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海岸線漫長,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,北宋初年在現時九龍灣東南、西北、西南沿岸,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,設立名為「官富場」的官方鹽場,範圍覆蓋今日觀塘區、九龍城區、油尖旺區,派造鹽官並駐兵,屬於廣州府東莞縣,鹽場為縣內四大鹽場之一。
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(1276年2月4日),伯顏率領元朝大軍佔領南宋首都臨安,五歲小皇帝宋恭帝與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。
2月18日,元兵至臯亭山,宋遣監察御史楊應奎奉上傳國璽,宋恭帝投降元朝後封為「瀛國公」。
宋恭帝異母兄弟益王趙昰(音是)與廣王趙昺,在國舅楊亮節、朝臣陸秀夫、張世傑,陳宜中、文天祥等人護衛下南逃。
逃到金華,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,趙昺為副元帥,晉為衛王。
1276年6月14日,剛滿七歲的趙昰,在福州即皇帝位,是為宋端宗,改元景炎,冊母楊淑妃為皇太妃、同聽政。
景炎二年(1277年)四月,趙昰與趙昺及一眾大臣,逃到九龍灣,在離開海灘不遠地方,用木興建簡陋行宮,稱為「二王殿」,其後發展為「二王殿村」,有村民數百人,「二王殿村」傍有上帝廟。
九龍灣西岸有一座小山,位於今日宋皇臺道和譚公道、北帝街東北面,東面臨海,其餘三面是稻田和池塘,小山附近有一條小河流出九龍灣,叫馬頭涌。
小山高三十五米,周邊約六百米,山頂有一塊巨石,重約三百噸,巨石外表平滑,一半枕在山頂的大石上,其餘一半虛懸,由一顆小石卵支撐,巨石頂可容五十人,是九龍灣最高點。
宋端宗經常站在巨石上北望神州,巨石被稱為「宋王臺」(宋朝皇帝觀景臺),小山被稱為「二王殿山」(官富山)。
期間,楊淑妃女兒晉國公主墮海溺亡,找不到屍骸,臣民鑄金身塑像一座,墓塚設於宋王臺西北不遠的小丘上,建有一座大碑,人稱「金夫人墓」。(1917年,因建造教堂,「金夫人墓」被毀)
景炎三年(1278年),宋端宗崩,軍心渙散,無心戀戰,陸秀夫在碙州梅蔚(香港大嶼山梅窩),改碙州為祥龍縣(廣州為祥龍府),擁立趙昺為皇帝,是為宋少帝,改元「祥興」。
趙昺母俞修容下落不明,奉端宗母楊淑妃為太后,逃往新會厓山避難。
元朝命大將張弘範大舉進攻厓山,宋軍水師在張世傑指揮下與元朝軍隊交戰,史稱厓山戰役,宋軍全軍覆沒。
1279年3月19日,丞相陸秀夫見無法脫逃,背負剛滿八歲的趙昺跳海殉國,楊太后投海殉國,宋朝正式滅亡。
趙昺遺骸漂至赤灣附近,由僧人發現,認出身穿龍袍的是宋少帝,將他葬於深圳赤灣(南山區),現存宋少帝陵(祥興陵)。
「二王殿村」村民在巨石上刻「宋王臺」三字,紀念宋朝最後「二王」,為怕元朝官員追究,「二王殿村」改名「二黃店村」。
嘉慶十二年丁卯(1807年),廣東水陸路提督錢夢虎命新安營遊擊林孫,新安縣知事李維瑜及官富巡檢胡宏昭,重修巨石上的「宋王臺」三個字。
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,《新安縣志》記載:「宋王臺,在官富之東,有盤石,方平數丈。昔帝昺駐蹕於此,台側巨石舊有『宋王臺』三字。」
九龍灣一帶被連綿翠綠農田及梯田覆蓋,居民組成多條村落,包括衙前圍村、衙前塱村,東頭村、西頭村、沙埔村、鶴佬村、竹園村、石鼓壟村、打鼓嶺村等等。
1860年,清廷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,英人稱宋王臺為「聖山」。
不久,有人在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,九龍城居民發起保存宋王臺運動,得到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。
1898年8月15日,何啟在立法局提出動議,要求政府立法保存聖山。
1899年,立法局通過《保存宋王臺條例》,訂為法定保護古跡,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,港英政府撥款在宋王臺四周加建圍牆及公園,豎立碑誌,嚴禁破壞。
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,不少清朝遺老到香港定居,定期到宋王臺,緬懷石上嘉慶年間留下的刻字。
1915年,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,是晚清進士、學者,曾任清朝國史館總纂,被尊稱為賴太史,籲請政府劃地數畝,保存「宋行宮故址」(宋王臺)。
港紳李瑞琴承辦港英政府建築工程致富,響應賴際熙呼籲,向港英政府捐款,修築石垣、牌坊、涼亭,環山頂巨石築成石基,建成公園。
1916年,工程大致完成,定名為「宋臺舊址」,賴際熙與陳步墀等一班舊式文人,在山頂宋王臺大石旁飲酒賦詩,欣賞汲水門的落日餘暉。
