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卦第四爻,六四: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。
觀:像貓頭鷹一樣,聚精會神仔細察看。
國:受武力保護的一群人在疆界內居住。
之:離開原地前往他方。
光:能令人在黑暗中看見,引伸明亮。
利:用刀割禾,引伸利益。
用:量米用的斗桶,引伸有用。
賓:受屋主接待的外來人,引伸賓客。
於:烏鴉,因反哺被稱為孝鳥。
意思是:聚精會神仔細察看,離開原來國家前往他方,棄暗投明,只要有能力為對方帶來利益,必定獲得對方尊為貴賓,作為回報。
助秦穆公拓地千里稱霸的由余,可解此爻爻義。
由余(?-前624年),春秋時期晉國人,姬姓,名由余,字懷忠,會說晉國語,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十五世孫,晉鄂侯曾孫。
周幽王寵愛褒姒,廢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,改立褒姒為王后,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,申后及太子宜臼被逼出奔至申國。
前771年,申后之父申侯聯合繒國及犬戎,在驪山之下殺周幽王及太子伯服,史稱「犬戎亂周」。
周幽王死後,申侯、繒侯、許文公,在申國立宜臼為周天子,即周平王,周平王將都城東遷洛陽,避免受到犬戎襲擊。
虢公翰在攜擁立余臣為周天子,即攜王(攜惠王),形成「二王並立」局面。
前750年,晉文侯為討好周平王,向周平王建議說:「天無二日,國無兩王,攜王雖為先王子嗣,沒有得到天下諸侯公認而擅自稱王,實屬叛逆行為,應當予以討伐。」
晉文侯殺攜王,確立周平王的王室地位。
周攜王族人逃亡到齊魯地區的餘丘,取姓為「餘丘氏」,逐漸簡化為「余」。
前679年,曲沃武公出兵討伐晉侯緡(音文),攻克晉國國都翼城,曲沃武公為避免周天子干涉,把晉國的寶器盡獻給周釐王以作賄賂。
前678年,周釐王封曲沃武公為晉國國君,列為諸侯,曲沃吞併了晉,是為曲沃克晉,庶系篡奪嫡系,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。由余離開晉國,流亡到戎地,受到綿諸王重用。
綿諸(今甘肅天水市東),民風彪悍好戰,除游牧外還播種農作物,在與其他戎人的商業交易中獲利甚豐,統治西部十二個部落,勢力範圍達到千里。
前659年,秦穆公即位,都城在雍(今天陜西鳳翔縣)。
秦穆公為避開戎狄侵擾,一心東進擴張,最大障礙,是滅了虢國和虞國的晉獻公。
秦穆公為免腹背受敵,向晉國求婚,晉獻公將女兒伯姬嫁給秦穆公,結成秦晉之好。
前640年,秦穆公親自領兵,越過洛水,閃電佔領梁國和芮國,將河西納入秦國版圖,暫時消除西面的威脅。
前628年,秦穆公有意向東擴張,趁晉文公逝世,與晉國開戰。
前627年夏四月辛巳日,秦、晉兩軍於崤山會戰,史稱「崤之戰」,秦軍覆沒,精銳喪失殆盡,秦國元氣大傷。
625年春天,秦穆公為雪「崤之戰」失敗之恥,打通東進中原之路,再次命孟明視伐晉。
晉襄公率兵迎戰,兩軍在秦國的彭衙相遇,晉國狼瞫率部下衝入秦軍陣地,大敗秦軍。
同年冬天,晉軍由先且居率領,聯合宋國、陳國、鄭國討伐秦國,奪取秦國彭衙和汪後撤兵,史稱「彭衙之戰」。
一連兩場重要戰事大敗,前624年,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,渡過黃河後,焚毀全部渡船,破釜沉舟,表示誓死克敵決心,秦軍奪得王官和郊,晉軍拒不出戰,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,到南岸崤地,在戰場為戰死將士堆土樹立標記。
