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香港醫學博物館(香港上環)

1884年,日本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,在日本長崎發現引致霍亂的霍亂弧菌。
1890年,北里與他的德籍學生埃米爾,共同研究出破傷風血清,開拓嶄新的血清學領域,北里被稱為「日本細菌學之父」。

1894年3月下旬,廣州爆發「黑死病」疫情,
4月上旬,港英政府派香港國家醫院,勞森醫生到廣州考察。

5月5日,香港出現「黑死病」病例。
5月8日,勞森醫生由廣州回到香港。

5月5日至5月10日,東華醫院錄得五十五宗「黑死病」病例,當中三十八人死亡,死亡率高達七成。

5月10日,《士蔑西報》以頭條報道,香港太平山華人社區出現 「疫症」,以令人聞風色變的「黑死病」作標題。

5月11日,港英政府宣布香港為疫埠,禁止華人出境。

疫症最早在太平山區爆發,勞森建議強行入屋搜索病患者隔離。
在西環招商局碼頭,停泊醫療船 「海之家」專治疫者。
用消毒藥水清洗太平山街,這是俗稱「洗太平地」由來。

政府移走屋內或街上屍體,在摩星嶺和堅尼地城一帶挖掘墓地,在屍體灑上石灰埋葬。

6月5日,日本政府內務省派北里等人,乘坐「里約熱內盧號」,從日本橫濱出發前往香港。
6月12日,北里一行人抵港,入住皇后大道中溫莎酒店,北里受到勞森熱情款待。

三日後,北里發現引發「黑死病」元凶,將疫症名為「淋巴腺炎疫症」。(日後發現此症與老鼠有關,故又名「腺鼠疫」)
北里這天乘坐「維羅納號」輪船,離開香港,返回日本。

來自法國的瑞士裔細菌學家耶爾森,6月15日從法屬印度支那到達香港。
由於沒法從正常途徑取得屍體解剖,耶爾森賄賂兩名看守華人居所的英國士兵,從屍體上取得淋巴結樣本,驗出大量細菌,與北里所描述的細菌截然不同。

6月23日,耶爾森取得港英政府公文,可以正式解剖屍體,終於找到真正的鼠疫桿菌。

「黑死病」爆發四個月,奪去二千五百人性命,之後疫情消退,「黑死病」告一段落。

9月25日,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,致函香港署理輔政司兼華民政務司駱克,感謝協助北里柴三郎在香港調查和研究疫症。

1906年3月15日,港英政府在「黑死病」重災區附近,堅巷二號建立香港細菌學院,是香港第一所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建築物,包括主樓及動物屋,內有馬槽和職員宿舍。

建築物採用二十世紀初,非常流行的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。

建築物樓高三層以紅磚砌成,排列整齊的方尖白柱等西式建築風貌,屋頂蓋上傳統中式建築常見的簷瓦,大堂天花裝飾典雅,地板鋪上無釉赤陶地磚,黑色柚木樓梯配上雕花扶手。

建築物四周有寬闊走廊和高大玻璃窗,有助空氣流通,是為適應亞熱帶氣候設計,陽台可減少夏日猛烈陽光照射進室內,達到冬暖夏涼之效。

香港細菌學院收集街上老鼠,監察「黑死病」。
1907年,全港約有六百五十個老鼠箱,掛在煤氣街燈的燈柱上。
4月至9月,香港細菌學院收集一萬九千隻老鼠,當中有二十三隻染有鼠疫。

1894至1923年間,太平山區共發生兩萬一千八百六十七宗鼠疫,死亡人數兩萬零五百人,死亡率高達93.7%。

二次大戰後,香港政府不斷拓展醫療服務,細菌學檢驗所演變為「病理檢驗所」。

1960年,「病理檢驗所」遷往西營盤,部分所址仍用於製造疫苗,另一部分撥予聯合書院作理學院院址。

1961年,香港爆發霍亂,「病理檢驗所」是生產疫苗的主要抗疫中心。

1972年4月,聯合書院理學院遷離,1973年,政府疫苗生產線遷往其他地方,建築物用作存放醫療用品的貨倉。

1990年代,建築物列入法定古蹟,香港病理專科學院提出,將建築物改建為醫學博物館,讓市民加深了解香港醫學歷史及科技發展。

1995年,建築物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,學會由一群醫生組成。

1996年3月16日,建築物修葺後,重新開放,命名為「香港醫學博物館」,屬私營博物館,是以中西方病理作比較的博物館之一。

香港醫學博物館佔地一萬平方呎,連地庫共有三層,館內共設十一間各具特色展覽廳,另有太平山觀景廊、圖書室、演講室等。

一樓有觀景廊,東華醫院展覽廳、王國棟展覽廳。

舊病理檢驗室內擺放不少古董醫療用品,例如早期X光機、產科儀器、屍體解剖工具,牙科臨床椅、各種外科手術儀器、麻醉機等,還有昔日醫院使用過的古老銅水煲,量身高體重的磅等,展廳牆上有古老的壁爐。

樓層間設有人力操作的貨物升降機,拉動鋼纜就能將化驗樣本及儀器等運往各樓層。

地下展覽廳介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,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展覽廳,顧紀筠女士展覽廳、富衛保險展覽廳。

地庫入口樓梯非常窄,緊夠一人走過,除中醫中藥展示房外,還有西醫手術室,地庫內的中藥廳,名為「存安堂」,內有一枝珍貴長白山千年人參。

另一邊有個清裝醫生和一隻大水牛,示範昔日種牛痘的實驗,旁邊有張冷冰冰的手術床。

2003年,香港醫學博物館成立中草藥園,與館內展品相輔相成,草藥堂展示傳統中醫如何提供醫療服務。

香港醫學博物館要自負盈虧,開館後一直虧損,學會宣傳及公關委員會主席歐陽卓倫表示,博物館有約十名員工,加上水電雜費,每年最低支出二、三百萬,資金來源大部份來自一年一度籌款晚宴。

2022年1月7日,因應疫情最新情況,香港醫學博物館暫停開放,直至另行通知。

香港醫學博物館
地址:上環堅巷二號
交通:港鐵港島線上環站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