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政治部白屋舊址(香港西環)

1922年,海員大罷工後中國民族主義興起。
1930年代,日本在中國大陸擴張。

香港成為英國在東亞的情報中心。

英國軍情五處負責大英帝國之內情報安全,英國軍情六處負責大英帝國之外情報安全事務,香港是英國殖民地,在大英帝國之外,也在大英帝國之內。

1934年,英國軍情五處得到英國軍情六處協助,在香港成立政治部,主要責任為反間諜及收集情報等特殊工作,名義上隸屬香港警務處刑事部,實際是港英政府的「香港情報委員會」。

「香港情報委員會」由港督擔任主席,固定成員有港英政府高層,警方和英國駐軍指揮官,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派駐的情報聯絡官,逐層向英國遠東地區情報委員會,倫敦的聯合情報委員會負責。

政治部骨幹人員來自英國及英聯邦成員國家,佔大多數的基層華籍人員由香港警隊調派,派往英國軍情五處及英國駐軍培訓。

1936年,《華盛頓海軍條約》年期屆滿(限制各國在東亞擴建海軍及海防設施),英國隨即在香港島建造九座炮台,當中包括銀禧炮台及相關建築物,如A座、B座、B座副樓、C座、D座等,建築物被叢林重重覆蓋。

1941年12月8日,日本軍隊發動襲擊,迅速佔領新界和九龍半島。

12月11日,日軍登陸南丫島,駐守摩星嶺炮台的英軍(26海岸炮連),向南丫島方向猛烈攻擊,戰事中,兩個炮台均被日軍戰機轟炸,暴露在山上的摩星嶺炮台損毀更甚。

英國守軍開始撤退,士兵自行摧毁炮台,炮台其中一個軍火庫,曾被日軍用作囚禁英軍戰俘。
1945年8月,日軍戰敗,香港光復。

1949年,第二次國共內戰接近尾聲,國民黨戰敗,士兵及他們的家屬逃往香港,當中受傷或殘障的不計其數。

英國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,這群被視為新中國敵人的國民黨難民,港英官員都不願公開援助。

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為這些難民提供支援,港英政府暗中資助大部份支出。

1950年4月,港英官員以為這些難民,很快便會遷往台灣或回內地定居,決定將難民遷往將軍澳調景嶺的廢棄工地暫居。

6月18日,親共工會會員在摩星嶺慶祝端午節,與國民黨難民發生激烈衝突,導致約六十人受傷,雙方互相指責。

6月26日,港英政府出動警察,強行將五千九百人從摩星嶺遷至調景嶺,隨後不久,餘下住戶相繼自動搬遷。

1950年代,政治部常規工作為箝制國民黨間諜,極力防止香港捲入國共之間衝突。

其後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周恩來,提出「白螞蟻政策」,派人滲透香港,設立「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員會」,政治部開始關注共產黨在香港活動。

1951年,皇家工兵進駐摩星嶺域多利道,改建銀禧炮台內原有建築物,成為四幢兩層高白色建築物。
在A座設置食堂,為工兵提供休憩消閒場地,其餘附屬建築物主要用作獨身軍官宿舍,佔地一千五百七十三平方米。

1961年,英國陸軍部將銀禧炮台業權,賣給港英政府,交由政治部使用,培訓警察和羈留犯人,名為域多利道扣押中心,代替九龍漆咸道扣押營,不設門牌編號。

政治部可在沒公開審訊情況下扣留疑犯,疑犯家人不知道他們被關押在哪裡,疑犯如獲准親友探訪,多會由一輛窗戶被遮敝的汽車載往別處見面。

由於無法得知域多利道扣押中心「真面目」,被囚者只知被扣押在白色建築物內,因而稱扣押中心為「白屋」。

1961年10月,警察隊伍中,職級最高的華人,時任警隊助理警司及警察訓練學校校長曾昭科,被警方發現是北京委派的間諜,曾昭科被捕後,在「白屋」接受審訊,最終被遣返內地,他是首位被拘留在「白屋」的知名人士。

早期被拘禁而又較為人熟悉的,是從廣東來港的難民陳健健,1963年被指策劃反對中共政權暴力活動被捕,最後,政治部確認他清白,不過已無辜關押達十三天之久。

1967至1968年間,香港發生歷時最久和最嚴重的暴亂,一千九百三十六人經法院審判後被定罪。

五十三名著名左派人士雖然沒有被起訴,但被斷定對港英政府有威脅,政治部引用《緊急情況規例條例》〈第31章〉,沒有審訊下被拘禁於「白屋」內。

被捕者包括:
黃建立(漢華中學校長,「各界鬥委會」副主任委員)
湯秉達(工商界鬥爭委員會副主任)
黃祖芬(中華中學校長,「各界鬥委會」委員)
劉三(港九打石建造業職工會主席,「各界鬥委會」委員)
蔡渭衡(革新會秘書,「各界鬥委會」委員)

