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1年,英國人登陸香港島,政府開始修建大道東,多餘沙石填入海旁,形成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間土地。
1867年,印度富商麼地購入這幅土地。
1918年,利希慎家族以利希慎夫人名義,向麼地家族購入這幅土地。
1923年12月28日,以利希慎家族名下的利東建築有限公司,命名利東街,長約一百五十米,寬九米。
全街有五十多幢樓房,主要為四層高建築物,位於皇后大道東旁邊,莊士敦道修頓球場對面。
1931年,皇家海軍於近軍器廠街一帶的新海旁,興建海軍宿舍及俱樂部,大量單身海軍出現。
新闢的駱克道成為酒吧區,很快發展成紅燈區,日佔時期順理成章成為日軍的慰安區。
1953年7月27日,韓戰結束,大批軍人來香港「渡假」後回國。
軍人在香港逗留三四天,除尋歡作樂、購物外,為「衣錦還鄉」,光顧裁縫做衫,十多名裁縫在利東街開店,被稱為裁縫街。
洗衣店、理髮店、柴炭舖相繼增加,舖位供不應求,樓梯底舖位開始出現。
1957年,利東街一至十一號(單數),六幢樓齡四十年的四層高唐樓,業主申請拆建為十五層高大廈。
裁縫李煜麟在利東街一幢唐樓租了一個舖位,請了十幾個伙計,顧客都大有來頭,包括為港督府員工一年造兩套制服,女的是馬姐裝,黑褲白衫,男的一律黑褲唐裝上衫或恤衫。
匯豐、東亞、恒生等大銀行,員工的長衫制服由李煜麟度身定做。
灣仔街市由街市妹組成的七姊會,每年七姊誕前由李煜麟度身,做一套新衫,都是做企領、大襟的短裝。
謝斐道的媽媽生,旗下三十名舞小姐,李煜麟每季為她們做八套新衫。
1958年11月4日,利東街四幢樓齡三十年四層高唐樓業主仇良,向法庭申請收樓,重建為十二層高大廈。
1960年代,灣仔紅燈區式微,不少裁縫店結業搬到尖沙嘴遊客區。
灣仔區內學校林立,寫字樓增加,學校練習本、帳簿、商品包裝紙等需求增加。
印刷術可印製偽鈔、郵票、證券等,政府嚴格管制印刷業,印刷商都需持有效牌照。
當時香港的報章集中在灣仔,政府為集中管理,在灣仔開印刷店較易取得印刷牌照。
印刷不同產品有不同工序,需要不同紙張、油墨、機器,一家印刷公司未必可獨力完成,要將部份工序外判。
祥遠興採用前舖後廠模式,在利東街經營印刷生意。
小型印刷廠相繼進駐,高峰時有二十四家,建立唇齒相依關係,利東街被稱為印刷街。
1974年,印刷牌照取消,利東街原有的八、九間柯式印刷廠,加了幾次租後,搬到租金更平的地方經營。
印製日曆的商舖開始增加,帶來紙版印刷及熨金技術。
1975年,利東街的印刷店,開始印製記事簿、日曆、喜帖、利是封、揮春。
當時的喜帖,大多是由酒樓送給擺酒的人客,設計千篇一律,聊備一格。
1980年,祥遠興認為新人願花錢印製請帖,效法婚紗公司,到婚姻註冊處取得新人地址,設計好請帖後,寄給新人招攬生意,印刷個人化喜帖潮流由此興起。
1982年,陸錦漢入行由學徒做起,在利東街工作做到印刷技工,決定自立門戶,怕被指沒義氣,搶舊老闆生意,遠離灣仔,到老遠的荃灣開業,整個月都接不到一單生意,三個月就執笠,蝕光所有錢,陸錦漢重回舊老闆店打工。
1984年,陸錦漢在利東街創辦志成燙金,前舖是店面,後舖為印刷工場,專注印製利是封,一開業就客似雲來,令他明白到做生意最重要是懂得揀位置。
志成、金成、港成,利東街三家印刷舖,東主兼印刷師傅是同門三個師兄弟。
1985年,利東街五十六個地舖中,有二十二個印刷請帖、喜帖、利是封,被稱為喜帖街。
1990年,新啟達印刷燙金公司(下稱新啟達),店主王新苗在利東街八號開業,專營喜帖印務,在利東街設立門市的謙信印刷,廠房在柴灣。
1997年10月,土地發展公司(市區重建局前身),將利東街列為二十五個發展項目之一。
1999年,城市規劃委員會,有意將利東街重新發展成一個綜合發展區,不過,重建計劃懸而未決。
在灣仔船街出生的葉美容(人稱May姐),租下利東街十號,夾在中醫藥店和髮型舖之間,面積不到一平方米樓梯檔,月租二千元,經營手作水晶首飾生意。
2001年,市區重建局(下稱市建局)成立,利東街重建項目舊事重提。
2003年10月17日,市建局宣布在灣仔利東街及麥加力歌街,推行總發展成本達三十五億八千萬元計劃,是市建局至今最大型發展項目。
項目範圍內共有五十四幢樓宇,涉及六百四十七個業權,約有九百三十個家庭共二千名居民,85%業主同意接受每平方呎4,079元賠償。
