
各層設開放式長廊,立柱之間護欄下放置古典瓮狀欄桿柱,欄桿柱塗上白色與紅磚形成對比,有鋼樓梯、半玻璃木門、楣窗。

(二戰時期,已婚宿舍E座被日軍佔用,二戰後為紀念蒙哥馬利麾下,指揮官羅拔時少將,易名為羅拔時樓)

准尉宿舍第一及第二幢(羅年信樓),為已婚英軍軍官宿舍,樓高兩層。
(二戰後為紀念戰績彪炳的英國羅年信將軍,易名為羅年信樓)

准尉宿舍第三及第四幢(華褔樓),是已婚英軍軍官宿舍,樓高兩層。
(二戰後為紀念中東英軍司令部總司令,魏菲爾易名為華褔樓)

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,域多利軍營是英軍總司令部。

1942年至1945年日佔時期,域多利軍營被日軍佔用,香港重光後,軍營作大規模修復。

1959年,英國國防部縮減海軍船塢規模,填海興建添馬艦海軍基地。

七十年代後期,中區商業用地不足,港府與軍部及英國政府商議交還軍部用地。

1979年3月30日,駐港英軍將域多利軍營土地交還香港政府,大部份建築物在1985年至1992年拆卸。
小部分具有歷史意義或建築特色建築物獲保留,包括羅拔時樓、卡素樓、蒙哥馬利樓、羅連信樓、華福樓、三軍司令官邸。

政府將大部份域多利軍營用地,交由市政局和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,合作發展香港公園,工程耗資達三億九千八百萬元,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(美孚新邨、喜來登酒店、太古城的設計師)

香港公園依山而建,佔地8.16公頃,位於中環地段海拔較高位置,地勢相當陡峭,座落法院道、紅棉路、堅尼地道之間山坡。

興建公園時,保留大部分原有樹木,部分列入「古樹名木」名冊,由私人、公司、團體贊助,古樹名木獲得特殊照顧保育。

在香港公園內無拘無束生活的松鼠,主要是麗松鼠屬的腹環松鼠,又名泰國松鼠,原產泰國西部和緬甸。

香港公園有多個入口,東接法院道、北接紅棉路、西接山頂纜車花園道總站、南接堅尼地道。

法院道東面入口鄰近香港高等法院,有扶手電梯連接太古廣場、港鐵金鐘站。

1991年5月23日,香港公園由港督衛奕信爵士主持揭幕儀式。
東面正門入口是一條廣植樹木及噴泉廣場通道,通道盡頭是一座二十米高鐘樓。

鐘樓右邊是三軍司令官邸,1846年至1978年使用,前後有五十四名英軍司令居住,二戰時期,有四位海軍上將居住,為香港現存最古老英國殖民地時期建築物,見證香港百多年英國殖民地歷史。

二次大戰期間,官邸兩遭日軍炮彈襲擊,樓頂被日軍炸毀,修復後被日軍佔用,戰後,大樓重新成為英國三軍司令官邸。

1984年7月,三軍司令官邸交給市政局活化,改為香港茶具文物館,館內分為六個展區,主要介紹中國由唐代至近代有關茶的歷史,展出香港茶具文物收藏家、維他奶創辦人之一羅桂祥,捐出不同款式茶藝文物等等。

1989年,三軍司令官邸列為法定古蹟。
1994年,羅桂祥基金捐出羅桂祥名下,二十五件瓷器、六百多方印章予市政局,其後成為茶具文物館展品。

1995年,市政局在官邸旁加建新翼,模仿殖民地風格,名為羅桂祥茶藝館。

香港公園中央的人工湖和瀑布,由軍營網球場改建而成,是蜻蜓自然保育園地。

2001年3月19日,水務局慶祝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,在人工湖旁邊興建「維也納飲用水噴泉」。
噴泉外形獨特,用中國大理石雕塑而成,頂端及配件以銅鑄造,是奧地利著名雕塑家漢斯穆爾作品。

噴泉利用地面紅外線感應器,探測使用者步近,開始噴出飲用水,維持二十秒,噴泉頂端噴出的「W」形水柱,代表「水」(Water)的英文首個字母,是設計者別出心裁意念。

噴泉旁邊的銅製「加拿大准尉紀念銅像」,紀念二戰時香港保衞戰中,於渣甸山戰壕為保護戰友,用身體擋手榴彈犧牲的加籍軍人約翰·奧士本。
約翰·奧士本獲頒維多利亞十字勳章,是在香港頒發的唯一一枚。

