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臨卦上六 羊祜 折臂三公毀祖墳

臨卦第六爻,上六:敦臨,吉,無咎。

敦:向宗廟獻羊,引伸誠心誠意、厚道。
臨:俯身瞪大眼睛,向下望一堆物品。

吉:以玉祭祀,引伸吉祥。

無:跳舞祈求,引伸沒有。
咎:足踩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
意思是:誠心誠意,行事厚道,俯身瞪大眼睛,向下望一堆物品,是吉祥的,不會有殺身之禍。

西晉時期羊祜的故事,可解此爻爻義。

羊祜(221年-278年12月27日),字叔子,泰山郡南城縣人(今山東省新泰市)。

出身泰山名門望族羊氏家族,家族人才輩出,從他起上溯九世,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官職,都以清廉有德著稱。

羊祜外祖父是東漢左中郎將蔡邕(音翁),祖父羊續曾任南陽太守,為官清廉,有「懸魚拒賄」事跡。
父親羊衜(音道),曹魏時期任上黨太守,原配妻子是漢末名士孔融的女兒,後娶了漢代大儒蔡邕女兒辛憲英為妻。
羊祜姨母是蔡文姬,胞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,長兄羊發,母為孔融之女,官至都督淮北護軍。

羊祜十二歲喪父,博學多才,長於論辯,善於撰寫文章,儀度瀟灑。
《晉書》記載,羊祜身高約為176公分,容貌敦雅不俗,鬚眉秀長濃密而整潔,泰山郡將夏侯威把兄長夏侯霸的女兒嫁給他。

景初三年(239年),魏明帝曹叡去世,繼位為帝的齊王曹芳只有八歲,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受遺命輔政,兩大集團鬥爭日趨激烈化。

正始初年(240年),曹爽集團在鬥爭中明顯地佔據優勢,羊祜判斷曹爽終不是司馬懿對手。

《資治通鑑》記載,曹爽曾招羊祜和王沈,王沈勸他加入曹爽,羊祜說曹爽必將敗亡,王沈獨自應召,羊祜遊離於兩大集團爭鬥之外。

正始十年(249年),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,誅殺曹爽,奪得軍政大權,大舉剪除曹爽集團,王沈是曹爽故吏而被罷免。

羊祜岳父夏侯霸為逃避殺戮,投降蜀漢,羊祜因姐姐羊徽瑜是司馬師妻子,沒因岳父降蜀受罰。

夏侯霸親屬怕受牽連,大都與夏侯霸家人斷絕關係,羊祜照顧夏侯霸家人,比昔日更加周到。

不久,羊祜母親和長兄羊發相繼去世,羊祜服喪守禮十多年,期間以道素自居。

正元二年(255年),大將軍司馬師病逝,弟弟司馬昭繼位執政,司馬昭徵羊祜為大將軍府僚屬,他沒有應命。

司馬昭用公車,徵拜羊祜為中書侍郎,不久升為給事中、黃門郎,羊祜在朝廷持身正直,有識之士對他特別尊崇。

咸熙元年(264年)曹魏實行五等爵制,羊祜被封為鉅平子,食邑六百戶。

咸熙二年十二月(266年1月),司馬炎受禪稱帝,建立西晉王朝,是為晉武帝。

羊祜有扶立之功,進號為中軍將軍,加散騎常侍,進爵郡公,食邑三千戶。
羊祜怕引起賈充等權臣妒嫉,堅決推辭公爵,只接受本爵鉅平子進封為鉅平侯的詔命,晉武帝授給羊祜夫人印綬。

晉武帝有吞吳之志,實現統一全國大業,積極籌劃消滅孫吳政權戰爭。

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,形成南北對峙局面,晉吳間的邊界線以荊州最長,是戰爭關鍵地區。

吳國石城駐軍離襄陽七百多里,常常侵擾邊境,羊祜巧用計謀,使吳國撤銷守備。
羊祜將軍隊分作兩半,一半執行巡邏戍守軍事任務,一半墾田,當年,全軍共墾田八百餘頃。

羊祜剛來時,軍隊連一百天的糧食都沒有,到任後,糧食積蓄可用十年,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荊州社會秩序,增強軍隊戰鬥力。

泰始五年(269年),晉武帝為表彰羊祜功績,授予羊祜南中郎將職務,加封為車騎將軍,負責指揮漢東江夏地區的全部軍隊。

泰始六年(270年),吳國在荊州的都督換上名將陸抗,陸抗是三國東吳名將陸遜次子、孫策外孫。

泰始八年(272年)八月,吳主孫皓解除西陵(今湖北宜昌)督步闡職務,步闡害怕被殺,拒絕返回建鄴,當年九月,獻城降晉。

當時駐守荊州吳佔區的陸抗急襲西陵,前往救援的羊祜、徐胤,以圍魏救趙計謀分散陸抗兵力。

荊州刺史楊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闡,陸抗命人毀壞堰壩,阻斷晉軍水上糧道,五萬晉軍糧秣改用陸運,行軍速度很慢。

江陵城防堅固,不易攻打,羊祜屢攻不下,戰事膠着,楊肇兵少糧懸,被陸抗擊敗,步闡城陷被擒,舉族被殺,是為西陵之戰。

朝臣上表彈劾羊祜,說他統領八萬軍隊,對方不過三萬,竟然大敗而回,要問罪,羊祜左遷為平南將軍,楊肇被貶為平民。

羊祜修築城寨擴大晉的疆土,漢水與長江間皆為晉所有,先後建立五座城池。

石城以西均晉國佔有,吳人來降者源源不絕,羊祜對吳國百姓與軍隊講究信義,每次和吳人交戰,預先與對方商定交戰時間,從不搞突然襲擊。

羊祜部隊行軍路過吳國邊境,收割田裏稻穀以充軍糧,每次都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。

