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濕地公園(下稱濕地公園),位於香港新界天水圍北部,毗鄰米埔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,佔地六十一公頃,包括六十公頃戶外保護區,一萬平方米室內展館,是香港面積最大公園。
1970年,港英政府計劃發展天水圍,建設住宅,成為自給自足社區。
1971年至1981年擔任財政司的夏鼎基,認為政府無足夠財力而擱置。
1982年,彭勵治接替夏鼎基出任財政司,與私人發展商長江實業達成協議,將天水圍發展成高密度住宅區。
1987年,港英政府開始發展天水圍,填平約430公頃魚塘、養鴨塘、低窪土地,僅保留少量濕地,用作生態緩解區,彌補因天水圍新市鎮發展而失去的濕地。
1997年金融風暴後,特區政府積極開拓財路,可吸納外匯的旅遊業成為發展重點。
1998年,漁農署(漁農自然護理署)與香港旅遊協會(香港旅遊發展局)共同研究,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濕地公園,成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衝區,藉興建濕地公園保育濕地,教育市民和吸引遊客。
1999年11月,立法會財務委員會,批准撥款5,670萬元,進行濕地公園計劃第一期建造工程,包括室內訪客中心、戶外人造濕地保護區,是香港第一個生態環境旅遊項目。
2000年12月,第一期展覽館落成開放,位於現時售票處位置,佔地二百四十平方米,擺放各種展品如野生生物模型、小型浮橋等,有展板介紹濕地功能、價值等,不停播放的濕地影片。
設有五千平方米園景地帶,內有小水池、種植了過百種植物的花園,濕地公園無甚可觀,被謔稱為「濕滯公園」。
2002年4月,立法會財務委員會,批准撥款4億6,150萬元,進行濕地公園計劃第二期建造工程。
第二期展覽館於12月動土,預計首年營運費用為三千萬,政府會補貼當中的八成,另兩成自負盈虧。
濕地公園佔地總面積六十多公頃,包括一萬平方米室內訪客中心,超過六十公頃濕地保護區,由其士建築承建。
濕地保護區是人造濕地,包括淡水沼澤、蘆葦叢、泥灘環境、紅樹林,還有不對外開放的樹林區。
濕地保護區內有三間觀鳥屋,溪畔漫遊徑、演替之路、紅樹林浮橋。
2003年11月2日,南生圍陳姓女村民,首先發現小灣鱷出現在元朗山貝河,半開玩笑改了個名字叫做「陳鱷鱷」。
小灣鱷在元朗山貝河出現,香港出現恐慌,內地及澳洲獵鱷高手來港圍捕。
2004年6月10日,小灣鱷掉進漁農自然謢理署製作的陷阱之中,證實為雌性小灣鱷,身長1.75米、重19.5公斤,年齡估計為四歲,小灣鱷貝貝被捕獲後,暫居於嘉道理農場。
小灣鱷引起市民關心濕地生物的保護,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香港電台合辦鱷魚命名比賽,從一千六百個提名中,選出「貝貝」,評審團認為「貝貝」這名字有「寶貝」的意思,有趣、活潑而易記。
2005年10月1日,《香港濕地公園(特別地區)令》生效,濕地公園成為香港最新的特別地區。
漁護署在濕地公園記錄到,常見雀鳥品種超過一百五十種,包括黑臉琵鷺、白鷺、蒼鷺、鷸、鴨,發現有大量蝴蝶、蜻蜓、兩棲動物。
2006年5月19日,濕地公園正式開幕,訪客中心由建築署馮永基建築師設計,以清水模建造,減少使用油漆。
中心上蓋和外牆分別種以草坡及爬牆植物(異葉爬牆虎),目的是隔熱,從而減低使用空調所用的電能。
濕地公園設計蘊含東方文化與藝術元素,康文署提供的七萬塊舊青磚,沿入口長廊,拼砌成一道古樸盎然的舊磚牆。
草坡前端,擺設六件模仿中國摺紙鋁製雕塑,分別為黑臉琵鷺、朝潮蟹、基圍蝦、彈塗魚、盧氏樹蛙、蜻蜓,展現香港常見自然生態。
廣場由一水道貫通外內,起點是雕塑家李福華設計的大型黑臉琵鷺雕塑,作為香港濕地公園標記。
遊客中心大樓的立面看似一個「鳥籠」,諷刺人類和雀鳥角色互換,人群被配置於樊籠內,翱翔天際的候鳥,自由自在凝望籠中的人群。
湖中四根木樁,來自碼頭兩旁俗稱的「枕木」,停歇在四根木樁上的雀鳥,與前後的水道間接連結成一條直線,勾畫出一條貫穿濕地公園的「隱藏軸線」,構成「天人合一」完美境界。
訪客中心內設五個展覽廊,依次為:濕地知多少、濕地世界、人類文化、觀景廊、濕地挑戰。
2006年8月15日,小灣鱷貝貝遷到「貝貝之家」。
2009年10月17日,「世界濕地日2010」香港區啟動禮於公園舉行,隨即進行「鳥類與濕地」攜手繪出健力士世界紀錄活動,超過二千名來自不同團體,與元朗區中小學學生,於公園攜手合作繪畫出一幅長達一千米,以「鳥類與濕地」為主題畫卷,此活動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。
2010年5月,濕地公園蝴蝶園擴建部份開幕,濕地保護區景點增至十八個,依次為:入口廣場、生態迷宮、訪客中心、貝貝之家、溪畔漫遊徑、濕地探索中心、生態探索區、點水池、濕地工作間、演替之路、河畔觀鳥屋、紅樹林浮橋、泥灘觀鳥屋、魚塘觀鳥屋、原野漫遊徑、蝴蝶園、環邊徑、觀景涼亭。
2010–11年度,濕地公園營運開支為4,370萬元,訪客人數約四十四萬九千人(遊客僅佔15%),當中約八萬名(18%) 持有多次入場證,營運收入1,050萬元,赤字3,320萬元。
2018年,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《施政綱領》中,提出提升濕地公園設施。
同年9月16日,天文台發出十號強風信號,濕地公園受到颱風山竹衝擊,強風之下造成大規模破壞,塌樹處處。
濕地公園在facebook專頁上出帖,以圖片說明公園被破壞情況,戶外珍貴植物及生態環境受損,需要搶修。
2019年,漁護署研究提升濕地公園設施。
2021年,商經局、旅遊事務署、漁農自然護理署,向立法會申請撥款1.35億元,提升園內設施,更新及設計主題展覽廊設施及常設展覽內容,引入擴增實境程式(AR),配合園內主題,訪客猶如置身濕地及水底環境體驗。
香港濕地公園
地址:天水圍濕地公園路
2022年,因疫情關係,香港濕地公園暫停開放
交通:輕鐵705路線,天秀站(經隧道)或濕地公園站(經天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