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噬嗑初九 楊震 清白傳家大鳥哭靈

噬嗑卦第一爻,初九:屨校滅趾,無咎。

噬:風箱的柄向外拉,引伸吸入大量空氣。
嗑(音呷):用口大力吸啜器皿內的物品。
噬嗑:強力吸啜吞食。

屨(音句):草鞋,相傳為黃帝臣子不則創造,由於製法簡單,人人都可按自己心意去做。
校:木製十字架刑具,引伸準則。
滅:兵災火焚,引伸毀滅。
趾:本義是腳,引伸停止。

無:跳舞祈求,引伸沒有。
咎:足踏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
意思是:按準則規範自己心意,兵災火焚就會停止,沒有殺身之禍。

東漢時期名臣「四知先生」楊震,可解爻義。

弘農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,楊氏是春秋羊舌氏後裔,先祖楊道為避災禍,從楊國逃至華山仙谷隱居,居住在弘農華陰。
楊道後代開基拓土,開枝散葉,成為楊氏繁衍發展主流。

秦末,華陰楊碩率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,第六子楊喜與王翳、楊武、呂勝、呂馬童等人,將項羽分屍,楊喜砍下項羽一條腿,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。
楊碩封為太史,其餘七子皆封為將軍。

楊喜第四代孫楊敞官至宰相,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。
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,爵為通侯,乘朱輪者十人,史稱「西漢十輪」。

楊敞次子楊惲,因言獲罪,死於漢宣帝之手,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死於文字獄的文人。
楊惲死後,楊氏家族遠離政治,以耕讀為業,楊敞孫楊譚、曾孫楊寶、玄孫楊震。

楊震(52年—124年),字伯起,弘農華陰人(今陝西省潼關縣安樂鎮水峪口楊坡村)。

楊震父親楊寶是隱士,攻習《歐陽尚書》,西漢哀、平亂世隱居授徒,朝廷徵用他,他遁逃不知去向。
東漢光武帝讚賞他的高節特別徵用,他以老病為由辭而不就。

楊震秉承父風,孤貧而好學,少時師從太常相桓鬱,研習《歐陽尚書》,通曉經籍、博覽羣書。

楊震在湖城居住,不應州郡禮聘,種地奉養老母。
二十歲後,自費設塾授徒,不分貧富、因材施教,培育出近三千名弟子,儒生稱讚他是「關西孔子楊伯起」。

五十歲時,有冠雀銜了三條鱣(音煎)魚,飛棲在講堂前面,主講的人拿着魚説:「蛇鱣,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,三是表示三台,先生從此要高升了。」

漢安帝年少即位,漢和帝皇后鄧綏以太后臨朝稱制,楊震作了「盛世則仕」的選擇。

鄧太后之兄大將軍鄧騭(音質)舉楊震為茂才。(秀才,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名諱,改名茂才,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)

楊震四次升遷後為荊州刺史,薦舉王密出任昌邑縣長。

東漢永初二年(108年)春天,楊震調任東萊太守,路過昌邑。

王密日間拜見楊震,晚上送給楊震十斤黃金。
楊震説:「老朋友知道你,你為甚麼不知道老朋友呢?」
王密説:「現在是深夜,沒有人會知道。」
楊震説:「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,怎麼説沒有人知道呢。」。
王密慚愧離開。

楊震因此事被稱為「四知先生」,諺語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」,成語「暮夜卻金」由此而來。

元初四年(117年),楊震受命入朝,擔任太僕,升任太常。
楊震推舉通曉經術的名士陳留人楊倫等,傳授學業,受到儒生稱讚。

永寧元年(120年),楊震接替劉愷,升任司徒。
永寧二年(121年),鄧太后去世,漢安帝正式執政,奶孃王聖,撫養漢安帝有功,依靠帝恩,無法無天,王聖女兒伯榮出入宮中,貪贓枉法。

王聖與黃門郎李閏告訴漢安帝,鄧太后的弟弟鄧悝圖謀擁戴平原王劉勝為皇帝,漢安帝大怒,開始清算鄧氏家族,逼令鄧騭自殺,鄧騭絕食而死。

楊震《上疏請出乳母王聖》,王聖交際朝臣,接受賄賂、請託,擾亂夭下,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,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。

漢安帝將奏摺給王聖等人看,她們因而對楊震懷恨在心。

王聖女兒伯榮,與已故朝陽侯劉護遠房堂兄劉瑰勾搭成奸,劉瑰娶伯榮為妻,漢安帝因此讓劉瑰承襲劉護爵位,官至侍中。
楊震堅決反對,再次向漢安帝上書,要求由劉護同胞弟弟劉威承襲爵位,漢安帝沒有接納。

延光二年(123年),楊震接替劉愷,升任太尉,除應得薪餉,所有收入,一律歸公。
出門時,堅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,不乘坐公家給他准備的車子。

《後漢書·楊震傳》記載,楊震子孫素菜為食,徒步往來,不乘馬車。
親朋好友勸楊震為子孫後代置辦些產業,楊震堅決不肯,說:「讓後世人都稱子孫為『清白吏』,留給他們這樣的遺產,難道不豐厚嗎!」

漢安帝舅舅耿寶,任職大鴻臚,執掌「蠻夷」事務,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給楊震,楊震不接受。