哀悼三日,晉軍堅守不戰,秦穆公衡量形勢,知道無法東進,班師回國。
與秦疆土相接的戎王綿諸,知道秦穆公打勝仗後,沒再向東推進,擔心秦穆公會改為向西攻打綿諸,派由余出使到秦國考察,打探敵情。
秦穆公藉接待由余,從而了解綿諸,為顯示國力,向由余展示秦國壯美宮室及藏寶。
由余回應:「使鬼為之,則勞神矣,使人為之,亦苦民矣。」
(這些東西若由鬼創造,就太勞煩鬼神了,若是由人創造出來,那就太勞苦百姓了。)
秦穆公被由余奚落後沒有生氣,向由余討教治國基本原理,說:「諸夏是先進文明,靠『詩書禮樂法度』治理國家,但也動亂不斷,戎狄甚麼規矩也沒有,靠甚麼維持秩序呢?」
由余說:「諸夏所以不斷生亂,就是因為採用黃帝發明的一套禮樂法度,他帶頭貫徹這套規矩,把天下治理得馬馬虎虎。」
「後來的君主能力不及黃帝,管不住自己,禮樂不管用,只能靠法度嚇唬人,人民群眾被法度搞得筋疲力盡,格外盼望在位的是仁德君主。」
「上面往下看是刁民,下面往上看是暴君,彼此充滿怨氣,你滅我殺,動輒死全家。」
「綿諸王懷着仁厚之心愛護百姓,百姓用忠貞不二的信義回報,這才是聖人的治理辦法。」
秦穆公驚覺,綿諸王有由余這樣的人才,會威脅到秦國,決定羅致由余。
秦穆公與內史廖商量,如何才可令由余為秦國服務。
內史廖說:「綿諸王沒聽過中原音樂,大王送一些歌伎舞女給他,削弱他的意志,綿諸王沉湎於歌舞,就會耽誤政事。」
「我們設法令由余留在秦國,時間長了,綿諸王就會起疑心,君臣就有嫌隙,由余不被信任,到時就可以為我秦國所用。」
內史廖建議,送財寶及十六名美女給綿諸王,交換延長由余逗留在秦國的時間,議定由余返回綿諸之日,就是美女回秦國之時。
綿諸王收到美女及財寶後,不捨得美女離開,一再推遲由余返回綿諸的日期。
秦穆公禮待由余,留他在身邊,隨時請教,綿諸王為免美女奔波,一年都不曾遷徙,沒有更換草地,牧草不足,牛馬死了一半。
一年後,秦穆公讓由余回到綿諸,綿諸王因不用歸還十六名美女而接納,這時,綿諸王已視由余為「外人」,不再信任。
由余發現綿諸王變了樣,完全沉迷在淫樂之中,再三勸諫,綿諸王不聽並將他排擠。
秦穆公派人邀請由余到秦國,由余萬念俱灰下,離開綿諸,為秦穆公效力。
由余對秦穆公說,綿諸過往戰無不勝,在於為求生存激發出來的高昂鬥志,一旦生活無憂,貪圖逸樂,鬥志就會消失。
綿諸之前「一無所有」,無後顧之憂,強項是攻擊,基本上不懂得如何防守。
現在,綿諸錦衣美食,由無到有,為保護財富,由攻擊轉為防守,在這段過渡期,戰力青黃不接,一旦受到攻擊,第一個想法是帶着財富逃走。
軍隊失去戰意,君臣又捨不得財產,秦穆公在這時出擊綿諸,必定勢如破竹。
前623年,秦穆公揮軍西進,突襲綿諸,在酒樽之下活捉綿諸王,十二個戎狄部落先後歸服,秦穆公拓千里領地。
秦國國界南至秦嶺,西達洮河(今甘肅臨洮),北至朐(音渠)衍戎(今寧夏鹽池),東到黃河,史稱「秦穆公霸西戎」。
秦穆公為周朝一雪「犬戎亂周」之辱,周襄王派品階很高的召公到秦國道賀,贈送在戰場上用於鼓舞士氣的金鼓,任命秦穆公為「西方諸侯之伯」。
前624年,由余病歿,秦穆公悲痛萬分,輟朝一日以示哀悼,爲他建造四座墳墓,包括:陝西雍州、西安、武功郡丁山、江南淮安府武功山。
前621年,秦穆公死,安葬在雍地,秦國首次使用活人殉葬,陪葬的共有一百七十七人,秦國三位賢臣,子輿氏的奄息、仲行、鍼虎,也在陪葬之列,秦人哀痛,為他們作了《黃鳥》一詩表示悼念。
相傳由余是余氏始祖,余氏原居秦地(今甘肅及陝西省),秦漢以後,族人東遷繁衍,分布在今河南省新安,安徽省歙(音攝)州等地
後傳至「下邳」(今江蘇省邳縣),余姓又有下邳堂之稱,續後向西南延伸,漸遍布全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