賁卦上九:白賁,無咎。
白:眼白,引伸白色。
賁:敏捷、突出。
無:跳舞祈求,引伸沒有。
咎:足踩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意思是:清清白白的突出,沒有殺身之禍。
兩晉名將陶侃的故事,可解爻義。
陶侃(259年-334年7月30日),字士行,江州鄱陽郡梟陽縣人(江西省都昌縣)。
遠祖為西漢著名將領陶舍,被漢高祖授為開封侯,著有《用軍策》五十二章傳世。
父親陶丹,三國孫吳時期任揚武將軍,母親湛氏,妻子龔氏,外曾孫陶淵明。
晉咸寧六年(280年)三月,晉武帝司馬炎一舉滅東吳,東吳官員尤其是武將,一夜之間失去工作,陶家迅速墮入貧困,遷到尋陽。
陶侃少時家貧,父親病逝後,全靠母親湛氏紡織維生。
陶侃在釣磯山(江西省南昌市)釣魚,撈到一隻織布梭,帶回家掛在牆上,不久雷雨,織梭變化為赤龍飛上天去,這就是「龍梭」典故由來。
魏晉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,中正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,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,稱為「訪問」,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,重要人物由中正親自評議。
中正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,有三個標準:家世、道德、才能。
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,二品有參預中正推舉權,獲得二品者幾乎全是門閥世族,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權。
中正品第過程中,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,家世愈來愈重要,甚至成為唯一標準,西晉時形成「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庶族」局面。
家世又稱「簿閥」、「簿世」,即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。
陶侃出身寒門,雖然很有才華,苦於無人引薦,只能望門興嘆。
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,時值冰雪積日,陶侃倉促間無以待客。
陶侃母親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,換錢買得酒菜,客人暢飲極歡,范逵的僮僕也得到親切招待。(成語「截髮留賓」由此而來)
陶侃母親見范逵的馬沒有飼料,把自己床上墊的草席切碎來餵馬。
范逵告別時,陶侃相送百餘里,范逵問:「兄想到郡中去任職嗎?」
陶侃回答:「想去,苦於無人引薦。」
范逵先安排陶侃任尋陽的魚梁吏(管理魚梁的小官),魚梁是用土石橫截水流,留下缺口,用來捕魚的設置。
陶侃上任後,忠於職守、頗有人緣,部下見他生活清苦,從魚品醃製坊拿來一壇糟魚給他食用,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魚,趁同事出差鄱陽,順便捎上這壇糟魚,附上告安信。
陶侃母親收到信物,為兒子一片孝心高興,隨口問送信物之人:「這壇糟魚,在潯陽要花多少錢?」
陶侃的同事說:「這罈子糟魚用得着花錢買?去下面作坊拿就是,伯母愛吃,下次我再給您多帶幾壇來。」
陶侃母親將糟魚封好並且回信,責備陶侃説:「你身為官吏,把官府物品贈送給我,這樣不僅沒有好處,反而增添我的憂愁啊!」
陶侃收到母親返回的糟魚與責書,萬分愧疚,深感辜負母訓,發誓不再做讓母親擔憂的事。
范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,極力讚美陶侃,張夔召陶侃為督郵,領樅陽縣令(正七品)。
陶侃在任上以有才能著名,遷任主簿(正九品),官職雖比縣令低,但權力比縣令大。
陶侃把張夔當作父親對待,張夔妻子生病,要到幾百里外去接醫生,當時大雪天寒,主簿等僚屬感到為難,陶侃主動要求前往,大家都佩服他的禮義。
張夔舉薦陶侃為孝廉,陶侃到洛陽,幾次拜謁名揚天下的重臣張華。
張華以陶侃來自偏遠之地,不大理睬他,陶侃每次被拒見都神色安然。
張華與陶侃交談,大為驚異,獲賞識任郎中(宮廷侍衛,正五品)。
伏波將軍孫秀是滅亡的孫吳宗室,名望不高,北方士族都恥於任他的掾屬,孫秀因為陶侃出身寒族,召他為舍人。
吏部令史黃慶,推舉陶侃為武岡縣令,陶侃到任後,與太守呂嶽不和,棄官回家,後來當過郡裏的小中正。
元康元年(291年)至光熙元年(306年),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局勢動盪不安。
太安二年(303年),陶侃進兵襄陽,於竟陵等地(湖北潛江西北),大破張昌軍,斬首數萬,納降萬人。
次年,張昌及其餘眾被消滅,戰後陶侃以軍功封東鄉侯。
