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觀卦初六 李贄 七十老翁何所求

觀卦第一爻,初六:童觀,小人無咎,君。

童:未成年男女,編紮頭髮,形如兩角。
觀:像貓頭鷹一樣,聚精會神仔細察看。

小:塵土,引伸細小。
人:側面垂手侍立,即人類。
無:跳舞祈求,引伸沒有。
咎:足踩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小人:兒童。

君:手持權杖發號施令,引伸有權的人。

意思是:未成年男女,聚精會神仔細察看,有兒童的赤子之心,不會有殺身之禍,這才是持權杖發號施令的人。

明代的李贄(音志)故事,可解此爻爻義。

李贄(1527年11月19日-1602年5月7日),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,初姓林,名載贄,後改姓李,名贄,字宏甫,號卓吾,又號溫陵居士,篤吾、百泉居士、宏父、思齋,龍潭上人、龍湖叟、禿翁等。

李贄始祖林閭(音累),二世祖林駑(音奴)是泉州巨商,從事遠洋貿易,乘船往來泉州與忽魯模斯(今伊朗的阿巴斯港)之間,娶色目女為妻,改信伊斯蘭教。

三世祖因反對封建禮教,得罪林姓御史,被扣上「謀反」罪名,為避禍改姓李。

李贄是林閭之後的第八世,幼年喪母,父親李鍾秀以教書為業。
李贄七歲時隨父親讀書、學習禮儀,自幼倔強,善於獨立思考,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,具有強烈反傳統理念。

李贄十二歲時寫出《老農老圃論》,將孔子視種田人為「小人」的言論,大大挖苦一番,轟動鄉里。

嘉靖三十年(1551年)中舉人,不應會試。
五年後,授河南共城縣教諭(正九品),負責教導生員,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擢南京國子監博士(從七品)。

數月後,李贄父親於泉州病故,李贄回鄉守制,時值倭寇攻城,帶領弟侄輩日夜登城擊柝(音托)巡守,與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敵愾(音慨)。

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父喪丁憂期滿攜眷從泉州到北京,出任北京國子監博士。

不久,祖父死,再次回原籍守孝,李贄與妻子黃氏生有四子三女,生活拮据,不便千里攜眷回泉州,恐家眷在京城生活無着,把家移到河南共城(今河南輝縣市),用朋友資助的喪葬費一半買了點田產,以便家眷耕作自食。

沒料到河南大旱,鄉間惡紳斷了灌溉田地的漕河水,李贄買的幾畝地幾乎絕產,除大女兒外,其餘子女都因病餓相繼死亡。

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補北京禮部司務(從九品),這時張居正任禮部右侍郎、禮部尚書,李贄對張居正深為佩服,認為他「大有功於社稷」。

李贄浸淫陽明學、佛學,隆慶四年(1570年),轉任南京刑部員外郎(從六品)。

萬曆四年(1576年),李贄開始研究佛經,他自己總結說:「五十歲以前,我尊崇孔子,只不過是矮個子看熱鬧,隨聲附和,人云亦云。五十歲以後研究佛經,可以在生死之原窺視到一些斑點。」

萬曆五年(1577年),任雲南姚安府知府(正四品),三年後兩袖清風棄官,人稱「李姚安」。

萬曆九年(1581年)春天,應湖北黃安耿定理邀請,攜家眷住耿定理家中,充當門客兼教師,到黃安天台書院講學論道,耿定理做大官的哥哥耿定向斥為「異端邪説」。

萬曆十二年(1584年),耿定理死後,李贄遷居麻城,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,住維摩庵過半僧半俗「流寓」生活。

李贄在《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》中說,見識有長短之分,卻無男女之別,大部份女子之所以見識較短,那是因為她們所見不出閨閣之外,男女共入學堂學習,女子能力不差於男子,他招收女弟子,到維摩庵聽自己講學。

萬曆十四年(1586年),李贄派人送家眷回泉州,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龍潭湖芝佛院,致力讀書、講學、著述,開荒、種糧、種菜。

李贄在《題孔子像於芝佛院》等文中,認為孔子並非聖人,沒甚麼了不起,人人都是聖人,沒必要去學孔子,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,言行舉動都學孔子,那就是一種醜態。

萬曆十八年(1590年),李贄在《焚書·答周西巖》指出,「天下無一人不生知,無一物不生知,亦無一刻不生知,人皆可以為聖。」

李贄以「生知」説反對神化孔子,否定孔孟學説是「道冠古今」的「萬世至論」。

萬曆十六年(1588年)夏天,李贄剃髮為僧,身入空門卻不受戒、不參加僧眾念佛、誦經,李贄有潔癖,衣服一塵不染,經常掃地,以至「數人縛帚不給」。

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李贄去山東寫作,歷史學家焦竑(音宏)替他主持新書發布會,文壇鉅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。
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,與李贄進行三次友好宗教交流,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。

萬曆十八年(1590年),李贄所著《藏書》在麻城刻印出版。
萬曆二十年(1592年)作《童心說》,倡導絕假純真、真情實感,批點《西廂記》民間文學,刊印《卓吾評點水滸傳》。

