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1年,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·立畢,在薄扶林道144號興建公司總部及寓所,揉合都鐸及歌德式建築,外有設計優雅的梯級,內部有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及螺旋式樓梯,被稱為杜格拉斯堡。
(1894年,巴黎外方傳道會買下杜格拉斯堡,修葺及增建,名為拿撒勒樓,改為印刷工場,印刷東南亞第一本中文聖經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訓練志願軍的地方,日佔時期成為日本憲兵總部,巴黎外方傳道會於戰後遷回,1953年遷出。)
1880年,港督軒尼詩提出,在香港建立一所英國式大學,教育委員會認為未具備設立條件而擱置。
1887年,華人西醫書院成立,附設於荷李活道及鴨巴甸街交界,雅麗氏利濟醫院內,毗鄰道濟會堂,未獲得港府立案認可,不能頒發醫生執照,1892年,孫中山是首屆兩位畢業生之一。
1908年1月17日,港督盧吉從廣州返回香港,在聖士提反書院頒獎禮致辭,首次提及要在香港開辦大學,呼籲香港外籍商人捐助籌辦大學經費。
居港印度籍商人麼地率先捐出十五萬元,太古、匯豐、怡和等相繼出資贊助。
海外華僑和中國各地官員都響應支持,兩廣總督張人駿號召省內居民募捐,共籌得二十萬元。
1909年7月30日,張人駿途經香港,一行人於中環卜公碼頭登岸,獲港英政府鳴發十九響禮炮歡迎。
香港政府籌得一百二十六萬五千多元辦學經費,創建大學工作隨即展開,校址選定於般咸道與薄扶林道交界。
1910年3月16日,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舉行奠基儀式,採用後文藝復興主義愛德華式建築形式,兩層巨型愛奧尼亞柱式、舍利安那式拱窗
以當時流行的紅磚及花崗岩構造,北部正立面根據天台四座塔樓組合。
(中部的宏偉鐘樓,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贈),二樓大禮堂是陸佑堂。
1911年3月30日,香港大學正式成立,通過《1911年大學條例》由香港總督擔任校監。(1997年7月1日起,由特區行政長官任校監)
香港大學校訓為「明德格物」,語出《禮記·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「大學」意指博大的學問。
「明德」是彰顯德行,推己及人。
「格物」是認識外界事物。
香港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龍虎山,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,是英國在東亞殖民地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。
1912年3月11日,香港大學舉行開幕典禮,同年,首屆七十二名學生入學,香港大學學生會成立。
華人西醫書院及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,併入於香港大學,成為醫學院及工學院,加上增辦的文學院,共有三所學院,孫中山是華人西醫書院首屆畢業生,因而成了香港大學學生。
1913年5月14日,香港大學根據英國紋章院建議,設計含校盾和校訓的紋章,成為校徽。
1914年,愛德華式建築的明原堂儀禮堂啟用。
1915年,明原堂梅堂啟用。
1916年12月,香港大學舉行第一屆畢業禮,有二十三位畢業生,五位榮譽畢業生。
1919年,孔慶熒樓落成啟用,中央圓頂及外牆的紅磚,倣傚對面本部大樓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,大門位置是粉紅色花崗石樓梯。(1985年,孔慶熒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)
1923年,香港大學出現首位女性畢業生,剛卸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,在陸佑堂發表演說。
1927年,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成立。
1929年,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捐建鄧志昂樓,樓高三層平頂建築,外牆鋪以洗水批盪,被稱為中華復興建築。
1931年9月28日由香港總督貝璐爵士揭幕,鄧志昂樓位於薄扶林道的中式門牌上,University的U字變成V字,是因為羅馬字母中U跟V是通用的。
1932年12月14日,香港富商馮平山捐款興建的馮平山樓啟用,橄欖形建築依山而建,喬治亞式建築風格,1939年,香港大學理學院成立。
1941年12月26日,日軍入侵,香港淪陷,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遭炸燬,大學停止運作。
日佔時期,香港大學醫學院,內遷至四川成都正府街辦學。
香港重光後,1946年3月,港督夏慤親臨香港大學,在遭受戰火破壞的大學禮堂,出席香港大學於戰後首次頒授學位典禮。
1948年,香港大學全面恢復運作。
1949年,位於大學道一號的港大校長府邸,由周李建築師設計及興建,建築物樓高兩層,中部大門由圓形弧線構成,兩旁是方形翼樓,是裝飾藝術派作品。
