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啟德跑道公園(香港啟德)

何啟的父親是何福堂牧師,胞姐為何妙齡,姐夫為首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伍廷芳。

1884年,何啟妻子雅麗氏去世。
1887年,何啟是西醫,為紀念亡妻雅麗氏,與「熱帶醫學之父」白文信醫生,於上環荷李活道八十一號創辦雅麗氏紀念醫院,成為香港首間為貧苦華人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。
醫院後來與那打素醫院合併,附設香港華人西醫書院,是日後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。

何啟曾擔任孫中山老師,支持革命事業,孫中山說:「自己受惠於何啟之教。」

區德為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,曾任東華醫院總理,何啟長子何永貞娶區德女兒為妻。

1890年,何啟獲委任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。
1898年,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,對宋王臺古蹟構成威脅,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。
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,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。
1899年,立法局通過《保存宋王臺條例》,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。

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,大量難民湧入香港,伍廷芳倡議於九龍灣填海興建住宅區。

1911年3月,比利時航空先鋒查爾斯溫德邦,帶同三架費文雙翼機抵達香港。
3月18日,查爾斯在沙田淺灘上成功飛行,揭開香港動力飛行發展序幕。

1912年,何啟獲得英國政府頒授爵士勳銜。
1914年初,何啟與姻親區德,牽頭組成「啟德營業有限公司」,曹善允、周少岐、周壽臣、伍朝樞、張心湖等一批華商入股支持。
向港府申請在九龍灣北岸,分三期填海一百二十英畝,發展高尚住宅區,命名為「啟德濱」,吸引富裕移民在香港定居。

1914年4月,「啟德濱」計劃獲政府批准。
同年7月21日,何啟破產後逝世,安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,遺下第二任妻子,十六個子女,子女連學費都交不到,要政府出錢資助。

1916年,「啟德濱」開展工程。
1920年,首期土地平整工程完成,區德逝世,遺囑捐款一萬元於啟德濱興建學校。

1924年2月,美國人哈利·亞弼,租用「啟德濱」部份填海土地,開辦飛行學校。

1925年1月24日(農曆新年初一),哈利在「啟德濱」開展首次飛行活動,不久,飛行學校因虧蝕停辦。

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,省港大罷工引致經濟大倒退。
「啟德濱」只有首期西部填地發展成住宅區,首期東部空置約六十畝填地,第二期及第三期填海變成爛尾工程。

皇家海軍航空母艦「競技神號」訪港,幫助殖民地政府監察省港大罷工,租用「啟德濱」土地海旁作為補給站。
港府意識到在香港建立航空基地的重要性,透過殖民地部向英國國防委員會,要求准許興建航空基地。

《華盛頓公約》禁止英國在新加坡以東地區建立軍事基地,港府的請求遭英國國防委員會否決。

1927年,「啟德濱」第二期填海工程完成,「啟德營業有限公司」瀕臨破產,無力把土地發展成住宅區。

同年,日軍調派機隊進駐台灣南部,英國為加強制空權,批准在香港興建皇家空軍基地。
「啟德濱」可供興建跑道及停泊飛機,相鄰的九龍灣,可供水上飛機升降及停泊,是香港可作機場用途的最大面積土地。

1927年3月,英國首度派飛機駐守香港。
同年12月,港英政府及軍部達成協議,港府出資1,007,250元收購「啟德濱」土地,用二百七十萬進行第二期、第三期填海,「啟德濱」改為建築機場,名為「於啟德的飛行場」。

1930年,機場基本工程完成,名為啟德機場。
1931年12月15日,以木棚建成的啟德機場發生大火。

1933年,基地主要設施先後落成,啟德機場成為軍民兩用機場。

1936年,首間商業航空公司,英國帝國航空公司(英國航空前身),提供來往香港空中客運服務。
3月24日,第一班定期商業客運航班,從檳城飛抵香港。

1939年,首條正規跑道落成,長四百五十七米,東西向,伸入維多利亞港內。
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6度及316度,所以名為13/31跑道(「一三三一」跑道),位置於現時新蒲崗一帶。

飛機起降時,要截停清水灣道(今彩虹道一段)車輛。

1941年12月8日,太平洋戰爭爆發,日軍於當日入侵香港,清晨時出動數十架飛機空襲啟德機場,英國皇家空軍在香港的航空戰力近乎全毀。
12月25日,香港被日本佔領。

1942年3月,日軍擴建啟德機場,招募數千名工人,炸毀宋王臺聖山,拆毀九龍城寨圍牆、龍津石橋,取得石頭。
在原有13/31跑道以外,建造一條橫跨清水灣道的07/25跑道,1943年年底,長1,371米的07/25跑道建成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,啟德機場受到盟軍多次轟炸,嚴重損毀。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,港英政府重建啟德機場,剷平餘下「聖山」部份,將宋王臺石碑從殘石的餘下部分切割出來,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。

