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噬嗑上九 孫皓 最突出的昏君

噬嗑第六爻,上九:何校滅耳,凶。

何:人的肩上扛着鋤頭或扁擔,引伸負荷。
校:木製十字架刑具,引伸準則。
滅:兵災火焚,引伸毀滅。
耳:聽覺器官,耳朵。

凶:地面凹陷,引伸災禍、禍殃、不吉利。

意思是:木製十字架刑具,增加人民負荷,兵災火焚的禍殃,令人不忍耳聞。

三國時期吳末帝孫皓,可解此爻爻義。

吳末帝孫皓(243年-284年),字元宗,幼名彭祖,又字皓宗,《三國志》原名為孫晧。
吳大帝孫權第三子孫和的長子,嫡母張妃是張承女兒,生母何姬是孫和庶妃。

孫皓剛出生時,得到祖父孫權疼愛,為其取幼名「彭祖」,孫和被立為太子。

赤烏十三年(250年),孫和陷入「南魯黨爭」被孫權廢黜,流放到故鄣(今浙江省安吉縣)。

太元二年(252年)正月,孫權將孫和封為南陽王,孫和帶家眷移居封地長沙,不久,孫權駕崩,九歲幼子孫亮即位。

孫亮即位後,張妃的舅舅諸葛恪(音確)專權。
建興二年(253年),宗室孫峻誅殺諸葛恪,剝奪孫和王位,流放到新都(浙江省淳安縣),隨後賜死,張妃殉夫。

孫皓此時年僅十歲,還有三個異母弟弟,何姬保全性命,將孫皓等人撫養長大。

太平三年(258年),孫亮(16歲)聯合全公主政變,事泄被廢。
孫綝改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,孫休與張布及丁奉發動政變,孫綝斬首示眾,孫休被立為帝,是為吳景帝。

