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愈喬二公祠(香港屏山)

鄧翰傑是屏山十世祖,號松坡,屏山先祖鄧善長第三子,生於永樂己亥年(1419年),與長兄翰輔、次兄翰弼,人稱屏山三大房。

鄧翰傑在族譜中被稱壽鄉士爵公,1492年逝世,享壽七十三歲,例授冠帶為壽官。

壽官是明朝出現的一種官名,遇上皇廷頒布恩詔,由鄉里同宗及官員推薦,得以授賜,受賜年齡由百歲起,每個朝代受賜年齡會稍為改變。

嘉靖年間,其中一次皇子誕生時頒布恩詔:「軍民之家,有年七十以上者,許一丁侍養,免其雜泛差役。年八十以上者,有司給絹一匹、綿一斤、米一石、肉十斤,九十以上者,倍之。其男子年八十以上,為鄉里所敬服者,加與冠帶榮身。」

壽官只有官帽、官服,沒有爵位,一般都是德行著聞,為鄉里敬服。

鄧翰傑有三名兒子:長子鄧世賢(號愈聖)、次子鄧世明(繼美)、三子鄧世昭(號喬林)。

族譜記載鄧世昭生於明天順庚辰(1460年),終於弘治辛丑(弘治年間沒有辛丑年,可能終於嘉靖辛亥年即1551年),享壽九十二歲,例授冠帶為壽官。

族譜中描述鄧世昭是「家素富饒,尤樂施捨,是以弱者每悅而親,暴者每慕而化」

鄧世昭生有五名兒子,長子鄧櫲(字國材、號壁山,1481-1553年),享壽七十二歲,例授冠帶為壽官。

鄧世明娶廖氏生一子曰元。
鄧世賢娶袁氏無子,合葬於擔水路,袝祭於弟弟鄧世昭與妻子鄭氏墓右邊,左邊是鄧世昭四世孫鄧馴若,被稱為屏山三穴墳。

面向墳由左至右是鄧世賢、鄧世昭、鄧馴若,三穴墳現在歸鄧世昭子孫袝祭,鄧世賢墓碑上以「先伯祖」稱呼。

(後因港英政府擴建公路,三穴墳遷到屏山,被稱「紅墳前」的吉地,鄧世明墓遷至屯門虎坑。)

鄧世昭與鄧世賢兩兄弟,合資興建家祠,以兄弟的號各取一字,組作「愈喬」為祠名,成為屏山著名家祠。

鄧翰傑的二子鄧世明,為何沒列入家祠,有多種說法。

家祠原為紀念鄧翰傑被封為壽官而建,由三兄弟合資,鄧世明後來拒絕出資,其餘兩兄弟改變主意,將家祠改為愈喬二公祠。

蘇萬興的《坐言集之屏山鄧族》,記載鄧世明無資金參與立祠。

(蘇萬興是香港考古學會永久會員,獲頒廣州中山大學《中國歷史與文物進修證書課程》證書,1970年代開始,組織本地旅行團,1982年起擔任工會社團舉辦本地旅遊領隊訓練課程,在多個進修中心擔任古物古蹟歷史掌故課程導師。)

長春社《保育香港歷史筆記》第一期,記載祠堂只用作供奉愈喬二公長生祿位,鄧世明憤而退出。

愈喬二公祠位於屏山坑頭村和坑尾村之間,屏山鄧氏宗祠南面,規模較鄧氏宗祠略細,旁邊是聖軒公家塾。

愈喬二公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,大門門框伸延至地基地面,使用貴重石材紅砂岩(紅麻石)舖砌。

牆上壁畫、屋脊上陶瓷灰塑,都是當時極為精巧工藝。

前檐廊設鼓台,後進神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,結構和規模與鄧氏宗祠相若。

門聯:(現時門聯於1993年重題)
達期兼善,德修於身。
源於孟子《盡心篇》,意思是說人在困境時,未有一展所長機會,該修養好自己的品性,有朝一日飛黃騰達,可造福百姓,使國泰民安。

神樓聯:世澤宗枝源傳吉水,馨屏俎豆秀毓屏山。

春秋二祭大門聯:
今朝春色正平分 挹沙江之春水 澄澈春光盥(音款)得 盆匜(音宜)皆至潔
此日杏林方挺秀 依屏嶺之杏花 芬芳杏子供來 俎豆盡生香

1872年,屏山鄧氏七品夫人六十大壽,愈喬二公祠內掛有賀帳。(現時展示的是以絲網為材料製成的複製品)

清光緒年間,愈喬二公祠進行大規模修葺,基本上仍保持原來結構和特色,門上嵌有一塊石額,寫有「愈喬二公祠」,記有光緒元默敦牂年號(1882年)。

愈喬二公祠除是祠堂外,還是村中族人開會的地方,兼具書塾作用,為屏山各村子弟提供教育。

1899年4月,新界鄉民抗英,爆發六日戰爭。
8月4日,港督卜力與駱克,在愈喬二公祠會晤屏山鄉長老。

港督卜力向英國殖民地部大臣張伯倫報告,屏山長老們向港英政府提出,要求在屏山設立學校教授英語。

1906年,港英政府在屏山愈喬二公祠,創辦「官立屏山英文學校」,遣派李、黃兩位教師,分別教授英語及中文。

1907年,「官立屏山英文學校」停辦。
1908年的《新界報告》記載:「就讀的學生凡三十餘人,因校中的教師和鄉人不甚融洽,遷校元朗大橋村(元朗公立學校前身)。」

另一說法是「官立屏山英文學校」收生不足,1912结束,遷校元朗大橋村元朗學校,因校舍破損,暫時借用博愛醫院主樓授課。
1931年,坳頭紅屋新校舍落成,由當時立法局議員曹善允,代表政府主持新校開幕儀式。

1931年,屏山鄉紳借用愈喬二公祠,按照編制及課程要求辦學,以公祠門聯首兩個字,開設「公立達德學校」,學校木匾由鄧秀鴻送贈,1931年2月啟用。

1941年,日軍奪港後,愈喬二公祠失火,達德學校停辦。
1944年,日軍投降後,達德學校重開。
1949年,屏山鄉鄉事委員會創立,以愈喬二公祠作為會址。

1961年,達德學校學生人數多達七百人,愈喬二公後人出資,興建新校舍。
1965年,位於屏山南北路的新校舍落成,名為達德學校,愈喬二公祠完成教育的歴史任務。

達德學校校舍呈「U」字形,樓高兩層,禮堂設於中央,兩翼是課室,中間空地為籃球場,周邊長滿樹木。

1998年,達德學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,校舍隨即荒廢至今,地政總署將達德學校的大閘鎖上,聘請保安員看守,之後有不少都市傳說出現。(達德學校的都市傳說應來自達德公所)

1975年,鄧世賢成為《紅水橋的傳說》主角,說他的未來媳婦在過門當日,花轎路過毛尚書兒子衙前圍大屋前,被搶親凌辱羞愧自盡,鄧世賢上京告狀。(鄧世賢無子,何來未來媳婦?)

2011年3月9日,亞洲電視本港台,播出《尋找百姓家》講述盛屋村來源,屏山村民鄧順發說出類似《紅水橋的傳說》版本,告狀人由鄧世賢,變了鄧世昭四世孫鄧馴若。

1993年,愈喬二公祠列入屏山文物徑。
1995年,愈喬二公祠全面修繕完成。
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
愈喬二公祠

地址:屏山文物徑
開放時間:
每日早上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
農曆年初一、初二、初三休息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