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李鄭屋漢墓(香港長沙灣)

秦代以前,香港未受中原王朝管轄,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,秦始皇平定南越,香港被納入南海郡番禺縣。
秦始皇下令徵召平民戍邊開發嶺南,南越人與漢人同化,改變香港落後經濟面貌,香港進入有史籍記載,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。

漢武帝派兵征服南越王國,再度將香港納入版圖,為增加國庫收入,實行鹽鐵專賣,香港的鹽業得到相當發展。

清朝年間,姓李及姓鄭兩批客家人來到香港,在九龍半島西北岸,一個海蝕階地山腳位置,建立李屋村及鄭屋村,其後合稱李鄭屋村。

1920年,香港開始有考古活動,考古學家在香港沿海坡地上,發現大量與煮鹽有關的灰窰,為防止民間偷運私鹽,漢朝政府在南丫島、大嶼山等地設軍駐防。
不過,考古學家在香港境內無發現過兩漢古墓。

1953年聖誕節當晚,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,導致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,港英政府決定在李鄭屋村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。

1955年5月3日,生泰建築公司承接政府工程,夷平李鄭屋村山地,以泥頭車運走山泥。

8月9日上午十時許,四、五名工人,到李鄭屋村第三四街舊址,一個山坡挖掘山泥,發現泥土中有磚石,搬開磚石後,發現一個寬七、八呎圓洞,圓洞內有通道。
工人再發掘,找到一個碧綠色古陶花瓶,綠色小屋、香爐等物品,各人不以為意,繼續工作。

中午十二時許,工人午膳回來,洞口已圍有數十人。
工人新仔(16歲)從洞內取出兩件物品,其他工人出手爭奪,原有三隻腳的香爐,斷了一隻腳。

負責渠務的西人沙士堅,聞訊到場,見到兩件物品後,馬上向工人購買,工人不懂開價,沙士堅給他們二十元,工人略為遲疑,沙士堅再加兩元,買下物品。

工人知道古物有價,繼續發掘,取出十多件古物,打算放上貨車運走。

工務局接到報告,通知生泰建築公司,公司職員到場,無法阻止群眾搶奪,警員接報到場,工人企圖開車離開。
警員拔槍阻止,要求上峰增援,大隊警員趕至鎮壓現場。

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,是英國人,出身傳教士家庭,在齊魯大學任職,為知名考古學家,1952年應聘到香港大學任教。

林仰山教授接到工務局通知後到場,封鎖現場,檢走十件古物回香港大學檢驗。

古物並非很精緻的陶器,可能是陪葬「明器」,初步相信洞穴是古墓,可能是私家墳地,墓主是並不高級的官員,年代是漢唐之間或者是六朝,在香港市區內,是首次發現。

發現古墓消息傳出後,不少人專程來看,古墓外人山人海,警方加派人手戒備。

香港當時沒有專業考古隊,林仰山教授應工務局邀請,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。

古墓向西南,用磚砌成,布局為「A」字形,總長約8.5米,寬約10.2米。

四個墓室分別為前室、後室、右耳室、左耳室,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布局,中部為十字形穹窿頂磚墓室,為東漢中期廣東地區流行的墓室形制,後室小龕常見於東漢前半期。

羨道(入口通道)已遭破壞,無法得知當時封墓情況。

古墓前室頂部為穹窿圓券頂,其餘三個墓室為單券頂,羨道、後室,左、右耳室地面呈長方形。
墓磚為長方形,質地堅硬,多為素面,呈暗紅色或灰色,平均長四十厘米、闊二十厘米、厚五厘米。

部分墓磚側面刻有或印有十多種花紋和文字,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,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,文字近似兩漢時期的「八分書體」。

墓磚銘文有「大吉番禺」、「番禺大治曆」、「薛師」。

「番禺」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,「大吉番禺」寓意祈祝大吉大利,「番禺大治曆」寓意長治久安。

「薛師」二字採用字體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,國學宗師饒宗頤認為「薛師」為造磚工匠題名。

墓內沒有人骨,有五十八件陪葬品,其中三十三件完整文物,包括:炊煮器、飲食器、儲藏器、模型,另外八件青銅器有盆、鏡、鈴、碗等。

三足陶鼎、溫酒尊、陶魁、陶卮(音仔)等,是東漢時期民間常用陶器,一套四件陶製模型,屋、倉、井、灶,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,反映當時香港社會農耕與漁獵經濟發展狀況。

香港大學東方研究院院長德歷克教授,推測古墓建於公元220年至618年,即漢唐之間。

1955年8月10日,政府開放古墓供市民參觀,從古墓掘出的古物,排列在山腳供市民觀賞,之後,古墓封閉,交由輔政司華爾頓負責。

林仰山在香港大學中國歷史講師羅香林幫助下,考證古墓出土文物。

古墓原位於沿海面向南方山脈的坡地內,經過多次填海,古墓離海邊由原本少於五百米,演變成至約二千米。

1955年8月14日,台灣大學文史系教授董作賓,應林仰山邀請,到香港參與古墓研究。

政府參考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,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(公元25-220年),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。
有學者認為墓主是鹽官或旅行家,民間歷史學者呂沛銘認為是東漢末年避難貴族。

