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傳說 達德公所(香港屏山)

屏山位於后海灣旁,水陸交通便利,與元朗和屯門三十九個村落,組成「達德約」,領袖為屏山鄧族二十世祖鄧瑞泰。

鄧瑞泰三子鄧勳猷繼承做聯盟領袖,咸豐七年(1857年)在聚星樓側設置達德公所(現時天水圍西鐵站一百公尺外的小山丘下),正門上的石額刻有「咸豐丁巳孟夏穀旦立」,即於1857年農曆四月興建。

達德公所是一座兩進三開間式構築物,建築物以青磚建成,底層以花崗石建造,配以金字屋頂,設有琉璃漏窗。
正門上方有喜鵲和孔雀等吉祥物為主題壁畫,屋簷下的簷口板,刻有竹子、牡丹、梅花等吉祥圖案,前脊有龍鳳灰塑裝飾,後脊豎立琉璃寶珠。

門框為花崗石,入口木門刻有門神,前廳頂部置有一塊飾有花卉雕刻圖案,前進橫披彩門刻有吉祥花和不同民間故事。

達德公所長期有更練團駐守,抵禦來自對岸南頭的海盜,整頓治安及保衛村民安全。

公所前面的空地用作鄰近村落商人聚會,名為屏山市集,由達德約管理。

同治五年(1866年)左右兩邊各加建一間側廳,右廂「英勇祠」供奉為達德約犧牲勇士,左廂「慰寂祠」供奉文武二帝,慰寂祠石額年款「同治伍年孟冬吉立」拓本,記錄該祠於1866年農曆十月加建。

1898年,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大英帝國向清廷租借新界,新界鄉民認為清廷喪權辱國,拒絕港英政府接收新界。

翌年3月28日,達德約在達德公所開會,發出一份「抗英揭貼」,呼籲屏⼭區內鄉⺠⽀持武裝抗英⾏動。

屏山鄧族、錦田、元朗、廈村,十八鄉組織男丁共同抵抗英軍,村民募集款項購買武器,包括十三尊大炮,達德公所成為「抗英」指揮中心。

輔政司駱克部署接管新界,得到一幅達德公所手繪圖(現存蘇格蘭國立圖書館),駱克憑手繪圖圍攻達德公所。

村民將十三尊大炮藏在鄧氐宗祠對出魚塘,被英軍搜出帶走,村民未發一炮就失去最重要軍備。
(村民後來在魚塘發現一尊大炮,現安放在鄧氐宗祠對出供人欣賞)

1899年4月14日至19日,鄉民與英軍開戰,約五百名新界鄉民被英軍殺死,史稱「六日戰爭」,新界人視為恥辱/

輔政司駱克說:「這次戰敗令中國人悚慄。」
港督卜力向英國呈交報告說,抗英份子「損失輕微」,僅十多人被殺。

1936年,錦田鄧氏族人纂修族譜,用「喋血」形容死者眾多,村民於沙埔與逢吉鄉之間建一座義塚合葬死者。(1996年重修時,塚內有超過百具遺骸。)

1938年,屏山鄧族及與達德約有聯繫的村落,包括蓮花地、橫洲、山下村、龍鼓灘、掃管笏等,捐款資助重修達德公所,為當年抗英犧牲烈士在公所正廳刻石立碑,上方橫匾刻有「忠義留芳」四個金色大字。

上款書:「民國廿八年春初吉日」
下款為:「蔡寶田偕男榮業敬題」

兩旁對聯:
「達顯英靈如在望 德成敢勇永留名」
記載姓名合共一百七十三人,包括十一名女姓,石碑前面豎立兩塊供奉文昌和關帝的石神主牌。

1943年,日本戰敗,日軍撤出香港,在戰時停課的屏山公立達德學校,在達德公所復課,一年後遷回原址愈喬二公祠。

1951年,基督教兒童福利會,在達德公所開設孤兒院,稱為「元朗兒童教養院」,在達德公所東南面加建廚房和飯堂。
1958年,「元朗兒童教養院」關閉,公所改作私立小學,為兒童提供教育。
1970年代,私立小學結束,達德公所空置。

