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隨卦九五 陶魯 善待俘擄為己所用

隨卦第五爻,九五:孚於嘉,吉。
孚:手抓小孩,引伸俘擄、可操緃。
於:烏鴉,因反哺被稱孝鳥。
嘉:食器中盛有麥、禾之類食物,引伸善待。

吉:以玉作祭品,引伸吉祥。

意思是:善待俘擄令他們作出反哺,是吉祥的。犯了輕罪的犯人,讓他們戴罪立功,這類人在作戰時會更加賣力。

明朝軍事將領陶魯的故事,可解此爻爻義。

陶魯(1434年-1498年),字自強,號節庵,廣西梧州府玉林人。
父親陶成是明朝軍事將領,平定倭寇騷亂後,任按察使副使(從四品),景泰元年(1450)春天,平定處州葉宗留、陳鑒胡、陶得二等賊亂。
陶得二降明後又反叛,五月十七日攻克武義縣城,陶成與都指揮僉(音簽)事(正三品)崔源戰死,明軍其後將陶得二捕殺。

明景泰五年(1454年),陶魯廕官(憑上代功勳而獲得的官),二十歲獲授廣東新會縣縣丞(正八品上),知縣(從六品上)王重勸勉以學業為重,陶魯拜王重為師,行弟子禮。

天順六年(1462年),廣西瑤族流竄,劫掠高州府、廉州府、惠州府、肇慶府,每個月持續攻破城池、殺害官吏。
香山縣、順德縣附近,土匪大量出現,新會縣無賴之徒群聚響應。

陶魯召集有名望鄉紳父老,呼籲修築防禦工事,訓練年輕人抵抗賊匪,成立「敢勇軍」。

鄉紳父老都同意,開始修建城牆、挖深濠溝,於外城加築子城(在主城內修築的小城),布置鐵蒺藜、刺竹,穩固城守。
整治軍備兵器,訓練「敢勇軍」,駐守子城防禦,將賊軍分別擊破,這批「敢勇軍」其後被為「陶家軍」。

王重卒於任上,陶魯以喪父之禮服喪,照顧王重兩個兒子。

天順七年(1463年),陶魯任期屆滿,巡撫(正二品)葉盛上報陶魯功績,就地升任知縣(正七品)。
隨即以擊破賊軍之功,升廣州同知(知府的副職,正五品),仍兼知縣事務。

陶魯善於安撫士兵,多機智計謀,謀定而後戰,建立公署後,在湖中央蓋一座亭,不設橋連接,夜間召部下計議軍事,輪流以小舢舨乘渡,每次只與一人商議,集合多人意見,綜合採用。
由於策略並非出於一人,以單對單方式商議,不易泄漏機密,敵人無法「捉路」,作戰時常能得到勝算。

軍中緊急文書若未定時送達,陶魯戎裝宿夜戒備,作戰時不動聲色,審視賊兵,認為有機可乘,暗中率軍出城,半夜合圍,到清晨時通常已經得勝。

正統至成化年間,大藤峽賊兵作亂,聲勢浩大。
成化元年(1465年),朝廷徵調官兵、狼兵(壯族土官兵)十六萬人,由號稱「智勇過人,兼文武才」,浙江參政左僉都御使(正四品)韓雍帶領,廣州同知陶魯歸入韓雍麾下。

韓雍在軍隊中嚴厲持重,唯獨對陶魯虛心不自滿,採用陶魯策略。

十二月初一,韓雍攻破三百二十四個營寨,殺瑤人首領侯大茍等三千二百多人。
將橫跨大藤峽谷的大藤斬斷,改名斷藤峽,後又改名為永通峽,崖壁上刻有題字「敕賜永通峽」(近代改回大藤峽)。

陶魯領兵不只是崇尚武力,曾經說:「治寇賊,化之為先,不得已始殺之耳。」
每次平定叛賊,一律置縣建學校以復興教化。

大藤峽一役,其中一名女性俘擄,是廣西平樂府賀縣蠻族土官的女兒李唐妹,韓雍將她獻進皇宮。
明憲宗封她爲淑妃,稱爲「紀淑妃」,她的兒子就是明孝宗朱祐樘。

其中一名八歲瑤族小童汪直,被俘後閹割成為太監,安排在昭德宮伺奉萬貴妃,深得萬貴妃喜愛。
十一歲調到南京任御馬太監,出鎮地方、提督軍務,十八歲統領整個西廠。

成化二年(1466年),陶魯率領「陶家軍」精兵三百,參與的戰鬥所向披靡。
韓雍呈請擢陶魯為僉事(按察使屬官,五品),專門治理新會縣、陽江縣、陽春縣、瀧水縣、新興縣,諸縣軍事。

