蠱卦第一爻,初六:幹父之蠱,有子,考。
幹:樹幹造成的叉及盾,攻守兼備,引伸能幹。
父:手持算籌教導他人,引伸導師、父親。
之:離開原地前往他方。
蠱:將毒蟲放在器皿內培養成毒蟲之霸。
有:手持肉,引伸擁有。
子:剛出生幼兒,頭有毛,囟門未合。
考:持斧柄老人,引伸長時間考究。
意思是:能幹的導師離開原地,前往窮山惡水。
以赤子之心長時間考究。
西漢時期的張廉夫,棄官入道可解此爻爻義。
張廉夫,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(今江西省高安縣),字靜如,號樂山,生於漢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(前171年),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(前147年)參加考試,文學茂才一等,時年二十二歲。
張廉夫在哲學理論上成績卓越,被漢景帝劉啓重用,成為上大夫(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官員),職責是挖掘和推廣黃老學説。
張廉夫在這個職位上一幹就是六年,他認為「道」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動變化源泉,萬物自然而然生成。
張廉夫想通過實踐去驗證玄學理論的正確性,向皇帝呈上奏章辭官,得到漢景帝恩准。
張廉夫到長安附近的終南山,拜一名老者為師,在終南山上的降龍觀和縛雀堂潛心修煉,完成別人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的學業,師父叫他結束深山修行,下山繼續修練。
張廉夫雲遊各地名山大川,增長閲歷見聞,一路上利用學到的本領治病救人,懲惡勸善,所到之處都留下美名,許多人慕名而來拜他為師。
張廉夫挑選了幾個單身弟子,帶他們一路向東,漢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年),來到嶗山(現太清宮風景區)。
張廉夫來到嶗山南麓老君峰下,該地三面環山,一面臨海,張廉夫號稱「樂山居士」,師徒在此開荒種地,自食其力。
張廉夫率弟子用了三年時間建起「三官庵」,供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(堯、舜、禹),張廉夫在「三官庵」大門外種下一株圓柏樹。
「三官庵」聲名遠播,引來不少修道者,張廉夫再興建「三清殿」,供奉太清、玉清、上清(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、道德天尊),
「三官庵」與「三清殿」合稱為「太清宮」,比漢武帝建明堂早了四十五年,成為嶗山最早一處人工道教修行場所,嶗山道士尊稱張廉夫為「開山始祖」。
開創太清宮後,張廉夫屢次南下北上,往來九州大地道教廟宇之間,每次都帶回各道教廟宇的經典、經韻曲牌,充實嶗山的道教典籍。
嶗山道教成為中國歷史較早、內容豐富的道場,「太清宮」道士多達九十餘名,規模相當可觀。
張廉夫八十五歲時,把廟事交給徒弟劉方清、趙沖虛、馮若修主持,自己潛心修道,雲遊四方,往返大江南北。
公元前八十二年,八十八歲高齡的張廉夫召集弟子,告訴他們這次要出發去閩、黔、滇等地,如果能回來就不再雲遊,若回不來也不必掛念。
張廉夫之後再也沒有回來,有人説他在雲貴高原仙逝,有人説他逝於江西鬼谷山三元宮,有傳聞張廉夫早已位列仙班,升天而去。
嶗山後來被稱為「神窟仙宅」,全盛時期,有「九宮八觀七十二庵」(至今仍存有十幾處),山上有千名道士,是著名的道教名山。
李白與浙江道士吳筠旅居嶗山時,在太清宮蟠桃峰下一塊巨石上飲酒唱和,共創出《清平調》一曲,隨之傳給太清宮道士。
太清宮亦稱下宮,每朝每代都修葺過,唐昭宗天佑元年(904年),河南道士李哲玄在太清宮加建三皇庵,供奉神農大帝、伏義大帝、軒轅大帝,種了一株榆樹,樹形特別,猶似龍頭,人們稱為「龍頭榆」(這樹現高18.8米,樹圍4.1米)。
李哲玄被後周太祖郭威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,在世一百一十二年,最後於嶗山太清宮羽化。
後唐莊宗同光二年(924年),李哲玄的師侄華蓋真人劉若拙,由蜀地東至嶗山尋訪師叔李哲玄,在太清宮東南山麓建驅虎庵居住,自修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。
宋太祖趙匡胤召劉若拙入京,任命他為「左街道錄」,掌管道教事務,讓他肅清道流,劉若拙身在朝廷,心在嶗山,宋太祖挽留不住,同意他回嶗山。
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年),敕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,撥巨資敕建太清宮,太清宮因而出現宋代典型建築風格。
1205及1209年,名道丘處機兩次登臨嶗山,推動嶗山全真道教發展,留下多處詩文碑刻,成吉思汗召見丘處機後,全真道教大興於天下。
全真七子門人弟子紛紛來嶗山建宮立院,丘處機師兄劉處玄常駐太清宮,道士皆入其門下,尊劉處玄為「隨山派」祖師,嶗山全真道教進入全盛時期,太清宮聞名天下。