萬曆二十五年(1597年),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,著《孫子參同》,修訂《藏書》。

秋天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,撰成《淨土訣》,次年春天到南京,將零星著作匯成《老人行》。

萬曆二十七年(1599年),李贄再度研究《易》,撰寫《易因》,最後編訂鉅著《藏書》。

《藏書》共六十八卷,是紀傳體史論,論述戰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八百人,讚揚秦始皇是「千古一帝」,武則天是「政由己出,明察善斷」的「聖后」。

萬曆二十八年(1600年),李贄回到麻城,在山東濟寧,編成《陽明先生道學抄》、《陽明先生年譜》。

李贄批判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,周敦頤、程顥、張載、朱熹,主張宇宙萬物由天地(陰陽二氣)所生,否定程朱理學,理能生氣、一能生二的客觀唯心主義論斷。

李贄認為,「穿衣吃飯,即人倫物理」,「真心」、「童心」是萬物本源,社會上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。

李贄將芝佛院視爲終老之地,在院中建造藏骨的卒塔婆。

同年冬天,湖廣僉事馮應京以「維護風化」為名,指使歹徒燒毀龍潭湖芝佛院,毀壞卒塔婆,李贄被逼避寓麻城東北商城縣黃檗(音百)山。

萬曆二十九年(1601年),前御史馬經綸將李贄接到通州,住蓮花寺。

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,李贄提出,「至道無為、至治無聲、至教無言」,人類社會所以常常發生動亂,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。

萬曆三十年(1602年),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,都察院禮科給事中張德允,上疏奏劾李贄。

張德允說,李贄在麻城時,大白天把妓女帶入寺院,然後一起洗澡,把良家婦女勾引進寺院內一同睡覺。

明神宗見疏即下詔,以「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」之罪,逮捕李贄下獄,著作被通令燒毀。

李贄剛抱病完成《九正易因》,官兵就來推門抓人。

入獄後,李贄坦然説道:「名山大壑登臨遍,獨此垣中未入門,病間始知身在繫,幾回白日幾黃昏。」

李贄在獄中寫下《繫中八絕》詩作,第五首爲《書能誤人》:年年歲歲笑書奴,生世無端同處女,世上何人不讀書,書奴卻以讀書死。

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,寫遺言詩曰:「志士不忘在溝壑,勇士不忘喪其元,我今不死更何待?願早一命歸黃泉!」

詳細講及墓葬規格,周圍栽以樹木,墓前立一石碑,題曰:「李卓吾先生之墓」。

三月十五日,李贄在獄中,要侍者為他剃頭,侍者離開的間隙,李贄用剃刀割開咽喉,沒有嚥氣,留下一段「對話」。
侍者問:「和尚痛否?」
李贄用手沾着血寫:「不痛。」
問:「和尚何自割?」
李贄寫:「七十老翁何所求!」

三月十六日子時,李贄氣絕,享年七十六歲。
東廠、錦衣衛寫給皇帝的報告,稱李贄「不食而死」。
馬經綸將李贄葬在通州,在今日北京市通州區海子公園燃燈塔西側。

萬曆三十八年(1610年),李贄學生汪可受,梅掌科、蘇侍御捐銀錢為李贄樹碑。

萬曆四十年(1612年),馬經綸之子馬健順協助詹軫光,立《李卓吾先生墓碑》。

李贄墓碑先後被毀,遷至西海子公園內,方得安寧。

李贄是泰州學派一代宗師,重要著作有《藏書》、《續藏書》、《焚書》、《續焚書》、《史綱評要》,曾評點過的《水滸傳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浣紗記》、《拜月亭》等等。

李贄的著述,先後數次被禁毀,民間盜印、甚至假託李贄文章者不絕。

天啟五年(1625年)九月,御史王雅量再次請求禁燬李贄著作,要求不許坊間發賣。

顧炎武《日知錄》記載,李贄的書屢禁不絕,一直在民間悄悄傳播,是因為,「士大夫多喜其書,往往收藏,至今未滅。」

李贄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八十三位英傑,中華民族二十五位思想大家之一。

1974年,批林批孔運動,李贄被當作尊法反儒英雄,被中共加以推崇,他的著作被劃歸「法家」。

李贄故居位於泉州鯉城區南門萬壽路,有一塊看板寫着「李贄故居在前方四十米處」。

李贄故居是一座兩進三開間普通民房,佔地面積四百九十五平方米,正廳建築形式為坡屋頂,磚木結構。

在河南省商城縣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內,有李贄曾經講學過的花潭書院(李贄書院)。

李贄紀念祠離南安榕橋娘媽橋七八十步,大清道光年間,遷建在上塘村與樓尾洋交界處。
1966年,文革期間被毀拆除。
1986年,李氏旅外僑胞重建李贄紀念祠。

2013年9月,閻家河鎮政府,將鎮區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李贄大道,表達古鎮人們對李贄的無比尊崇和深切懷念。

2016年11月26日,雕刻美國黑人領袖馬丁·路德金雕像的班組,完成高7.6米的李贄塑像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