該年冬季,陶魯會同參將王瑛,於欽州、化州擊破強勢土匪勢力廖婆保等人,大量斬獲賊人,得到聖諭嘉獎辛勞。

瑤民首腦黃公漢等愈來愈猖獗,隔年(1467年),陶魯偕同參將夏鑒等,在思恩縣、潯州連續擊破黃公漢據點。

不久,黃公漢攻打石康縣,知縣羅紳父子三人組織兵民抵抗,縣城被攻陷,羅紳兩名兒子皆戰死。
瑤民俘擄知縣羅紳及士紳民眾百多人,強逼交納重金贖命。
羅紳為拯救他人,主動對瑤族首領說,願留下做人質,讓其他人回去取贖金。
瑤民放走其他人,只留下羅紳,被放走的人們沒有再回來,羅紳被殺。
陶魯與夏鑒到達石康縣,率兵追擊至六菊山,擊敗黃公漢。

成化五年(1469年),韓雍以親喪去職,兩廣自此不設總督,統兵武官都互相觀望、推諉責任,土寇盜匪滋長蔓延。

成化六年(1470年),朝廷採納僉事陶魯等意見,撤去兩廣巡撫,韓雍復任右都御史,總督兩廣兼巡撫,重返廣西赴任,督軍鎮壓盜匪。

陶魯僉事任期屆滿,升廣東按察副使(四品),兵部尚書于子俊奏陳陶魯撫恤周濟的功勞,陶魯獲賞賜銀幣。

陶魯長期治理軍事,賊匪於廣東、廣西劫掠,規模大的就聯合會剿,規模較小就獨自率軍征討,所向皆捷。

賊匪恨之入骨,洗劫陶魯在玉林故居,焚燒所得誥命,發掘祖墳,殺害親族,陶魯聞訊大為悲慟。

明憲宗下詔改陶魯籍貫為廣東,補發誥敕,加以慰勞,陶魯因此更加奮發討賊。

成化七年(1471年),陶魯巡視新會,專程了解當年「敢勇軍」陣亡情況,徵求陣亡者家屬意見,報欽差同意,於新會興建「敢勇祠」,祭祀陣亡將士。

成化十五年(1479年),敢勇祠建成,陶魯親自撰寫《敢勇祠記》,刻石立於祠中。

成化二十年(1484年),以征討荔浦瑤族功績,增加俸祿一級。

又過九年,升遷湖廣按察使(三品),仍留在兩廣治軍如故。

賊首黃公定、胡公明等人,於玉林縣、陸川縣起事作亂,陶魯與參將歐磐分兵五路進討,大破賊兵,摧毀一百三十座賊寨。

弘治四年(1491年),陶魯助總督秦紘(音宏)排解撫平德慶瑤,升為湖廣右布政使(從二品)。

陶魯疏言,身居兩廣而官以湖廣為名,於事務體制不方便,改授湖廣左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,兼領嶺西道事務,時人稱為「三廣公」。

南宋時,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世傑,「宋末三忠」於崖山殉節,一直未有建廟祭祀,陶魯特為他們建祠,向朝廷請示祠額,得賜名為「大忠」。

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總督鄧廷瓚奏請封陶魯之子陶荊官職,以便統率陶魯募集的健卒精兵「敢勇軍」,陶荊被授為錦衣百戶。

同年,陶魯卒於任上,葬於廣東番禺,衣冠冢於仁東鎮三山。

陶魯歷官四十五年,始終不離軍事,共計大小數十戰,斬獲首級二萬一千四百餘,奪回被擄掠及撫恤安定復業者十三萬七千餘人。
陶荊再次奏陳父親功績,進封副千戶,世襲。

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陶魯逝世六十三年,新會人民追思功德,頌請朝廷,朝廷敕建「忠烈祠」(在今陶街)專祀陶魯,史稱:「三藩嶽伯、父子忠勳」。

民國初年,「敢勇祠」因年久失修廢毀,只剩下記碑。

1992年,由於歷史原因,「忠烈祠」被毀壞,陶魯後代與有關部門協商,祠內原物保存於大平山正陽村,自此,忠烈祠不復存在。

陶魯當年加築的新會子城,共有城門七座,便門四座,大水關三座,小水關兩座,位於現時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。

1920年代,城牆大部分拆除。
1960年代,因建設防空洞,部分城牆毀損。
現存古城牆僅有三處,分布在象山、西山、馬山。

2004年,新會古城遺址,被列為新會區文物保護單位,是新會縣唯一保留下來的明城牆遺址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