永興二年(305年)十二月,右將軍陳敏在歷陽叛亂,自稱楚公,陶侃以運輸船作戰艦,所向披靡。
永嘉五年(311年),荊湘流民擁杜弢(音滔)造反。
次年,王敦遣陶侃與周訪等鎮壓,王敦得知陶侃勝利後說:「若無陶侯,便失荊州矣。」
表拜陶侃為使持節、寧遠將軍、南蠻校尉,荊州刺史,領西陽、江夏、武昌,先後駐屯沌(音囤)口和沔(音免)江。
建興元年(313年),參軍王貢與杜曾叛變,陶侃在石城進攻杜曾失敗,因此戰免官,王敦上表請陶侃白衣領職,「戴罪立功」繼續參與平亂。
陶侃平亂後被貶為廣州刺史,每天早上把數百塊磚頭搬到室外,傍晚搬回室內,嚴寒無間,有人奇怪問他,陶侃說:「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,過分悠閒安逸,唯恐難擔大任。」,後人稱為「運甓(音辟)翁」。
變民杜弘派使者向陶侃假意投降,陶侃識破後,先後捕獲杜弘數名同黨,威名傳遍廣州,因功獲封柴桑侯,太興初年進平南將軍,不久加都督交州軍事。
太興元年(318年)陶侃因母親離世而離職,服喪後,陶侃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。
當時全國正鬧饑荒,山夷很多都淪為盜賊,陶侃盡力賑濟回流民眾,於武昌郡東設立夷市,穩定當地,為郡府賺取不少利錢。
永昌元年(322年),王敦以討伐劉隗等人為名舉兵,陶侃加領江州刺史,不久轉都督、湘州刺史。
同年,王敦攻破建康,執掌朝政,陶侃改回原職加散騎常侍,交州刺史王諒死後,陶侃加領交州刺史,因功進位征南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
太寧二年(324年),王敦敗死,陶侃遷為都督荊、雍、益、梁州諸軍事,本職加領護南蠻校尉、征西大將軍、荊州刺史,荊州人民知道陶侃再治荊州都互相慶祝。
太寧三年(325年),晉明帝病死,五歲的晉成帝即位,庾亮以舅舅身份輔政。
咸和三年(328年)十月,蘇峻攻陷建康,執掌朝政,陶侃之子陶瞻為蘇峻所殺,是為「蘇峻之亂」。
平南將軍溫嶠派人去荊州邀請陶侃勤王,說:「如今事已至此,義無反顧,就像騎在猛獸身上,哪還能中途下來呢!」(成語「騎虎難下」由此而來)
右司馬王愆期與陶侃妻龔氏勸陶侃支持溫嶠,陶侃放下陶瞻的喪事,領水軍進攻石頭城,次年清剿和收降蘇峻殘餘勢力,救出晉成帝。
蘇峻之亂平定後,陶侃因功升為侍中、太尉,都督交、廣、寧、荊、益、雍、梁七州軍事,封長沙郡公,仍駐荊州。
十二月,後將軍郭默假稱詔命殺江州刺史劉胤,陶侃戰後加都督江州,領刺史,加置屬官。
陶侃成為一代名將,身居都督八州高位,念及范逵、張夔、劉弘的知遇之恩,張夔兒子張隱任命為自己的參軍,范逵兒子范珧(音姚)任命為湘東太守,劉弘曾孫劉安為掾屬,報答當年恩情。
咸和七年(332年),陶侃派兒子陶斌與南中郎將桓宣,擊敗在樊城的後趙將領郭敬,派陶臻與竟陵太守李陽攻破新野,再奪襄陽。
陶侃因功進為大將軍,劍履上殿,入朝不趨,贊拜不名,陶侃辭讓。
《晉書》記載,陶侃在夢中生出八個翅膀,飛上天空,見天門九重,已登了八重,惟有一門不讓他進去,守門人用杖擊打他,因此掉在地上,折斷了左邊翅膀,夢醒後,左腋還在痛。
陶侃知道自己的仕路已到極限,為免被猜疑有稱帝之心,晚年一反節儉常態,有媵(音認)妾(陪嫁女子)數十,家僮千餘人,擁有極多珍奇寶物。
陶侃晚年多次上書求退,因部下苦求而留下。
咸和九年(334年),陶侃病重上表告老歸田,將後事都交給右司馬王愆期,登舟赴長沙,途中病逝於樊溪舟中,享年七十六歲。
根據陶侃遺囑,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,他的舊部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、作畫像,晉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,賜諡號「桓」,以太牢禮祭祀。
建中三年(782年),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,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,為他們設廟享奠,當中就有「太尉長沙公陶侃」。
宣和五年(1123年),宋室依照唐代慣例,為古代名將設廟,七十二位名將中包括陶侃。
北宋年間成書的《十七史百將傳》,明代黃道周所著的《廣名將傳》,陶侃均位列其中。
陶侃衣冠墓建於元初,墓建造簡陋,從江邊沿石級而上,靠左圍牆有雙合墓廬門,門框上嵌有石匾,上刻「陶公墓室」四字。
進門右道一排三間青瓦平房,是守墓人住所,墓前石欄杆,欄杆左右有石柱,對聯「媲衡山千秋不朽,偕湘水萬古流芳」。
清同治十年(1871年),邑志載陶母(243~318年)逝後,安葬在城東六里牛崗嘴丘坡上。,
1923年,民國縣知事張世范重修墓穴,六十年代期間,墓地被圈入縣電廠內。
2008年,縣電廠地處範圍易為房地產開發項目。
2009年1月17日,鄱陽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,野外作業組見到墓穴無存,現場狼藉不忍卒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