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卦第四爻,九四:隨有獲,貞兇;有孚在道,以明,何咎!
隨:輜重在路上跟着旗幟行走,引伸跟隨。
有:手持肉,引伸擁有。
獲:獵犬將擊落的鳥銜回來,引伸獵獲。
貞:占卜龜甲,引伸驗證。
兇:人坐在凹陷地面,引伸凶險。
有:手持肉,引伸擁有。
孚:手抓小孩,引伸俘擄、可操緃。
在:草木幼苗剛鑽出地面,引伸存在。
道:人在路上按規律行走,引伸規律。
以:剛出生的胎兒,引伸接生、提攜。
明:太陽剛升起,月亮還沒落下,引伸黎明。
何:人的肩上扛着鋤頭或扁擔,引伸負荷。
咎:足踩人頂,引伸殺身之禍。
意思是:跟隨大隊行走就有收獲,驗證到有凶險時,要處變不驚,按規律行事,就像剛出生的胎兒,見到第一線光明,不會因為不堪負荷而招致殺身之禍。
西漢功臣、最打得宰相曹參,可解此爻爻義。
曹參(?-前190年9月24日),字敬伯,泗水郡沛縣人(今江蘇沛縣)。
曹參在秦朝時擔任沛縣獄掾(典獄長),上司蕭何是沛縣主吏掾(掌官府人事),兩人都是沛縣威望顯赫的官吏。
劉邦擔任亭長,為曹參下屬,負責押解犯人、掌治安警衛。
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,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陳勝、吳廣發動大澤起義反秦。
沛縣縣令原本聽從蕭何、曹參意見反秦,後來反悔,打算逮捕兩人獻給秦國官員。
此時,劉邦已縱放囚犯,起義反秦,蕭何、曹參、沛縣父老與劉邦裏應外合,殺死沛縣縣令,正式宣布沛縣加入反秦大軍。
蕭何、曹參地位較高,被推舉為首領,兩人禮讓不肯當反抗軍首領,鄉中父老以占卜認為劉邦最適合。
劉邦從沛縣起兵時,曹參以中涓(親信)身份追隨,取得多次勝利。
大破秦泗水郡監軍隊,因功晉爵七大夫,在碭東擊敗秦司馬枿(音業)的軍隊,晉爵五大夫。
(西漢時,二十等爵分三個階層,高層為徹侯(二十級)、關內侯(十九級)、中層為卿(十八級至十級),低層為五大夫(九級)以下)
楚懷王封劉邦為碭(音盪)郡長後,曹參受封為執帛(爵位,位次於執珪),號建成君,升遷為戚公。
隨軍在武城南擊敗秦東郡尉的軍隊,因戰功再升遷為執珪(音歸)。
(春秋戰國時楚國最高爵位,珪為卿大夫在舉行典禮時手中所執的一種玉版,爵位高的人才能用。)
曹參隨軍攻打陽武,鴻門宴後,項羽到了關中,封劉邦為漢王,曹參受封為建成侯,一併前往漢中,升為將軍。
平定三秦後,曹參獲賜寧秦為食邑,漢二年,曹參被拜為左丞相,駐軍關中。(漢初有一個相國和左、中、右三個丞相)
在曲陽攻擊魏王,平定魏國共五十二城,曹參獲賜平陽為食邑。
韓信打垮趙國後,繼續向東攻擊齊國,曹參以右丞相身份歸屬韓信。
韓信滅項羽後,轉封為楚王,漢高祖庶長子劉肥成為齊王,曹參以齊相國身份參與平定陳豨、黥布的叛亂。
司馬遷總結曹參戰功:攻下兩個諸侯國,一百二十二個縣、俘獲諸侯王兩人,諸侯丞相三人,將軍六人、大莫敖、郡守、司馬、侯、御史各一人。
楚漢爭雄,曹參與韓信一起平定魏、趙、齊,韓信共取得十一勝,曹參勝八十場,因而被稱為「好打得將軍」,略輸秦時掃平燕、趙、楚三國的名將王翦。
漢高祖劉邦登基後論功行賞,心目中人選是:
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的張良。
鎮國家、撫百姓的蕭何。
戰必勝、攻必取的韓信。
漢高祖讓張良選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地,張良最終僅要求以留縣作為封地。
