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寨探案實錄 成件事對得住天地良心

1970至1990年代興建的香港公屋,大都設有形形色色的水池,供住戶休息乘涼嬉戲,閒話家常。

屯門蝴蝶邨街市對出有一個噴水池,1982年落成,呈梯級狀,高約三公尺,最底層是水深約一公尺的水池,水池外圍有一公尺高花槽,噴水池的維修和清潔由房屋署外判公司負責。

噴水池對面是街市,經常有街坊將子女留在水池邊,入街市買餸,房屋署為防發生意外,在池邊張貼,「請勿攀爬,免生危險」告示。

2006年,發生小童墮入水池意外,房屋署一度抽乾池水,2007年年初才重新注水。

四歲男童關俊偉(偉仔),就讀保良局蝴蝶灣幼稚園,一向由祖母照顧,接送他上學及放學。

2007年11月23日,祖母返內地辦理證件,改由外婆張蓮合照顧偉仔。

下午五時,外婆接偉仔放學,途經街市時,偉仔的小玩伴小翠(假名)途經,叫偉仔到附近與其他小朋友一齊玩耍,外婆讓偉仔玩一會,獨自到街市買餸。

偉仔與小朋友在噴水池附近玩耍,攀越噴水池邊一公尺高的花槽,失足跌落水池,迅速沒頂,其他小朋友慌忙通知在附近聊天的父母。

家長對小朋友的說話半信半疑,因多名小朋友均說有人跌落水池,家長圍在水池附近觀看。

偉仔外婆由街市回來找不到偉仔,聽聞有小朋友跌落水池,立即到水池查看,當時天色入黑,加上池水渾濁,難以看清池內是否有人。

此時,三名保安員到達,阻止任何人接近池邊,有人質疑小朋友講大話:「唔好玩啦,點知係唔係真?」

街坊小盧堅持落水搜索,被保安員出言阻止,雙方爭持一番後,小盧最終爬落水池,他不懂水性,只能在池邊摸索,未有發現。

住在寶田邨的曾慶全與兒子途經現場,看見池邊有百多人圍觀,聽到有人說:「陰公,個細路跌落水,幾個字都無人救。」

曾慶全跳下水池救人,池水水深一米,好臭、好鹹、好混濁,曾慶全在池中央發現偉仔沉在池底,將偉仔扯起,按下偉仔肚部時發現脹起。

曾慶全抱偉仔到近水池旁邊位置,將偉仔俯伏托於肩膊,聳肩上下拋動,希望能壓出肚內積水,偉仔沒有反應。

休班救護隊目途經,發現偉仔已全身發紫,以他的經驗是因為窒息導致,隊目即為偉仔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復甦,偉仔當時無脈搏、呼吸、知覺。

救護員到場為偉仔作心外壓和人工呼吸搶救,偉仔全身冰冷呈紫色,口唇發紫,毫無知覺,送到屯門醫院時已陷入昏迷,經急救後送入深切治療病房留醫,情況危殆。

消防蛙人奉召到場落池搜索,證實池內無其他人遇溺,警方封鎖現場調查。

兩名男女探員,向居民做問卷調查,問他們:有否目擊事發經過?誰人救男童?是否有人阻撓救人?

協助拯救偉仔的小盧,說保安員只是「口頭」阻擋救人,沒有拉着他不准落池。

休班救護隊目說,聽到有人說:「啲保安員唔畀人落水救人。」

當時帶同九歲女兒在附近乘涼的鄺太說,偉仔外婆當時站在池邊,懇求保安員幫忙落水拯救孫兒,對方無動於衷,叫破喉嚨也沒有人願意落池救人。

保安員只顧驅趕圍觀居民,鄺太認為男童倘遭逢不幸,有關保安員必須承擔責任。

年逾七旬葉伯見保安員拒絕讓街坊落水救人,改為要求派員抽乾池水,依然被拒。
他怒斥:「如果我後生幾年夠氣夠力,都會走去救人,呢啲保安咁後生都唔幫手,簡直等於謀殺!」