1987年開始,政府發展天水圍,佔地約四百三十公頃,主要來自填平低窪土地,計劃拆卸達德公所,遭到村民強烈反對。

達德公所其後雖然得到保留,當年在公所正廳的「忠義留芳」石碑,被盜走不知所終,一百七十三個英靈失去依靠。

一些都市傳說開始出現,村民說晚上聽見外面有踏步聲音,就像士兵在操練一樣,開門探頭去看,外面漆黑一片,半個人影都沒有。

有村民說,有次睡到半夜聽到敲門聲音,敲得非常急,「砰砰砰」不斷地敲,一開門,看見一個滿臉鮮血的人站在眼前,嚇得他雙眼一翻,暈了過去,醒來後,沒有甚麼異樣。

這些都市傳說中,最著名的是一位紅衣女子,傳說看見過她的人,必死無疑。

這名紅衣女子,與「六日戰爭」有關,在戰爭中喪生的一名鄉民,與妻子十分恩愛。
鄉民犧牲後,他的妻子認為其他鄉民作戰不力,令到她的丈夫慘死,誓要為夫報仇。

某天夜裏,寡婦穿上丈夫送給她的紅衣,在達德公所附近一棵樹上,上吊自殺。
自此,紅衣女子晚上在達德公所徘徊,鄉民遇上這名紅衣女子,就會被她殺害。

村民其後修建一個紀念石碑,寫上「抗戰英魂烈士塚」幾個字,暫代失去的「忠義留芳」石碑。
之後又有都市傳說,紀念石碑外夜間人頭湧湧。

達德公所周圍土地其後被填高,天然排水系統遭受破壞,公所所在地方較四周地面水平低約一米。

之後十多年,公所遭受水浸破壞,牆身剝落,部分青磚鬆脫,建築物內長滿青苔,損毀情況嚴重,偏殿後牆、天井等都已塌下,雜草叢生,公所恍如廢墟。

1990年代,達德公所遭受山泥傾瀉破壞,村民一直要求港英政府修建,未有答覆。
1993年,屏山文物徑開幕,達德公所未列入文物俓內。

1997年4月19日,香港特別行政區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訪問屏山,屏山村民鄧聖時(2016年逝世)提出兩項要求,一是將屏山警署給回屏山鄉民(屏山警署後來改為文物館及文化中心),二是將達德公所重修成抗英紀念館,董建華初步同意維修達德公所。

1998年,達德公所被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。
2004年,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可行性研究,提出在加高地基上原址重建達德公所。
同年9月15日,古諮會會議上獲委員採納。

2006年,村民在達德公所附近,立了一個「抗戰英魂烈士塚」。

2006年10月,古物古蹟辦事處,決定斥資九百八十萬港元修復達德公所。
2008年開始拆卸,工程預計2009年年底完成,惟至2012年,重修工程仍未展開。

2010年5月17日,達德公所獲再確認評級,列入宣布為古蹟的「備用名單」,移走明堂上刻有百多名忠義烈士姓名的石碑,運返古蹟辦進行修復工作。

2011年,達德公所又有都市傳說。
有村民聲稱目睹烈士遊魂在村內遊走,有士兵團練步操。
村民懷疑與公所內供奉逾百名烈士的石碑,遭古物古蹟辦事處移走有關。

2011年4月5日,地產商人鄭會明出資做法事,主持法事的六壬神功殷法青師傅表示,公所內供奉的先烈在百年前抗英戰爭中犧牲,其後雖被安奉在公所內,但長久以來得不到後人供奉,變成遊魂野鬼,怨氣甚深。
公所荒廢太久,香火斷絕,靈體遊走外出,對村民造成一定滋擾。

2011年9月19日,達德學校發生學生「靈探」撞鬼事件,靈異情節與達德公所大同小異。

2013年2月20日,古物諮詢委員會重申宣布建議達德公所為古蹟。
12月27日,達德公所列為法定古蹟。

達德公所開展重修工程,預計2016年完工,在公所前廳閣仔,發現十多塊木對聯,正殿頂的火珠裝飾(琉璃寶珠),不見多年,原來跌落在樑架上,重修時發現放回原位。

達德公所的石膏對聯已殘破不堪,部分裂成碎片,有些已散失,表面滿布灰塵及因長期浸於水中而褪色,部分顏料已剝落,對聯背部凹凸不平,維修人員用盡辦法,將石膏對聯回復原貌。

2018年6月30日,「六日戰爭」一百二十周年,達德公所重修完成對外開放。

重修後的達德公所保留舊貌,青磚牆、花崗石牆基、金字屋頂,外形古樸。
進門後,地方十分寬敞,牆上掛有不少木對聯,參考駱克收藏的達德公所手繪圖重造。

近門牆上的法定古蹟銅牌說:「村民以武裝行動抵抗英國接管新界,據說達德公所是當時村民,商議抗英事宜的地點之一。」

後進明間的英魂石碑已經重刻,上方橫匾刻「忠義留芳」四個金色大字,前有長長供枱,放有香爐、燭台。

後進兩邊放有資料板介紹公所歷史及特色,談及抗英部份說:「公所後進明間有一塊於1938年鐫刻的石碑,相傳與抗英行動有關。」

7月2日,達德公所舉行重修開光典禮,寫有英魂名字的石碑簪花掛紅,由族長開始,各人上香、敬茶、敬酒。
最後進行化寶儀式,每個英魂都有一套衫、一對鞋,寫上姓名及何鄉人士,儀式中沒有提及英魂是為抗英而犧牲。

達德公所是香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聚會和祭祀,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,亦是香港唯一供奉抗英烈士的地方。

達德公所
地址:新界元朗屏山文物徑
開放時間:
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,下午二時至五時

星期二(公眾假期除外)、聖誕日、聖誕翌日、元旦日、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。

(由於「光村」事件,2022年,達德公所暫停開放。)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