羊祜使吳人心悅誠服,十分尊重他,不稱呼他的名字,只稱羊公。

吳軍統帥陸抗稱讚羊祜的德行度量,說可與樂毅、諸葛孔明相比。

羊祜與陸抗對峙期,陸抗送酒給羊祜,羊祜不多疑直接享用。
陸抗重病,羊祜派人送去良藥,部下怕藥中下毒,勸陸抗不要吃,陸抗服之不疑,說:「羊祜豈鴆人者。」(羊祜不會落毒害人)

對抗期間,荊州戰線處於和平狀態,吳主孫皓催陸抗開戰,陸抗回答說:「一鄉一鎮都講信義,何況一個大國呢?我若不講信義,正是宣揚羊祜德威。」

陸抗和羊祜兩人惺惺相惜,產生了著名的「羊陸之交」。

咸寧元年(274年),陸抗病亡,孫皓繼續實行暴政。

咸寧二年(276年)十月,晉武帝改封羊祜為征南大將軍,恢復貶降前一切職權,開府儀同三司(三公),可以自行辟召僚佐。

羊祜向晉武帝呈《請伐吳疏》,朝中大臣反對,只有度支尚書杜預、中書令張華等少數人讚同。
晉武帝擱置伐吳,羊祜長嘆說:「天下不如意,恆十居七八,故有當斷不斷,天與不取,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!」
(天下不如意的事總是十有七八,有些人未能當機立斷,錯失上天給予的機會,怎能不令經歷此事的有識之士,引以為憾呢?)

咸寧三年(277年),晉武帝想封羊祜為南城郡侯,羊祜以漢高祖封張良留侯為例,請封鉅平縣侯,晉武帝答應。

羊祜歷魏晉二朝,掌握國家機要,在朝中不興朋黨、謹言慎行,受他推舉為官者不在少數,他事後焚燒推舉手稿,很多獲推舉人不知曉受何人推舉。

咸寧四年(278年)八月,羊祜染病,請求入朝,返回洛陽時,正逢同母姐姐羊徽瑜逝世,羊祜悲痛萬分,病情更加嚴重。

晉武帝命羊祜抱病入見,讓他乘坐輦(音練)車上殿,不必跪拜,備受優禮,羊祜再一次向晉武帝陳述伐吳主張。

晉武帝打算讓羊祜臥病統領征吳諸將,羊祜病重臨死前推舉杜預擔任鎮南將軍。

十一月辛卯日(278年12月27日),羊祜病逝,享年五十八歲。
獲贈侍中、太傅,諡號成,賜東園秘器,朝服一襲,錢三十萬,布百匹。

時值寒冬,晉武帝穿喪服痛哭,淚水流到鬢鬚上都結成冰。
荊州百姓在集市之日聽説羊祜死訊,紛紛罷市痛哭,街巷悲聲相聞,連綿不斷,吳國守邊將士也為之落淚。

羊祜為人清廉節儉,服飾簡易樸實,俸祿都用來接濟親族,賞賜軍士,家中無餘財,臨終遺囑,不能將南城侯印置入棺材。

從弟羊琇等向晉武帝陳述羊祜平生志願,要求葬在先人墓旁,晉武帝不許,將離洛陽城十里外的一頃地賜給羊祜作墓地。

羊祜靈柩及送葬隊伍出發時,晉武帝在洛陽的大司馬門南邊奠祭送行。

羊祜病逝後,荊州人為避羊祜之名,將「戶」改為「門」。

《晉書.羊祜傳》記載,相墓者告訴羊祜,羊家祖墳有「帝王氣」,當時有「帝王氣」足以滅族,羊祜問有甚麼方法可以制止。
相墓者說:「鑿祖墳可制止,但會無後,不過仍可出折臂三公。」

羊祜悄悄將祖墳掘開,後來,羊祜從馬上摔下來,把膀臂折斷了,羊祜其後位列三公,應了「折臂三公」之說,羊祜無子,只有女兒。

太康元年(280年),陸抗與羊祜相繼病死,打破荊州安靖局面。
杜預在滅吳戰爭中擔任西線統帥,一舉滅吳,完成統一大業。
晉武帝流淚說:「此羊太傅功也。」

太康二年(281年),羊伊弟弟羊篇獲封為鉅平侯,成為羊祜繼嗣。

唐朝建中三年(782年),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,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,為他們設廟享奠,當中包括「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」。

宋代宣和五年(1123年),宋室依照唐代慣例,為古代名將設廟,七十二位名將中包括羊祜。

羊祜是文學家,喜愛山水,著述很多,他為人謹慎,很多手稿都被付之一炬,流傳至今的《讓開府表》,可與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相提並論。

襄陽百姓在羊祜生前遊息地峴山建廟立碑,原名為晉征南大將軍羊公祜之碑,簡稱羊公碑。
每逢時節,百姓都會祭拜他,睹碑生情,莫不流淚。
羊祜繼任者、西晉名臣杜預,把碑稱作墮淚碑,現位於湖北省襄陽市。

羊祜厚道待人,不計較自己利益,廣東人稱容易相信別人而被騙的人為「羊祜」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