韓信被廢為淮陰侯,此刻已是罪人,無法得賞。
未上過戰場的蕭何受封最多食邑。
排定十八位列侯位次時,蕭何第一、曹參第二,一班能征慣戰的武將不服,質問劉邦說:「我們披堅執銳,攻城掠地,蕭何一仗都沒打過,僅僅寫寫文章,發發議論,食邑卻比我們還多,這是甚麼原因?」
劉邦說:「用打獵來比喻,獵人指揮獵犬追殺走獸,諸君是獵犬的功勞,蕭何是獵人的功勞,諸君追隨我時,都是獨自一人或寥寥兩三人,只有蕭何舉族追隨,這個功勞我是記着的。」
劉邦排定功臣名次時,眾將推舉「好打得將軍」曹參,說:「曹參攻城略地,功勞最多,身上七十多條傷疤,就足當功臣第一。」
西漢大局剛定,需要治國文官,關內侯鄂君對劉邦說:「曹參有野戰掠地功勞,但只是一時之功。陛下和項羽爭霸五年,被打得全軍覆沒,孤身逃亡時,蕭何總能在危急時,把數萬大軍送到陛下身邊。楚漢兩軍在滎陽長年對峙,沒有現成糧食,全靠蕭何從關中輸送,軍糧才從不缺乏。」
「不論漢軍在前線敗了多少次,蕭何保全關中,就有捲土重來的資本,這才是萬世之功,一時之功怎麼能和萬世之功相比呢?我認為蕭何第一,曹參第二。」
因此,蕭何榮膺「功臣第一」,曹參被謔稱為「功犬第二」。
這件事令曹參與蕭何知道劉邦要分化他們,在政治上取得平衡,避免權力傾斜,為免劉邦起疑心,重蹈韓信覆轍,兩人表面不和,實則惺惺相惜。
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劉邦分封諸侯王,長子劉肥封為齊王,曹參擔任輔佐劉肥的相國,封平陽侯,食邑10630戶。
曹參在齊國當相國九年,採用無為而治,齊國安定,百姓稱讚他是賢明的相國。
漢朝建立初期,百姓經歷長時間戰亂後,需要休養生息,回到正常生活秩序,宰相蕭何制定治國方略,推行一系列有利民生措施。
漢高祖病重時,呂后問之後由誰來當宰相?
漢高祖說蕭何可以繼續做。
呂后又問,蕭何之後有誰可以代替?
漢高祖説曹參可以。
呂后再問,曹參死後誰可以當宰相?
漢高祖説王林可以,但要陳平作為輔助。
漢高祖去世後,漢惠帝繼位,呂后按漢高祖安排,蕭何繼續擔任宰相。
漢惠帝二年(前193年),宰相蕭何病重,漢惠帝探望他,問他誰可以接替宰相位置,蕭何知道漢惠帝會按漢高祖的安排,說:「陛下(漢高祖)的主意一定是正確的,有曹參當宰相,我死也安心!」
曹參亦知道漢高祖的安排,聽到蕭何逝世的消息,吩咐家人收拾行裝,說要回長安做宰相,不久朝廷的使者就到了。
曹參離開齊國赴任前,交代繼任者說:「獄市(刑場及監獄)是最重要的地方,不要擾亂這裏的制度。」
繼任者問:「管理之道就是這樣?」
曹參說:「並非如此。黃老之術兼容並蓄,體現在刑法的確實執行,監獄內善惡並容,若擾亂罪刑的審問及執行,奸人就有機可乘,引起社會混亂,所以,我把它放在首位考慮。」
曹參成為宰相後,完全遵守蕭何制定的規約,以「沒有野心」作為選取官員標準,不死守法律,不把「依法行政」掛在嘴邊,默默做事,不貪圖績效,符合老子的「無用之用是為大用」。
曹參日夜歡宴、飲酒食肉,不問政事,官員來問政,他都把他們灌醉,無功而退,見到朝臣有小過錯,都會隱藏遮蓋不問罪。
曹參的兒子曹窋(音拙)任御史大夫,漢惠帝認為曹參輕視自己,對曹窋說:「你休假回家見到父親時,就説:高祖剛死不久,現在皇上又年輕,還沒有治理朝政經驗,正要宰相多加輔佐,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,現在您身為宰相,整天與人喝酒閒聊,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,二不過問朝廷大事,這樣長此下去,怎能治理國家和安撫百姓呢?你問完後,看你父親怎麼回答,回來後告訴我,你千萬別説是我讓你去問的。」