宋末明初道教人物張三丰(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至明天順二年1458年,據傳有二百一十一歲,橫跨宋元明三朝),自青州雲門山來到嶗山太清宮修道,留有張仙塔、邋遢石等遺跡,太清宮成為全真道教第二叢林(明英宗賜號「通微顯化真人」予張三丰)。
張三丰渡海從附近的長門巖島,移植一株耐冬到三官庵,種在張廉夫所種的圓柏樹附近。
耐冬產於山東,是中國山茶樹中最大品種。
《聊齋誌異》作者蒲松齡,一生只遊覽過泰山和嶗山,《聊齋誌異》中《香玉》內關於耐冬的故事,是蒲松齡將遊嶗山所見,寫入故事內,描寫耐冬是青島嶗山下清宮千年古樹成精,幻化人形名叫絳雪,與書生發展愛情故事。
耿義蘭(1509~1606),山東高密人,字芝仙,號飛霞,又號靈應子,嘉靖年間進士,棄官入道,從師嶗山太清宮道士高禮巖,其後隱居慈光洞、黃石宮等處靜修。
萬曆十三年(1585),憨山(德清)和尚於太清宮前建海印寺,太清宮被毀壞,海印寺卻神奇地甫建好即倒塌。
耿義蘭與賈性全、劉真湖、張復仁、譚虛一等道人上書縣、府,控告憨山和尚在道院前建佛寺,各級官吏因憨山有「國舅」之名,多次將耿義蘭打得遍體鱗傷。
萬曆十九年(1591)秋,耿義蘭赴京城上訴,在白雲觀主持王昆陽幫助下,此狀於萬曆二十三年始獲受理提審,經五年案辯,萬曆二十八年(1600)終於勝訴,憨山被充軍到雷州半島。
朝廷降旨毀海印寺,重建太清宮,敕封耿義蘭為「扶教真人」,頒賜新版《道藏》5485卷,欽賜御傘、御棍、金冠紫袍,永鎮山宮廟場。
經過這次官司,嶗山太清宮由近乎凋蔽到獲得巨資修復,一時聲名遠播,各地道士紛紛前來參玄閲經,太清宮修建後,出現空前繁榮。
太清宮佔地三萬平方米,建築面積二千五百餘平方米,共有殿宇房屋一百五十五間,主體建築有三座大殿、四座陪殿、長老院、客房。
在三進院大門兩側,各有一棵銀杏,都有千年以上樹齡。
三大殿為三清殿、三皇殿、三官殿,四陪殿為東華殿(供奉東華帝君)、西王母殿、救苦殿(供奉孚佑帝君,即呂洞賓)、耿真人祠(供奉扶教真人耿義蘭)。
在中國北方,坐北朝南象征權威,絕大多數廟堂的大門都朝南開,太清宮內的三官殿是嶗山最早道教廟殿,是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,大門朝東。
原嶗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孫守信解釋,道家始祖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,關令尹喜遠遠看到一團紫氣從東方滾滾而來,他在路邊迎候,果然迎到老子。
老子送兩卷經書(《道德經》)給關令尹喜,從此,「紫氣東來」成為道家吉兆,三官殿大門朝東,是為迎「紫氣東來」。
三官殿正殿兩側,分別供有「雷神」和「真武」(玄武)二神(宋代因避諱,將「玄武」改為「真武」)。
太清宮共有碑碣十九通,文革時「破四舊」,山中所有廟宇的碑均被砸,1979年只剩兩通遺存。
(有人用紅油漆在碑上寫了「毛主席萬歲!」、「中國共產黨萬歲!」兩條口號,無人敢砸,幸免於難。)
幸存兩通石碑刻在三皇殿門外兩側墻,黑色大理石板上,碑上刻有元太祖成吉思汗,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、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,令他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聖旨全文。
張廉夫當年所植的圓柏樹,現稱「漢柏淩霄」,樹高22米、胸圍3.84米、樹冠東西向13米、南北向14.5米,「一株三樹」自然生成,是青島最老的古樹。
《青島古樹名木志》記載,最初的「一株三樹」,是圓柏上攀附一株淩霄和一株鹽膚木,鹽膚木後來死亡,樹丫間又生一刺楸,將「三樹一體」的自然奇觀一直維持了下來。
「漢柏淩霄」樹幹之間,清晰看到被火燒過痕跡。
青島史志辦工作人員指出,「漢柏淩霄」在古代曾被雷轟中起火。
1973年秋天,好事者用火點燃樹上的馬蜂窩,引燃古柏,後經搶救,1976年重生新葉。
1979年,鄧小平遊覽嶗山時,仰觀「漢柏淩霄」,樹冠遮天蔽日,拍拍樹幹説:「這個地方很好,單憑這麼幾棵大的古樹,就可招引很多人,有條件安排開放,發展旅遊業,嶗山要把牌子打出去,就要利用自己優勢。」
1982年,嶗山風景區成為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。
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2013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太清宮有八仙墩、曬錢石、釣魚台等礁礬奇觀,太清宮前面的海灣,稱為太清灣,是嶗山十二景之「太清水月」。
清朝宰相劉墉遭奸臣排擠,被乾隆削職為民,劉墉丟官後,來到嶗山青山村小住,被道長留宿太清宮飲酒賞月,劉墉觸景生情,揮筆寫下「太清水月」四字。
2004年,央視《國家地理》欄目,推薦全國十大賞月勝地,「太清水月」排名第四,聲名從此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