皇后兄長閻顯,擔任執金吾,負責保衛京城,向楊震推薦他的親友,楊震不接受。
司空劉授聽説後,馬上舉薦這兩個人,十天之內兩人都被提拔,楊震更被怨恨。

漢安帝下詔為乳母王聖大肆建造房屋,中常侍樊豐、侍中周廣、謝惲等,有樣學樣,擾亂朝廷。

楊震再次上《諫為王聖修第疏》,漢安帝無動於中。
樊豐、謝揮等人更加肆無忌憚,進而假造詔書,大肆建造家舍、園地、廬觀,花費人力、財力不計其數。

當時發生地震,楊震上《因地震覆上疏》,促請漢安帝發揚剛健中正精神,杜塞妖言來源,秉承皇天警戒,以免大權旁落。

楊震多次上疏,言詞激切,漢安帝很不高興,樊豐等雖然痛恨,因楊震是名儒,不敢加害。

不久,河間郡的趙騰到宮門上書,批評朝政,漢安帝閲後非常生氣,下詔將趙騰收捕人獄,嚴刑拷問,最後以誣惘漢安帝罪名結案。
楊震知道後,立即上書營救趙騰,漢安帝仍不醒悟,下令將趙騰「伏屍於市」。

延光三年(124年),漢安帝東巡泰山,樊豐等乘機修建房屋,楊震獲得樊豐等的假詔書,寫了奏書,等漢安帝回來上奏。

漢安帝返回,在太學待吉日入宮,樊豐等一起誣陷楊震説:「自趙騰死後,楊震深為怨怒,楊震為鄧騭舊部,懷恨在心。」

漢安帝晚上派使者持節收楊震太尉印綬,楊震之後閉門謝客,不再與聞國事。
樊豐請大鴻臚耿寶上奏説楊震不服罪,漢安帝下令罷官送歸原籍。

楊震走到洛陽城西的幾陽亭,慷慨地對兒子、門生説:「死是士人尋常本份之事,我承蒙皇上厚愛,身居高位,憎恨奸臣狡猾而不能懲處,厭惡後宮作亂而不能禁止,有何面目再見日月!我死後用雜木做棺材,以粗布做壽衣蓋住身體,不要埋葬在祖墳,不要設祠祭祀。」
楊震服毒而死,時年七十餘歲。

弘農太守移良收到樊豐等旨意,派官員在陝縣截停楊震喪隊,露棺道旁。
貶謫楊震幾個為官的兒子,責令楊震諸子代替郵差往來送信,路過的人都為之流淚。

《後漢書·五行志》記載,楊震去世那年,國內災難極多。

楊震死後第二年,漢安帝南下宛城,得病回京。
三月,在返京途中死於車中,終年三十二歲,葬於恭陵,謚號孝安皇帝。

宮廷經歷一場爭奪帝位風波,被貶斥的太子劉保繼承帝位,是為漢順帝。

永建元年(125年),漢順帝劉保即位,樊豐、周廣等伏誅,王聖母女被逐出京師。
楊震門生虞放、陳翼等人至朝廷申訴楊震冤情,朝廷大臣都稱讚楊震的忠誠。

上書後不久,地震、洪水、蝗災相繼發生,漢朝人迷信天人感應,有相士建議漢順帝:「楊震是忠臣,我們必須給他平反,否則上天還要降下大災!」

漢順帝下詔任楊震兩個兒子為郎,贈錢百萬,以禮改葬楊震於華陰潼亭,遠近的人紛紛前來致祭。

《後漢書》記載,楊震葬前十幾天,高一丈多大鳥,飛到楊震墓前,俯仰悲鳴,淚流濕地,直到下葬,鳥才飛去,大臣將「大鳥哭靈」上報給漢順帝。

當時災異連續出現,漢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,下詔説:「已故太尉楊震,正直為懷。他輔佐時政,而小人顛倒黑白,諂害忠良,上天降威,災害屢作,求神問卜,都説是楊震枉死之故。我的昏庸,加重了這種罪過,山嶽崩塌,棟樑折斷,是多麼危險啊!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(以豬羊祭祀),如果顯靈,請來享受這些祭品吧。」
人們紀念楊震,於墓前立石鳥像。

楊震博學、正直、清廉的家風傳了幾代,三代兒孫楊秉、楊賜、楊彪都官至太尉(太尉與司徒、司空合稱三公),被稱為「四世太尉」,在中國歷史上罕見。

楊震長門曾孫楊琦,漢靈帝時為侍中,不獻媚求榮,敢於直言,漢靈帝說:「你脖項硬直,不低頭屈項,真正是楊震子孫,死後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。」

楊修是楊震玄孫,受曹操猜忌遇害,留下「楊修之死」典故。

八世孫楊鉉為隋文帝楊堅六世祖,五胡十六國時期在燕國官至北平太守。

北宋抗遼名將楊業是楊震後裔,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,精忠報國,滿門忠烈。

楊尚昆是「中共八大元老」之一,曾祖父楊世綏,是楊震四十二代孫。
清同治元年(1862年),楊世綏發跡後擲重金興建「四知堂」,楊尚昆在「四知堂」內出生。

楊氏後人都以「清白傳家」、「四知家風」作為祖訓,與楊震有關的歷史遺蹟遍布全國,山東昌邑的「辭金台」、重慶潼南的「四知堂」、廣布各地的「清風堂」。

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河南、重慶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新加坡等國,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。

2017年,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習近平講故事》,開篇第一個故事,講的就是楊震「四知拒金」。

楊公祠又名關西夫子祠,遺址在今華陰市教育局內,是華陰楊氏後裔祭奠楊震的地方。

楊公祠建於清初,佔地約三畝,磚木結構仿古建築,分上、中、下三殿。

上殿供奉楊震畫像,前殿臨街處有碑樓一座,內有清道光八年(1828年)果勇侯楊芳所樹「關西夫子」石碑一通(碑今移西岳廟)。

《史志》記載,此祠能建在孔廟的對面,等級之高是獲得朝廷恩准、頒發准建證書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