1948年於域多利炮台舊址地基,發現的一尊重二十三噸的海防大炮,放置於港大校長府邸花園作為地標。
1954年12月4日,香港大學收購杜格拉斯堡,1956年闢作男生宿舍,改稱大學堂。
香港大學不斷擴展挍舍及範圍,校園本部座落於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,校園範圍為薄扶林道以東、般咸道以南、列堤頓道、巴丙頓道以西、大學道以北,佔地約十六公頃。
2005年5月7日,港大宣布獲李嘉誠及李嘉誠基金會,承諾十億港元捐款。
5月18日,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,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,引起醫學院部分舊生關注及反對。
2006年1月1日,醫學院正式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。
國殤之柱是紀念對人道肆意凌虐的雕塑,由丹麥雕塑家高志活製造,共有五座,其中一座為紀念六四事件,1997年完成。
1998年12月起矗立在黃克競樓平台,背靠香港大學學生會正門。
高約七公尺的鐵鏽色「國殤之柱」,上刻有多個身軀扭曲面容痛苦的人像,象徵血腥鎮壓的死傷者。
基座正面以紅字刻上,楷書(簡體字)「六四屠殺」,草書「老人豈能夠殺光年輕人」,背面有同樣英文語句。
2008年4月30日,支聯會與四五行動成員,將「國殤之柱」漆上橙色,用意回應橙色運動。
2021年10月8日,香港大學發出律師信,要求支聯會在10月13日前移走「國殤之柱」。
2021年12月23日清晨約六時四十五分,香港大學移走「國殤之柱」,拆件移入貨櫃箱內,運到香港大學嘉道理中心存放。
2021年7月7日晚,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,通過「哀悼」銅鑼灣刺警案中的嫌犯梁健輝,引來特區政府與親建制政治陣營猛烈批評,7月9日凌晨,評議會撤回議案,道歉辭職。
7月13日,校方發表聲明,不再承認港大學生會地位。
8月18日,港大學生會四名前任和現任幹事,被香港警察國家安全處拘捕扣查,指控他們涉嫌「宣揚恐怖活動」。
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,太古堂宿生會主席張銳輝及同學,在太古堂對面的太古橋上,用白油在黑布寫下,「冷血屠城烈士英魂不朽
誓殲豺狼民主星火不滅」
2022年1月29日,香港大學用鐵板圍封太古橋。
3月5日,校方拆除圍板,太古橋地面上的標語消失。
香港大學歷史悠久又是校園,有不少都市傳說。
解剖室:兩名醫科學生在解剖室寫有關換頭的畢業論文,翌日,一個醫科學生雙手捧着一個人頭。
一具無頭屍躺在解剖台,醫科學生喃喃自語:「呢個頭係我嘅,我頸上個頭係邊個嘅?」
國殤之柱:傳聞在五至七月,夜間會傳出慘叫聲,有血從雕像的五官流出來。
杜格拉斯堡:有傳日軍奪港時成立「生化實驗室」,戰俘被注射各種藥物做實驗,出現各種「生不如死」慘況。
莊月明文化中心月明泉:莊月明文化中心原址是盧吉堂,以十字圓拱型設計,有如古墓,月明泉亦如中式墳墓園景設計,有人謔稱為「棺材樓」。
莊月明樓樓高六層,三樓女廁的標誌與其他樓層不同。
扶手電梯有上無落,靠一條旋轉樓梯離開,樓梯扶手採用常人少用的深紅色柳木,有傳言在某個時間,這條旋轉樓梯會經過月明泉通到黃泉。
黃克競樓:傳說興建大樓七樓牆壁,進行灌漿工程時,一名建築工人跌進水泥中,無法爬出來,其他工人不知道,繼續往內灌水泥,工人被活埋死亡。
該幅牆之後經常出現「指模」,就像有人用手抓牆壁,企圖出來。
2018年8月17日凌晨,香港大學校委兼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祺忠,在香港大學偉倫堂用電線勒死妻子陳慧文。
兩天後,張祺忠電召客貨車運送藏屍木箱,由偉倫堂運送到黃克競樓七樓辦公室,2020年11月,張祺忠謀殺罪名成立,判囚終身。
港大黃克競樓通往厲樹雄科學館的走廊,入夜後看不到盡頭,前方遠處有人揮手,走近一看,會看到自己年少或年老的樣子,就像經時光隧道穿越到過去或未來。
鈕魯詩樓:鈕魯詩樓於1973年10月12日啟用,外牆與遮陽板原本都是白色的,鈕魯詩樓與大學主圖書館之間有一條連接通道。
傳說女生畢業試不合格找教授「求分」,教授不肯更改決定,女生從鈕魯詩樓躍下輕生,頭顱卡在白色遮陽板,結果身首異處,據傳頭顱是「飛入」鈕魯詩樓與大學主圖書館通道,事後找不到頭顱,這條通道從此不再開放。
救護員在中山廣場一棵石栗樹上找到屍身(2009年,石栗樹因安全問題被砍掉。),清潔工人未能擦走牆上血跡,校方將白色的鈕魯詩樓漆成紅色,遮蔽血跡。
自此,半夜路過中山廣場向上望,會看到一個女生頭顱在通道「飛來飛去」。
1984年,鈕魯詩樓三樓建築系學生工作室起火,現場存放大量噴油等易燃物品,導致灌救困難,消防員花近五小時才將火救熄。
荷花池:1951年,荷花池用來自深水灣的泥沙建構。
女學生愛上已婚男教授,兩人相約半夜十二點在本部大樓荷花池私奔,男方爽約,女生跳落荷花池自盡,自此冤魂不散,晚上在荷花池徘徊,不斷向路過學生問「現在到十二點鐘未?」
有傳在荷花池附近放置孫中山端坐銅像,是要「教化」這名「荷花女」。
聖約翰學院:當年興建新翼時,開山後見到有三副棺材,其中兩副有骸骨,另一副是空,傳聞空的棺材是預備給入住聖約翰學院的學生。
四不像:傳聞學生摸過杜格拉斯堡的四不像,都不能順利畢業,甚至死於非命。
停屍間:醫學院新生被師兄師姐鎖在停屍間內,翌日打開停屍間的門時,發現醫學院新生正在嚼食屍體的血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