大部分樓齡已達四十年或上,其中數幢在戰前建成,樓宇大都相當殘舊,差不多全都搭蓋了天台屋。
整項計劃所需收購及安置補償開支,約為十七億三千萬元,其他開支尚有建築費用及利息支出等。
志成老闆陸錦漢將店搬到紅磡「十三街」,失去一群熟客,生意大跌。
2003年除夕,美國有線新聞網絡(CNN),在囍帖街消失前,採訪陸錦漢的志成店。
2004年年初,市建局將整條利東街,納入H15市區重建計劃。
1990年由李節街搬到利東街居住的陳惠興,與利東街街坊成立「H15關注組」,甘霍麗貞(甘太)與May姐是核心成員,要求市建局合理安置居民,包括原區安置和樓換樓、舖換舖。
2004年,市建局舉行設計比賽,徵求利東街重建計劃的設計概念。
年底,利東街居民向城市規劃委員會,遞交着重保留舊區原貌的「啞鈴方案」,是香港首個由居民設計的市區重建方案,城市規劃委員會以方案不夠專業,拒絕考慮。
2005年11月5日,市區重建局收回利東街業權,王新苗經營的新啟達搬到灣仔其他街道,生意不但較以前差,更受到加租之苦。
志成改到灣仔道買舖繼續經營,喜帖生意不敵內地購物網衝擊。
2006年8月,在利東街經營印刷公司的陳炎章,結束二十五年生意,在店舖門上留下四行字:慘澹經營廿五秋,守得雲開見白頭,忽來一紙逼遷令,多年心血付東流。
2007年7月,林鄭月娥出任發展局局長,11月會見H15關注組,拒絕承諾採納民間規劃方案。
12月23日上午,市建局偷步清拆利東街。
12月23日晚,H15關注組的May姐,以絕食來爭取停止清拆及保留利東街,其後轉移至政府總部外繼續絕食。
林鄭月娥其後在政總出現,第一句就說:「May姐你不要這樣。」,之後指着甘太說:「你都賠償了還搞甚麼?」
林鄭月娥握着May姐的手,重申利東街唐樓無歷史價值,不會叫停工程。
絕食近九十小時的May姐聽後大哭,林鄭月娥為她拭淚,二十分鐘左右便離開。
May姐對記者說:「我看到林鄭好涼薄,沒有社會使命感。」
之後,May姐陷入休克狀態,醒來時,人已經在救護車擔架之上。
12月27日早上,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,在政府總部向傳媒重申,利東街舊樓缺乏歷史價值,舊樓相當殘破,不宜保留,重建項目若因某些建議停步,香港在城市規劃將舉步維艱,希望絕食的May姐保重身體。
2008年年中,由郭偉亮作曲及編曲,黃偉文填詞的《囍帖街》,以利東街拆建為主題,由謝安琪演唱,同年獲得多個音樂獎項。
2009年6月,利東街重建項目,由信和置業與合和實業合組公司奪得,出標價二十八億,市建局付出的重建賠償只需二十億,淨賺八億。
市建局出資一億五千萬元,建造約一百米行人隧道,由港鐵灣仔站大堂沿修頓遊樂場地底,橫跨莊士敦道,連接H15項目地庫,變相令物業擁港鐵上蓋優勢,有助提高價值。
2010年5月,折卸重建工程動工。
2011年,志成苦捱六年後,索性將舖位放租,第二代老闆陸志成,將志成搬往土瓜灣自置廠房兼做門市。
2013年3月27日,信和置業表示,重建項目命名為囍滙,基座商場命名為囍歡里。
6月25日,市建局與發展商信和,宣布將利東街發展成行人專用區,改名為「囍歡里」,是「喜歡你」的諧音。
2015年10月21日,韓國人氣歌手IU在香港演出,以廣東話唱出《囍帖街》,引起全場掌聲。
10月26日,合和實業董事總經理胡文新,公布會不再使用「囍歡里」,用回原名利東街。
不過,利東街最終由皇后大道東二百號代替,利東街成了一條二百米長的行人專用區,昔日的「囍帖街」,沒有一家是做囍帖的。
藝術家李慧嫻創作的新人雕塑,寂寞地站在利東街,旁邊是約三米高的紅雙喜。
2016年,市建局以優惠租金吸引囍帖店回歸,在地庫商場經營,不過,只有謙信印刷和新啟達兩間舊租戶承租。
2019年,謙信印刷離開利東街,只餘新啟達在地庫隧道經營,兩百五十呎舖位,面積是以前三份一,租金貴幾千元。
2020年,新冠疫情爆發,直接影響喜帖生意,新啟達一年只做到十份喜帖,利是封生意較2019年跌了三份一。
新啟達有印刷廠房,做喜帖以外的印務幫補,不然連舖頭租金都無法支付。
利東街拆建項目,售樓賺六十二億,市建局可分一半利潤,連投標收取近四十億元,扣除二十億元賠償,回報接近一倍,遠高於地產商所得的約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