劉先生五歲孫女小翠(假名),出事前正與偉仔玩耍,目擊整個過程,導致睡覺發噩夢,感到好驚,需要家人安慰。

11月24日早上,偉仔父母到醫院探望,偉仔仍昏迷不醒,醫護人員指偉仔昏迷若超過二十四小時,證明大腦缺氧情況嚴重,腦幹細胞可能受到嚴重損害。

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指出,小童心肺機能處於成長階段,肺活量較大,加上體形細小,較成年人更能抵受長時間缺氧。

不過,缺氧必會破壞腦細胞,即使性命獲救,亦可能會成為植物人。

偉仔家人聲稱,若證明有人阻撓救援,必定會追究到底。

被街坊指摘阻撓救人的女保安員甄佩雲,在蝴蝶邨工作五年,下午在區議員蘇愛群陪同下,與指摘她阻撓救人小盧當面對質。

甄佩雲斬釘截鐵堅持沒有做錯,「自己都有仔女,唔通見到有人跌落水池,我唔會做咩?成件事對得住天地良心。」
發誓「假如我真有阻撓救人,當晚已經被街坊打死」

甄佩雲表示,聽到有人說小孩跌落水池,即時用對講機通知同事及趕到水池,探頭落水池查看,因水濁和天黑,並無發現。

後來聽見有人大叫快些閂水掣,甄佩雲匆匆走到泵房閂掣,幾分鐘後閂掣出來,男童已被救起。

由於圍觀坊眾太多,她按主管指示控制人群,叫街坊不要太接近,以免阻礙救援,相信後到的街坊不知情才引起誤會。

甄佩雲說,事發當日原放例假,因有同事請假才頂更,想不到招來一身蟻,現時最擔心個人安全,不敢重返男童出事水池察看。

小盧解釋,從未講過有保安員阻撓救人,強調當時保安員只阻止偉仔外婆落水池,擔心她年紀大,恐救人不成反出事。

警方繼續在現場調查,房屋署封閉噴水池,抽乾池水,池底除有泥沙和垃圾外,還有小朋友的玩具。

房屋署用膠帶圍着水池邊,張貼通告及派保安員駐守,禁止行人走近。

房屋署發言人表示,已聯絡偉仔家人提供協助。

房屋署副署長黃比到場視察,形容事件罕有,會進一步了解其他屋邨是否有同類型噴水池,對於事發時保安員的反應,黃比稱管理處當時已即時報警,全力協助調查。

屯門區議員蘇愛群指出,噴水池邊沒有圍欄,常有小朋友在水池附近嬉戲,存在危險性。

11月30日,醫生證實偉仔腦幹死亡,法醫驗屍時,發現偉仔右耳後的頭骨有裂傷,腦部因撞擊而廣泛性內出血。
估計偉仔攀爬一公尺高花槽時,頭部撞到池邊昏迷,再跌入噴水池內遇溺。

2008年12月16日,死因庭聆訊偉仔死因,保安員甄佩雲稱,當日巡經噴水池時,有人向她說小朋友跌落水,她即時向控制室求助,與同事沿池邊找尋,因池水混濁,未有發現。

噴水池當時仍運作,有人叫她關水泵,她與同事到泵房,當時她身上有多達十四條鎖匙,嘗試了兩、三條才能開門入泵房。

保安員的上司陳嘉華解釋,泵房非保安公司負責,職員沒有泵房鎖匙,由於部分鎖頭相同,保安員湊巧開到。

死因庭裁定,偉仔因為意外墮入池中,頭部受傷及遇溺死亡。

事件發生後,涉事水池已填平為花槽。
2010年6月,偉仔家人入稟區域法院,向房屋署追討賠償,但無透露索償金額。

偉仔家人入稟區域法院索償後不足一個月,墮入水池未獲保安員及時救援致死慘劇,在荔枝角道深水埗公園又再發生,奪去八十三歲老婦潘尾性命。

潘尾患高血壓、骨質疏鬆,不良於行,要拐杖輔助行路。
老伴姓胡(87歲),兒子胡志灝(60歲),三人同住深水埗麗閣邨。

2010年7月1日,香港回歸第十三年,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酷熱天氣警告,感冒初瘉的潘尾上午獨自出門晨運。