1946年5月1日,民航處成立,颱風英格瑞吹襲過後,啟德機場嚴重損毀。

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韓戰期間,香港成為聯合國軍後勤基地之一。
啟德機場候機室及導航等設備簡陋,新型噴射客機無法起降,除緊急情形外,機場未具備夜間升降功能。

1954年,港英政府得到利氏家族投資,將啟德發展成國際機場,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獨家提供飛機維修服務。

1955年起,港府擴建機場,主要工程包括填海建造一條長2,194米,從九龍灣伸延至維多利亞港的13/31新跑道。

1958年9月,九龍灣填海工程完成,9月12日,跑道正式啟用。
1959年7月17日,跑道燈光系統啟用,夜航服務從此展開。

1962年,啟德機場新客運大樓及停車場啟用,控制塔遷至新客運大樓。
1965年,舊有的客運大樓拆卸。

啟德機場位於市中心,部份導航及雷達設施需建於市區內。
除九龍仔格仔山及九龍仔公園外,13跑道的飛機進場導航燈,建於衙前圍道四十三號樓宇天台,九龍灣海旁觀塘繞道側,設有一座塔型圓形雷達。

1970年,跑道擴展至2,541米,以應付新一代大型噴射客機需要。
同年4月11日,由泛美航空營運,首班波音747定期航班降落啟德機場。
皇家空軍不再使用啟德機場,啟德成為全民用機場,啟德機場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。

1974年1月7日,機場裝置進場儀表導航系統,飛機在惡劣天氣下亦能在13跑道降落,機場使用量大幅增加。
1975年,跑道再填海擴展至3,390米,可應付三十一家經營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需求。

1976年,貨運站正式啟用。
1978年11月5日,超音速協和式客機,首次在香港國際機場降落,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達到四百萬人次。

1984年,二號貨運站正式啟用,每年可處理達一百五十萬公噸空運貨物量。

1986年,香港國際機場,全年客運量首次突破一千萬人次。

1987年,政府繼續擴建和改善香港國際機場,機場客運大樓第五期擴建及跑道工程一併完成。
1988年起,每年可處理一千八百萬人次旅客量,機場入境管制全面電腦化。

香港國際機場位於九龍城市區內,九龍半島東岸,維多利亞港海濱,三面環山,只有一條跑道,有「全球十大危險機場」的稱號。
為全球繁忙國際機場之一,客運量全球第三,貨運量全球第一。

為應付未來需求,1990年,港府啟動香港機場核心計劃。

1996年,機場每小時升降班機三十六次,國際客運量位居全球最繁忙機場第三位,旅客量達二千九百五十萬人次,國際貨運吞吐量為一百五十六萬公噸,位列全球首位。

1998年7月5日晚上十一時三十八分,最後一班在香港國際機場降落航班,是港龍航空KA841號班機,由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抵港。

1998年7月6日零時零二分,國泰航空CX251號班機,是最後一班在香港國際機場起飛的定期航班。
凌晨一時零五分,所有停泊在香港國際機場的二十九架飛機,全部飛往赤鱲角機場。

香港國際機場關閉後,機場客運大樓未立即拆卸,改作政府部門辦公室(包括庫務署),易名為啟德政府大樓。

機場搬遷後,空出三百二十八公頃土地,土地用途又回到興建住宅,何啟與區德的「啟德濱」計劃「復活」。

2018年5月15日,新鴻基地產旗下崇啟有限公司,以251.6億元空前高價投得啟德一幅地皮,批租期為五十年,每方呎樓面地價達17,776元,成交價創官地歷史新高,項目分為多期發展。

啟德機場舊址列為《啟德發展計劃》,啟德跑道公園是首階段項目之一,位於啟德機場13/31跑道31方末端,佔地8.54公頃,與啟德郵輪碼頭相連,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、鯉魚門、觀塘美景。

2012年8月,首期工程啟動,佔地2.82公頃,包括面向鯉魚門、跑道末端的綠色海濱長廊、環保行人專道及座位設施等等。
位於跑道末端,接連啟德郵輪碼頭空地,為面積達1.5公頃的大草坪,有園景區域、廣場、座位、洗手間、育嬰房等。

2014年4月22日,首期工程竣工,耗資二億四千萬元。

8月10日,啟德跑道公園正式啟用。
公園設計融入多項航空元素,「13跑道」或是「31跑道」,這兩組數字標記在園內重現,休憩座椅以阿拉伯數字13形狀設計,舊跑道前端、指引飛機師降落飛機的目視地標,即黃黑相間棋盤格標記獲得保留。

啟德跑道公園設有「啟德歷史軸」,遊人可觀賞到珍貴的歷史圖片,了解舊機場歷史。

2016年,啟德跑道公園竣工。
2018年7月17日,政府飛行服務隊,將已退役的捷流41定翼飛機作公開展覽。

啟德跑道公園是《啟德發展計劃》中,保留最多啟德機場元素的地方,其餘大都是類似「啟德濱」的地產項目。

2022年2月22日,政府將啟德郵輪碼頭改成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。
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,啟德跑道公園暫停開放以進行工程,直至另行通告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