古墓年期未能一錘定音,眾說紛紜,不同說法,關係到古墓是否有保留價值。

林仰山根據古墓出土的「明器」(陪葬物),推測古墓屬於吳至南朝時期(222-589年)。

黃福鑾教授是現代教育出版社創始人之一,在崇基學院任史地系系主任多年,1972年從香港中文大學榮休。

黃福鑾教授認為,古墓建於南宋(1279年3月),是南宋太后衣冠塚,理據是唐以前,九龍可能未有中原人留居。

政府認為古墓歷史價值不高,傾向拆卸,用作興建兩幢徙置大廈,收容五千災民。

1955年8月16日,港九居民聯合會,要求港府保留李鄭屋村古墓。

9月7日,政府公布拆卸古墓。
9月9日起,古墓開放十日給市民入內參觀。

9月15日,林仰山在《南華早報》發出公開信,從古墓內的銅鏡碎片,推測古墓是後漢或六朝初期建造,主張保留古墓,以免香港失去一個有價值遺蹟。

10月3日,《華僑日報》刊登崔龍文的文章,提出四個觀點:
(一)決非南宋楊太后衣冠塚。
(二)為漢武帝時南越國人所建。
(三)「大治曆」為南越國第二代文王胡年號。
(四)為南越國國相呂嘉親屬之墓。

10月9日,《華僑日報》刊登考古家吳桴文章,認為古墓建造時期在宋末或元明時期,甚至是清代初期。

1955年11月,政府決定保留古墓。
1956年1月4日,市政局在古墓上加建鋼筋水泥硬殼,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。

衛聚賢是考古學家、航海史學家,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,被稱為「考古怪俠」。

1956年5月29日,《華僑日報》刊登衛聚賢的文章,衛聚賢指出,漢代「視死如生」,殉葬物甚多,六朝的南朝殉葬物甚少,古墓殉葬物有三十件之多,可以推斷是漢墓而非六朝墓。

古墓主人,相信是「屯長」夫人,南越王趙佗在秦漢時期據廣東自立,在廣東地區設「屯長」,香港的屯門由此而來。

1957年5月12日,古墓修葺工程全部完成,博物院及園地佔一萬平方呎,「古墓遺蹟」四個大字,出自港督葛量洪手筆,古墓由市政局接管。

6月21日,華民政務司麥道軻主持古墓開幕禮,古墓開放予公眾參觀,每次限六人入內,成人收費兩角,小童收費一角,墓內出土文物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。

1969年,古墓移交香港博物美術館管理。

1988年12月,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,市政局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裝置,正式定名為「李鄭屋漢墓博物館」,是香港唯一一座東漢磚墓室,反映東漢時期先民生活面貌。

李鄭屋漢墓出土以前,香港考古發現,最早與新石器時期和先秦時期有關,之後是南北朝、隋唐至宋元等各朝,李鄭屋漢墓填補了兩漢時期的一片空白,讓人們了解兩漢時期香港居民的生活水準。

李鄭屋漢墓列為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,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,為穩定漢墓內部濕度和溫度,減緩墓室損耗,墓室不對外開放,觀眾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,窺探古墓內貌。

漢墓旁邊是展覽館,展出從漢墓出土陶器及青銅器外,設有「李鄭屋漢墓」展覽,用文字、圖片、照片、地圖、錄像、模型等,介紹漢墓地理環境、發現經過與墓室結構,設有「李鄭屋漢墓」與「華南漢文化」展覽。

1993年,香港房屋委員會在漢墓博物館旁邊,建成漢花園優化和增建庭院。

1998年3月22日,李鄭屋漢墓博物館,閉館維修更換冷氣系統。

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外的防水膠膜及混凝土層,十分殘舊,出現裂痕,每逢大雨,博物館內出現雨水滲漏。

2005年1月起,為紀念漢墓出土五十周年,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耗資一百萬元,進行一系列復修工程,包括在墓室頂部,加建一個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,防止雨水造成滲漏,減低墓室被侵蝕機會。

工務局工程師葉斯本,當年負責深水埗徙置區地盤平整工程。
2007年,葉斯本女兒懷特海.安娜,捐贈一批珍貴歷史照片給香港歷史博物館,照片忠實記錄1955年漢墓及墓中文物出土情形。

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說:「古墓沒有發現任何人體遺骸,可能是個衣冠塚,『大吉番禺』可確定是東漢時期。」

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蕭國健教授說:「從墓穴建築看來,當時不止一兩個人建這個墓穴,而是一班人,證明在漢代曾有一班人在這裏居住過,古墓羨道被毀,古墓可能被盜墓賊洗劫。」

2021年,李鄭屋漢墓博物館,年度入場總人數約四萬人次,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中,名列第三,高於上窰民俗文物館(一萬),羅屋民俗館(四萬)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