農曆九月十七日,滿清遺老陳伯陶邀集旅港廣東遺民,張學華、賴際熙、汪兆鏞、蘇澤東等十餘人,到宋王臺祭祀宋末東莞遺民趙秋曉生日,其後邀約粵港兩地其他遺民,互相憑弔宋末史跡,緬懷清室。
陳步墀是省港乾泰隆老闆,保良局總理,1920年代出版《宋臺集》,其中一幅繪於1917年的《宋臺秋唱圖》,清楚繪畫出「宋臺舊址」地理環境,建築布局,入口的牌坊門聯,花木景緻都繪畫詳盡。
1941年,日軍佔領香港期間,計劃在九龍灣機場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,有意炸毀「聖山」上面的巨石,用作舖設跑道之用。
1942年,日本陸軍省批准擴建機場。
1943年1月9日,近萬人參與機場擴建工程,當中包括英軍戰俘,經多次爆破,巨石被炸開裂成三份,被炸開的兩塊巨石,再經多次爆破,鑿成碎石後,用作舖設跑道。
刻有「宋王台」三字的大石排在最後爆破,日本士兵在大石埋好炸藥,導火線燒到中途無緣無故熄滅,連續幾次都是如此,只得返回軍營想辦法。
第二天,士兵拿炸藥炸石,一陣陰風從山上吹來,士兵一個一個暈倒,炸石工程中止。
第三天,日本佛教布教士宇津木二秀,以「前立本尊御遷座式」,安壇作法,法事完畢後再放置炸藥炸石,這次炸藥爆炸,但大石仍原好無缺,法師認為大石「有靈」,建議保留。
1944年10月16日下午約三時三十分,盟軍兵分兩路空襲香港,九龍灣機場被炸毀,擴建工程暫停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
香港光復後,港英政府繼續擴建機場,計劃炸毀「聖山」。
九龍城居民要求保留「聖山」,港英政府其後同意,將刻有「宋王台」三字的部份,削成一塊長方型大石,移到距「聖山」一百米地方,設置公園安放。
削石工程開始後,每天都有工業意外發生,工人無緣無故地吐血昏迷,甚至死亡,工程被逼停止,法師舉行祭石儀式,承諾會將方形大石放在公園內,工程得以順利進行。
1957年歲次丁酉冬月,新會簡又文撰文,台山趙超書丹,合力製作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,樹立在公園內。
碑記認為「宋王臺」是「宋皇臺」之誤,港英政府將將公園命名為宋皇臺公園。
1960年,開放給市民使用。
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,定期在宋王臺附近酒樓舉行祭祀,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畫像。
2014年4月21日,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,發現三個地層古蹟,工程暫停。
考古學家到場,發現古蹟跨度由唐代至現代,包括1920年至1960年形成,位處最淺的「填土層」,中間「晚清民國層」、深入地底的「宋元層」。
掘出二百三十九個遺蹟及數千件出土文物,是過去六十年來,香港最重大考古發現。
宋元古蹟遺址有六個古井、麻石明渠,出土三千七百件重要器物、一千多箱普通器物,包括陶瓷器碎片、錢幣、鐵塊、木頭。
錢幣歷史由現代追溯至唐代,包括公元621年的「開元通寶」、「元豐通寶」與「紹聖元寶」,晚清的「乾隆通寶」,現代(1926年)香港一仙。
陶瓷主要來自福建晉江,磁竈(音灶)窰及浙江龍泉窰,大部分陶瓷碎片質量較普遍,估計是當時居民使用的生活用品。
當中較具價值,包括八卦紋青瓷香爐,龍泉外蓮瓣內底貼雙魚紋折沿盤碎片,展飾有模印雙魚及蓮瓣紋,魚紋代表富足,蓮花是宗教紋飾。
2014年11月22日,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,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內發現的七處遺蹟,宋元時期的古井不太整全,保育價值相對較低,對工程影響大,考慮拆卸覓地重置,與其他古物一併重置於宋皇臺公園內。
古井若易地重置,只需額外花費一千萬元,模擬度可達八成,若原址保留,額外開支高達十三億元。
2014年底,古物事務監督(發展局局長),決定將大部分宋皇臺站遺蹟原址保留,額外撥款四十一億,調整因考古發現導致的工程支出。
古物古蹟辦事處接納港鐵保育報告,原址保育其中兩口宋代古井,在大堂展示文物。
2021年6月27日,港鐵屯馬線開通,「土瓜灣站」改稱「宋皇臺站」,為港鐵首個設有文物館車站,港鐵大堂的「聖山遺粹」展覽,展出約四百件宋元時期出土文物。
古蹟辦執行秘書(古物古蹟)蕭麗娟表示,宋皇臺站古蹟遺址共發現七十萬件文物,古蹟辦挑選四百件作展品,包括:各種青釉瓷碎片、迷你陶骰、藥王像,兩個較完整的陶水管、瓦當,纏枝紋淺青釉梅瓶、茶具褐釉盞托等,五百個「宋元通寶」銅錢,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日常用器等。
兩個元代八卦紋青瓷香爐,狀態較完整,於水井附近灰坑出土,或與水井神祭祀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