吳景帝下令夷滅孫綝三族,把孫峻從地下挖出來,取出陪葬印綬後,把棺木砍成碎片,重新埋葬。

吳景帝封孫皓為烏程侯(浙江省湖州市),孫皓異母弟孫德封錢塘侯,孫謙封永安侯。

孫皓與烏程令萬彧(音旭)相識,彼此交好。
永安七年(264年)七月,吳景帝將十歲大的太子,託孤於丞相濮陽興後駕崩,濮陽興未遵吳景帝意願立太子為帝。

吳國的盟國蜀漢這時已經滅亡,交趾一帶發生叛亂,大臣考慮擁立較年長君主,丞相濮陽興與左將軍張布,勸朱太后迎立二十三歲的孫皓為帝。

朱太后說:「我是一個婦人,哪裏知道甚麼社稷之慮,只要吳國無損、宗廟有所倚靠就行了。」

孫皓即位後,改元元興,大赦天下,立滕妃為皇后,吳景帝四個兒子分別封王,張布的女兒被封為美人。

孫皓以高官厚祿拉攏臣子,丞相濮陽興加封侍中,兼領青州牧,左將軍張布升為驃騎將軍,加封侍中。

孫皓發放糧食,救濟窮人,從皇宮放出大量侍女讓她們可以婚配,放歸宮中圈養的一些野獸,以一系列惠民政策爭取民心,當時人們都把他稱為明主。

幾個月後,孫皓顯露出魯莽暴躁、驕傲自滿,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。

孫皓派黃門走遍各州各郡,挑選民家美女,下令凡是郡長級(二千石)以上官員家女兒,每年都要呈遞花名冊,適齡者由孫皓先行挑選,入選者進宮侍奉,落選者,才准許出嫁。

孫皓後宮佳麗多達一萬人,稍不合心意,殺死後扔進水裏流出宮外,坊間有言「進來的是美人,出去的是屍體」。

吳景帝孫休的太子及三個兒子封為王爵,加強孫皓繼位的合法性,孫休的妻子朱太后貶為景皇后。

孫皓追謚自己父親孫和為文皇帝,生母何姬奉為太后,妻子滕氏立為皇后。

濮陽興、張布對孫皓的轉變感到震驚和失望,後悔擁立孫皓,萬彧向孫皓揭發,孫皓將兩人處斬,三族誅滅。

古代出嫁的女兒不再屬於父親一族,張美人得以倖免於難。

一日,孫皓問張美人,她的父親張布去哪兒了,張美人狠狠答道,父親已被賊人殺害,孫皓大為光火,命人把張美人用棒子活活打死。

張美人死後,孫皓感到後悔,十分思念,張布大女兒嫁給前衛尉馮朝的兒子馮純,孫皓將她迎入宮中,拜為左夫人。

甘露元年(265年)七月,孫皓逼景皇后自殺,軟禁孫休四個兒子,殺死其中較年長的兩人。

九月,孫皓聽信術士之言,「荊州有王氣,當破揚州」,決定遷都武昌(湖北省鄂州市)。

孫皓由建業遷都武昌後,因土地貧乏,所需供給大多要從長江下游運上來,江東百姓頗有不滿。
兒童再度傳唱孫權定都武昌時的歌謠:「寧飲建業水,不食武昌魚,寧還建業死,不止武昌居。」

寶鼎元年(266年)十月,永安山民施旦聚眾數千人起義,劫持孫皓異母弟永安侯孫謙離開烏程,向吳故都建業(江蘇省南京市)進發,一路上不斷有人加入,到建業城外時已有數萬人之多。

孫皓聽說施旦謀反消息,不僅不擔憂,反倒覺得是應驗之前術士所說,「荊州有王氣,當破揚州」。

肯定自己遷都的決斷,命令數百人到建業城,大喊「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」,孫皓殺施但家人,壓制之前的晦氣。

施旦最終被吳將丁固、諸葛靚擊潰,孫謙被救回,丁固請示孫皓如何處理,孫皓下令將孫謙母子一起毒殺,後來還殺了孫和嫡子,即另一個異母弟孫俊。
十二月,孫皓將都城由武昌遷回建業。

寶鼎二年(267年)夏六月,孫皓下令新建更大的宮殿昭明宮,二千石以下官吏都被派往山中督伐木料,昭明宮修建歷時半年,工程耗資巨大,耽誤了農時。

建衡二年(270年),孫皓因左夫人之死,過度悲傷幾個月都沒露面,左夫人的葬禮豪華非凡。

百姓因為孫皓「性情大變」,民間傳聞孫皓早已死去,現時在位的實際上是外貌酷似孫皓的何都,這次的葬禮是為落葬真正的孫皓。
傳説孫氏後代章安侯孫奮或上虞侯孫奉,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,兩人後來都被誅殺,民間傳是遭「何都」毒手。

建衡三年(271年)正月,孫皓聽信刁玄增改的讖文,「黃旗紫蓋,見於東南,終有天下者,荊、揚之君!」

孫皓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,不顧眾人反對,用車載母親、妻子、孩子以及後宮上千人,親率大軍從牛渚(安徽省當塗縣)西進伐晉,軍隊途中被大雪所阻,孫皓下令還師。

鳳凰元年(272年)秋八月,西陵大捷,孫皓更加相信自己有上天襄助,召術士尚廣為他占卜。
占卜結果顯示他將在庚子年「青蓋入洛陽」。(青蓋是皇帝的青傘儀仗)

孫皓頻繁派兵襲擊晉國邊境,但都勞而無功,大將陸抗上疏反對窮兵黷武,希望孫皓看清晉強吳弱的事實。

鳳凰三年(274年)陸抗病逝,孫皓將陸抗的兵馬一分為五,交給陸抗五個兒子分別統領。

建衡元年(269年),吳國有名望舊臣,在六年時間內先後逝世,對於其他忠臣勸諫,孫皓不再接納容忍。

鳳凰元年(272年)開始,孫皓召集群臣宴會,座客至少飲酒七升,就算不完全喝進嘴裏,也要斟上並亮盞説乾。
大臣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,孫皓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,暗中賜茶給他來代替酒。(「以茶代酒」由此而來)