下午一時十分,荔枝角道深水埗公園一名外判清潔女工,吃完午飯後如常開工,途經噴水池附近,發現潘尾浸於水池近中央位置,臉部向下,背部向天,懷疑她遇溺。

女工立刻通知公園保安員,姓張女保安員(50歲)報警,隨同其他同事趕往水池察看。

數名保安員抵達水池後,有保安員打算落池救人,被人出言阻止,說保安員不懂拯溺,應等待消防員救援。
保安員聽罷放棄拯救,眾人僅在池邊討論不知池水深淺,要等消防員到來施救。

下午一時二十一分,距潘尾被發現遇溺十分鐘,消防署接到報告,四分鐘後,消防員趕到現場,在水池救起潘尾,當時已無呼吸無脈搏,皮膚變白全無血色。
救護員即場急救,潘尾由救護車送往明愛醫院搶救,懷疑浸在水中太久,傷重不治。

警員在池邊檢獲潘尾的拐杖、雨傘、一對鞋,拐杖、鞋等物件並無浸濕,在水池中發現一條毛巾。

警方初步調查,不排除潘尾獨自到公園散步,難抵酷熱天氣,脫鞋坐在噴水池邊休息,期間毛巾丟落水池中,她探身嘗試拾回,失去平衡墮進水深一呎的池中,頭部浸於水中窒息失救致死。

警員根據潘尾的身份證及長者卡等個人資料,通知她的丈夫趕到醫院了解情況。

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指出,遇溺致命主要有兩個原因。
一是大腦缺氧,因為水入肺後,會將氧氣洗走。
二是上呼吸道抽搐,導致窒息。
彭繼茂說,人在腦幹缺氧情況下可存活六分鐘,一旦錯過施救就難以救回。

香港康樂事務職員總工會主席張兆榮說,外判員工未接受過適當急救訓練,不敢貿然落水池救人,他們可能恐防救人變成害人,帶來嚴重後果,因而僅按本子辦事,只報警不施救。

港九拯溺員工會總幹事郭紹傑稱,公園水池目視已可看出深淺,以不知深淺為由,不肯落水池救人,實是無稽。

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,保安員未有即時跳落水池拯救遇溺老婦,反映他們未盡做人的基本道義,但需承擔的工作責任不大。

7月2日早上九時許,潘尾兒子胡志灝到葵涌殮房認屍,怒斥「水池得呎幾水,係人見到都會救起先報警喇!」,要求康文署交代事件。

下午,兩名探員帶同一名女子重返水池調查,用尺量度池水深度,現場無閉路電視,警方正找尋目擊者,暫時未能確定潘尾死因。

康文署署長馮程淑儀對潘尾遇溺喪生感到難過,水池符合設計指引,發生致命意外實屬罕見,假如保安員可以「行多一步」會更好,署方已要求外判保安公司提供報告。

深水埗公園由康文署負責管理,保安工作外判予佳保護衛。

佳保護衛姓陳經理稱,當時池邊有不少人,但無人施以援手,一名女保安員不能救起一個女人,該名保安員事後精神壓力很大,當晚放工後要入醫院接受治療,請病假暫不能上班。

康樂事務職員總工會主席張兆榮表示,康文署轄下公園以往由署方職員管理,有指引假如遇到意外首要是救人,近年八至九成公園已外判給保安公司管理,外判員工未必有足夠能力及訓練應付緊急情況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