曹窋洗沐(休假)回家,按漢惠帝的話勸諫曹參。
曹參憤怒,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,説:「趕快入朝侍奉皇帝,天下的事不是你應當談論的。」
第二天下了朝,漢惠帝責備曹參説:「為甚麼處罰曹窋呢?是我讓他勸諫你的。」
曹參摘下帽子謝罪説:「陛下與高皇帝比,哪個聖明英武?」
漢惠帝説:「我怎敢與先帝相比!」
曹參又説:「陛下,我的能力和蕭何比,哪一個更強?」
漢惠帝説:「你好像比不上蕭何。」
曹參説:「陛下説得正確,高皇帝和蕭何平定天下,法令已經明確,現在陛下垂衣拱手(無為而治),我這類人恪守職責,遵循前代之法,不要丟失,不也可以嗎?」
漢惠帝説:「明白了,你不必再説了!」
曹參任宰相三年,遵照蕭何制定的法規治國,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,人稱「曹相國」,成語《蕭規曹隨》由此而來。
公元前190年,曹參病逝,被謚為懿侯,他的兒子曹窋繼任候位,曹參的子孫在其後三百年都在朝為官。
陝西很多地方都有聲稱蕭何和曹參的墓,多數都是後人訛傳。
兩人最可能葬在漢高祖劉邦長陵,東北方向陪葬墓區,有人認爲東史村南側的雙冢和三號墓,最有可能是蕭何夫婦和曹參之墓。
蕭何曹參遺址公園,位於西咸新區空港新城,緊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。
蕭何墓在東側,曹參墓在西側,兩墓相距一百二十米,蕭何墓高約十六米,直徑約四十九米,曹參墓高約十三米,直徑約四十一米。
曹參墓的規格略低於蕭何,兩人葬在同一墓園,也是《蕭規曹隨》。
《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》記載:「太祖武皇帝,沛國譙人也,姓曹,諱操,字孟德,漢相國參之後。」,明確指出曹操是曹參後代。
《曹瞞傳》記載,曹操生父曹嵩本姓夏侯,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,曹操按輩分與夏侯惇是堂兄弟。
《三國志 夏侯淵傳》記載,夏侯淵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,他們是連襟關係(姐夫與妹夫之間的互稱)。
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説,曹操父親曹嵩的確是曹騰養子,曹操的政敵吳國人為醜化曹操,寫了《曹瞞傳》,説曹操父親曹嵩來自夏侯家。
2009年,河南安陽號稱曹操墓出土,墓內有男性遺骨,懷疑是曹操。
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李輝,走訪當年發掘曹植(曹操兒子),曹操宗族墓群人員,試圖收集曹操宗族遺骨,費盡周折後,都以失敗告終。
2009年年底,上海復旦大學展開曹操家族基因研究,向全國徵集曹姓男子基因樣本。
2011年,復旦大學研究團隊,在安徽毫州曹氏宗族墓,東漢墓葬「元寶坑一號墓」出土文物中,找到兩顆牙齒,考古認定來自曹鼎。
透過古基因測試,確認曹操的叔祖父是曹鼎,曹操父親是家族內部過繼,並非曹參本族後人。
2013年11月11日,宣布曹操基因與曹參及夏侯氏家族不一致,曹操既非曹參後代,也不是從夏侯氏收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