這尊銅像並非按約翰·奧士本鑄造,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士兵銅像,1930年代,由余仁生第二代經營者,余東旋訂製鑄造,放置在淺水灣余園別墅內。

1941年12月,銅像於香港保衛戰,見證英軍與日軍在淺水灣激戰,日軍在余園別墅屠殺五十餘名戰俘。

1981年,余園別墅拆卸重建,屋主將銅像贈送駐港英軍,銅像豎立在九龍塘奧士本軍營衛兵室門前。(軍營以約翰·奧士本准尉命名,1997年後改稱「九龍東軍營」),紀念約翰·奧士本及在香港保衛戰中,英勇犧牲的軍民。
1992年,奧士本銅像重置於香港公園。

人工湖向西行是羅年信樓,1961年改為駐港英軍副司令官邸,1981年起,地下成為紅棉路婚姻登記處,一樓闢作香港公園辦事處。

再前行是香港最大的壁球中心,有十二個空調壁球場,其中一個供比賽及表演用,壁球中心旁邊是香港公園體育館。

體育館對上南面山坡,是由卡素樓被改建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,取代位於中環香港大會堂的舊址。

1992年4月2日,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啟用,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,樓高三層,為愛德華古典復興風格建築。
建築物為遷就陡斜地勢,以四個階級像樓梯般組成,在香港十分罕見,大樓東西兩面原為由拱形列柱組成陽廊,陽廊現已裝上玻璃窗,以增加樓面可用面積。

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隔鄰是兒童遊樂場,兒童遊樂場東面是香港公園尤德觀鳥園,觀鳥園以已故港督尤德爵士命名。
整個觀鳥園外圍,以四個巨型拱架承托不銹鋼圍網,避免園內出現礙眼支柱,圍網覆蓋範圍約三千平方米,上蓋最高點與山谷底部相距三十米。

除原有樹木外,觀鳥園內外種植大量植物,以樹木遮蔽圍網,使環境接近自然景緻。

1992年9月,觀鳥園開放參觀,觀鳥園內雀鳥,大部份來自馬來羣島,屬七十個品種,約有五百五十隻,觀鳥園設有圖文並茂展板,闡述熱帶雨林結構和生態,介紹園內雀鳥。

觀鳥園內設有一條高架棧道,適合坐輪椅者使用,遊人經棧道穿梭於樹冠之間,在不同高度觀賞園內雀鳥、樹木、植物,從不同角度欣賞山谷全景。

觀鳥園山谷底部淺水池和小瀑布形成林蔭河床,河水順山谷地勢向下流動,匯聚於大型水池,水池與觀鳥園出口處外面一個小湖相連,是觀賞各類水禽的好地方。

觀鳥園旁邊是香港公園觀鳥園教育中心,由華褔樓改建,作研習鳥類教育用途,有三個展覽籠作輔助設施,兩個鳥籠內飼養長冠犀鳥和雙角犀鳥,餘下一個飼養產自馬來西亞地區多個雀鳥品種。

觀鳥園對下是太極園,內有多個庭院,供遊人耍太極。
2005年6月25日,抗沙士紀念公園在太極園開幕,名為「弘揚抗疫精神建築景觀」,佔地面積不大,有數個紀念石碑,入口處一條弧形支架橫跨整個公園,寓意「雨後彩虹」。
七名抗疫捐軀的前線醫護人員銅像,包括殉職醫生劉大鈞、謝婉雯、鄭夏恩,醫護劉永佳、鄧香美、劉錦蓉、王庚娣,銅像下刻有他們的生平。

太極園北面角落是鳥瞰角,是三十米高塔,有一百零五級梯級,塔頂設觀景台,可俯瞰整個公園。

太極園東面是專為舉行活動而設的花園廣場,面積達一千一百平方米,約有八百八十個座位。
2005年7月11日,香港獲邀協辦2008年奧運馬術比賽,花園廣場改名奧林匹克廣場,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羅格主持開幕。

奧林匹克廣場上面是霍士傑溫室,以已故市政局主席霍士傑命名,佔地一千四百平方米,全東南亞最大,由展覽廳、旱區植物展覽館、熱帶植物展覽館組成。
溫室內安裝調控環境設備,營造不同氣候環境,展出旱區植物和熱帶植物二千多種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