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楊侯古廟(香港屏山)

香港有十九幢廟宇供奉楊侯大王,元朗區內有十一幢,包括:
元朗舊墟長盛街大王古廟(供奉洪聖及楊侯)、元朗東新黃屋村大王廟(二聖宮)、厦村鄉東頭三村楊侯古廟、厦村鄉新圍西頭里楊侯古廟、厦村鄉錫降圍楊侯宮、屏山上璋圍楊侯古廟、唐人新村楊侯古廟、米埔楊侯宮、新田東山古廟、元崗眾聖宮、八鄉古廟。

元朗區十一幢供奉楊侯廟宇,最出名的是屏山上璋圍楊侯古廟,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。

屏山楊侯古廟又稱東頭廟,位於元朗屏山坑頭村西北角,所在地勢較附近村落稍高,附近無屋宇遮擋,環境開揚。

屏山楊侯古廟坐東北向西南,結構簡單,只有一進三開間、正廳供奉侯王,左廳供奉土地公、右廳供奉金花娘娘。

屏山楊侯古廟雖然不大,但對聯卻有不少,門聯:
《侯德配天,一代神明垂宇宙》
侯王的德望像天般高,他的威名這世代中宇宙知名。
《王恩似海,千秋廟食著屏山》
侯王的恩澤像海般深,千秋萬世受人供奉,名傳於屏山。

廟聯包括:
《鳳闕承恩,輔翼二王巡粵嶠(音繳)》
得到皇上恩寵,輔佐保護兩位皇帝,出巡(逃難)到廣東的高山。
《龍城證道,扶持眾庶鎮屏山》
在九龍城得登仙界,在元朗屏山守護扶持眾多的百姓。

《廟宇重新,千載聲靈昭赫濯》
廟宇重修得煥然一新,千年以來侯王的名聲和靈驗,經洗滌後更顯赫。
《神光普照,一方安靖賴帡(音屏)幪》
侯王神聖的光輝照拂大地,這一帶的平安,全靠侯王蔭護。

《屏嶺頂達觀,古道長存,神明共仰》
在屏山承載豁達精神,古舊真道流傳到現代,侯王威明受萬人景仰。
《山村承德化,王恩浩大,廟貌重新》
在鄉間以德業感化誘導人,侯王的恩德廣大,廟宇的風貌一新。

《國戚蓋忠,千古英靈依宗帝》
國舅忠貞,千百年來英烈的靈魂伴隨皇室正統。
《閭閻保障,萬家香火拜侯王》
保護鄉里,各家各戶都以香燭供奉這位侯王。

屏山楊侯古廟的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,現時的建築為1963年重修,1991年再修葺,1993年列入屏山文物徑古蹟。

屏山楊侯古廟香火鼎盛,過去先後多次發生火災。
2001年10月,屏山楊侯古廟損毀,屋頂坍塌。
2002年,屏山楊侯古廟重修。
2003年年初,屏山楊侯古廟被焚毀重修。
2019年,屏山楊侯古廟重修,2020年7月完工。

新界五大氏族,是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,新田文氏、上水廖氏、上水侯氏、粉嶺彭氏,其中不包括楊氏,為何在元朗區出現十一幢與楊侯有關古廟?為何香港島沒有楊侯古廟?楊侯是誰?至今仍未有定論。

清末東莞探花陳伯陶,授翰林編修,可入直南書房,1906年赴日本考察學務,後任江寧提學使、江寧布政使等職。

「辛亥革命」後,避跡香港九龍城,建「瓜盧」隱居,潛心著述,對九龍城的宋代史跡多有論述。

1917年,陳伯陶在九龍城侯王廟,留下《侯王廟聖史碑記》。

陳伯陶在碑序說:「相傳神楊姓,佚其名,南宋末忠臣,始封侯,晉封王,故稱為侯王,余曰此殆楊亮節也。」

楊亮節封甚麼侯、封甚麼王則沒有載,陳伯陶只說宋代的外戚多封王,楊亮節助二王脫險,又輔理政務,「則生封侯死封王,亦恩禮所必至。」

《侯王廟聖史碑記》記載:「考楊侯古廟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楊亮節,宋帝為元兵追逐,至於海隅九龍駐蹕(暫住),後移師大嶼山駐節大澳,亮節侯護駕并禦元軍,旋楊侯嬰疾(纏綿疾病),然軍為旁午(事物繁雜),仍運籌帷幄,求卻強敵,帶病奉公,不幸藥石無靈,薨(音轟)逝九龍,葬於城西。歿後追封為王,其公忠體國名垂青史,士人為崇功報德,遂建廟奉祀,藉期庇蔭,每於農曆六月六日侯王寶誕。」

按陳伯陶記載,楊亮節已移師大嶼山駐節大澳,為何會在九龍城病逝及下葬?
(有記載楊亮節溺死海上,葬於九龍城。)