傅奇、石慧夫婦(藝人)
任意之(香港著名演員兼導演)
廖一原(新聯影業公司總經理)
凌宏仁(西貢公立學校校長)、張亞津

許多人被關押了一年多,其中一名被扣留二十二個月。
1969年5月,最後一名被拘禁人士離開「白屋」。

1989年「六四事件」後,「白屋」曾接待秘密偷渡來港的民運人士,他們在「白屋」接受政治部盤問。

1961至1990年間,「白屋」共羈留數百名人士(劉三在「白屋」的編號是484號),「白屋」在同一時間不會拘留超過五十三人,當中大多數只是短暫關押,釋放後通常會被遞解出境,只有少數牽涉六七暴動的人被拘留超過一年。

1960年代至1980年代,政治部人手和經費都大幅增加,由初期兩百餘人擴張至的一千二百人,若加上行政人員、文職輔助人員,可達到二千五百人。

1984年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,英國開始「有序撤退」。

1990年開始,政府翻新「白屋」C座,成為保護證人組基地,作為證人庇護所。
1995年,政治部正式解散,相關工作轉交警隊刑事及保安處。

「白屋」一直空置,偶爾用作電影拍攝場地,包括由王家衛執導,於2004年上映的《2046》,由李安執導,2007年的《色‧戒》等。

2001年9月13日,電影《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》在香港上映,「大頭怪嬰」成了「白屋」的都市傳說,之後出現不同版本與「白屋」有關都市傳說。

2002年,香港政府首次推出,向合資格機構以象徵式地價及租金,提供土地和空置政府物業,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發展。

2010年,「白屋」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2013年6月,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(簡稱學院),活化「白屋」方案獲教育局接納。

2013年秋季,學院聘任在香港出生、加拿大溫哥華執業,知名建築師譚秉榮,擔任校園設計工作,設計概念為「知識的樹屋」,2016年,譚秉榮完成所有設計圖後突然離世。

廢墟攝影迷、「無人之境」版主Stone,2016年,「以自己方式」到訪「白屋」數次,拍下「白屋」活化前最後一批照片。

Stone說:「我沒有錢買起廢棄建築,唯一可做的,就是在它消失之前,用相機留一個記錄。」

2016年5月,政府批出摩星嶺校園用地,學院斥資約五億八千六百萬港元建校,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,撥捐二億三千四百萬港元支持興建。

芝加哥大學校董袁天凡與妻子袁李慧敏,各校友、家長及友好慷慨解囊,活化工程於一個月後隨即展開。

學院只保育了二號炮位及「白屋」,一些具歷史價值元素如囚室鐵閘,扣押室、原有樓梯等。

白屋A座皇家陸軍工兵橋,石壁爐、木樓梯,校舍旁的銀禧炮台遺址,B座囚室部份改建為自習室及課室。

其餘炮台、地下室、電機房等,屬未分配政府官地,歸地政署管轄。

改建過程中,學院錯誤拆卸「二號銀禧炮台」一幅弧形外牆,學院認為即使重建亦不能還原面貌,決定保留外牆連接地下痕跡作展示用途,在旁邊豎立解說牌,除介紹炮台歷史,亦提及弧形外牆被拆始末。

2018年9月26日校園開始啟用,11月30日舉行開幕儀式。

學院名稱長達二十八個字,「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教育綜合大樓 芝加哥大學袁天凡、慧敏校園」,校內還有「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古蹟校園」。

為期二十一個月的星級EMBA課程,學費高達一百三十萬元,最多可容納四百名學生,最初兩屆共一百三十二名學生就讀。

2021年2月初,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,發現「二號銀禧炮台」告示牌,有關誤拆弧形外牆內容被刪除。

芝加哥大學發言人表示,大學團隊已察覺做法不適合,即時還原原有解說牌內容。

2021年1月6日,香港警方以違反港區國安法名義,逮捕五十三名反對派人士,人數與1967年扣留在「白屋」的左派人士一樣。

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古蹟校園
地址:香港摩星嶺域多利道168號

開放時間:疫情期間會有彈性安排
宜先上網查看:heritage.uchicago.hk
或致電2533 9488查詢

交通:
港島巴士路線:1,971,43M,A10
港島小巴路線:54,58,58A,58M,599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