韋曜為人耿直磊落,奉命記錄關於孫皓父親南陽王孫和事蹟時,因不願意將孫和列入帝紀,觸怒孫皓,被殺頭送了命。

孫皓召集群臣宴會,常侍王蕃酒醉失態,孫皓下令將王蕃斬首,大臣感到震驚遺憾。

孫皓之後派人專門記錄大臣在酒宴時的言行,情節嚴重立即誅殺,情節輕微,或活剝臉面,或挖眼珠。

鳳凰二年(273年),孫皓愛妃派人到市場劫奪百姓財物,司市中郎將陳聲將他們繩之以法,愛妃告訴孫皓,孫皓藉口其他事鋸斷陳聲的頭,將他的身體扔到四望山之下。

天冊元年(275年),吳郡(江蘇省蘇州市)有傳言掘地得銀子,長一尺,寬三分,刻上有年月等字,孫皓認是祥瑞,大赦天下,當年改元天冊。

天璽元年(276年),吳郡有傳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堵塞,如今疏通,長老互相傳播,此湖堵塞時,天下是亂世,此湖開通,天下會被平定。

在湖邊得石函,中間有青白色石頭,長四寸,寬二寸多,上面刻有皇帝二字,孫皓改年號天璽,大赦天下。

鄱陽有傳言歷陽山石的紋理可以成文,一共二十字,曰「楚九州渚,吳九州都,揚州士,作天子,四世治,太平始」,孫皓多次派遣使節,刻石為銘,回應祥兆。

晉國都督荊州諸軍事的羊祜,對吳國展開懷柔政策,宗室及將軍紛紛向晉軍投降。

孫皓絲毫沒有感受到危機來臨,接下來幾年,吳國各地奉承孫皓的人,爭相獻上有吉祥象徵事物,迷信的孫皓始終堅信自己將一統天下。

天紀三年(279年)冬十一月,晉武帝司馬炎依羊祜生前擬制計劃,分六路大舉伐吳。

天紀四年三月壬寅日(280年5月1日),王濬接受孫皓投降,孫吳至此滅亡,印證了「庚子之歲,青蓋入洛陽」預言。

晉武帝封孫皓為中山王、賜號歸命侯,晉武帝大會群臣,召孫皓進見,孫皓上前叩首請罪。
晉武帝指着坐席最末座對孫皓說:「朕設了這個座位,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。」
孫皓回應:「我在南方,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。」

賈充故意刁難孫皓說:「聽説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,剝人面皮,這是甚麼樣的刑罰?」
賈充曾指使手下殺害魏帝曹髦(音巫),孫皓回答說:「作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,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,就對用這種刑罰。」
賈充聽後沈默不語,非常慚愧,孫皓臉色不變。

晉武帝與王濟下棋,孫皓在旁,晉武帝對孫皓說:「聽説你在吳國時剝人面,刖人足,有這回事嗎?」
王濟當時把腳伸到棋盤下,孫皓譏諷王濟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,回應道:「作為人臣而失禮於君主,他就應當受這種刑罰。」

晉武帝有一次問孫皓:「聞南人好作《爾汝歌》,你懂嗎?」
孫皓正飲酒,舉羽觴吟誦:「昔與汝為鄰,今為汝做臣;上汝一杯酒,令汝壽萬春!」

《爾汝歌》原為南人市井小調,「爾」「汝」皆為同輩間帶有輕視的不敬稱呼,孫皓直呼晉武帝為汝,不提一個君字。

太康四年十二月(284年),孫皓在洛陽逝世,享年四十二歲,葬於河南縣界的邙(音亡)山,滕皇后為孫皓寫哀悼文,文章甚是悲痛悽楚。

柏楊編寫白話版《資治通鑑》,梳理至264年時,忍不住感嘆了一句:「《資治通鑑》記載的昏君雖然輩出,孫皓卻是最突出的一位。」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