「官方」的說法與陳伯陶差不多,楊亮節(1243年-1324年),春正月癸卯26日寅時出生,是古琴家楊纘之子,宋端宗趙昰(音是)母親楊淑妃的兄長。

1276年癸未17日,金國大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府(今淅江杭州),楊亮節與俞如珪(趙昺母親俞修容弟弟),兩位國舅背負幼主益王趙昰和弟弟廣王趙昺,輾轉逃到九龍鹽場官富場(今日九龍城),楊亮節其後在九龍城病死。

厦村鄉鄉事委員會記載,東頭廟(屏山楊侯古廟),位於東頭嶺(獅頭山)南面山腳,東頭村的東北角,為數百年前,由東頭村、羅屋村、巷尾村(合稱東頭三村),三村村民為紀念及供奉南宋侯王楊亮節,所興建之楊侯宮。
廟方擁有償田物業,以收租作為日常香油經費,東頭三村村民除各自隨意前往裝香拜神祈福外,每年新添男孩丁,例必於翌年正月初九在廟內點燈,敬告神靈及祈求幸福。

華人廟宇委員會記載:「侯王傳說是指南宋末年楊太后的弟弟楊亮節,南宋時期,蒙古入侵中原,幼主逃難至香港,楊亮節護主有功,病重時仍留在軍中指揮。死後獲封為楊侯王,鄉民有感他的忠義,故建廟供奉。」(楊亮節是楊太后的兄長)

楊亮節的後人反對陳伯陶及「官方」說法,認為楊侯另有其人。

他們說,楊亮節當時帶同三個兒子隨駕南逃。
1277年11月,幼子楊世隆染疾,寄養於福建省漳浦佛潭鎮一戶農家,楊亮節與長子及次子先到廈門,欲覓船到廣東崖山與趙昺會合。

1279年2月癸未初六日,崖山傳來兵敗宋亡消息,楊亮節與三名兒轉到浯州(今福建省金門),隱居於官澳珠寶石下,誓誡楊氏子孫勿做元朝官臣。

1324年2月己巳十三日辰時,楊亮節鬱鬱而終,享壽八十二歲。
死後下葬今楊氏大宗祠「達山堂」後山堆灰墓,墓向南宋都城杭州,以示恥為元臣。

楊氏後人分別在佛潭及金門開基散葉,今天漳浦佛潭與金門湖美皆建有楊氏家廟,兩廟祖龕的一世祖均供奉楊亮節,同宗同祖。

金門官澳楊氏祖廟,名曰達山堂,大廳懸掛「處置使」匾額,大門對聯:翊主南遷矢志冒危惟報宋,思君北向甘心就隱不臣元。

楊亮節後人楊恭勤,任職官澳里里長,楊恭勤說,官澳楊氏從元末到民國,已繁衍了二十八代(世)子孫。
開基祖亮節公為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國舅爺(淑妃為其妹妹),宋亡後,楊亮節為表明自己是宋室官宦人家,因新居地位於港澳,故名「官澳」,這就是「官澳楊」由來。

另一說法是宋帝昺逃到九龍城後患上重病,一名叫「楊二伯公」的醫師為他治病。
宋帝昺病瘉拜訪恩人時,發現楊二伯公已去世,只有一個「楊二伯公」墓地,眾人相信替宋帝昺治病是楊二伯公顯靈,在聖山(九龍城)附近建廟供奉。

(順帶一提,鰂魚涌的醫師「二伯公」,據傳是清代人魏和珍)

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東涌爆發嚴重瘟疫,村民從九龍城侯王廟迎請侯王到東涌,祈求神靈治瘟疫,瘟病之後就此消散,這種做法,與「楊二伯公」醫病傳說相關。

九龍城的侯王廟的侯王寶誕在農曆六月六日、東涌侯王宮的侯王寶誕是農曆八月十八日、楊亮節在正月二十六日出生,侯王是否同為一人,有待考證。

大澳楊侯廟所在地名為寶珠潭,與浯州官澳珠寶石,又是否有關連呢?

另一是說楊亮節沒有病死或戰死,宋亡後隱姓埋名,在沙田瀝源行醫,活人無數,沙田大圍也有侯王廟供奉他。(有傳沙田大圍侯王廟供奉的是「車公」)

有人認為楊侯可能是海神「楊府爺」,楊府爺是北宋時期楊家將楊六郎(楊延昭),在銅台關救駕,官封保靈侯。
他的牌位在宋末兩帝避難時期被軍隊供奉,祈求在戰事中得到護佑,期後伸延至海軍及百姓,由戰神演變成為海神。

侯王廟所在地大都與防衛有關,如九龍城、元朗、東涌、大澳、大圍等,分布零散又密集,由軍旅所建的機會甚大。
香港島沒有設置侯王廟,相信是因為當年沒在香港島駐軍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