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卦第五爻,六五:貞疾,恒不死。
貞:占卜龜甲,引伸驗證。
疾:箭射向人,引伸迅速及會致命。
恒:月亮約每隔約三十天才圓一次,引伸恒心。
不:否定。
死:人化成枯骨,引伸死亡。
意思是經過驗證會迅速致命,要有恒心應付才可避過死亡。
六五這爻本屬君主之位,可是卻是陰爻,下面九四是全卦之中唯一陽爻。
六五不得位,勢力不如九四,雖然居中,處於君主位置,但仍要有恒心應付才可避過死亡。
大周朝策動神龍政變的武則天可解此爻爻義。
公元609年,武則天廢除兒子唐睿宗帝位,自己稱帝,改國號為周。
狄仁傑一直都是武則天最寵信的大臣,他認為,誰做皇帝不重要,能夠保證國家穩定就是好皇帝。
武則天若將帝位傳給侄兒武三思,必定引發內戰,江山必然千瘡百孔,只有李顯登基,才能穩住國家內政。
狄仁傑最能打動武則天的,是只有將政權交還李唐,她才可與唐高宗合葬乾陵。
武則天為求以皇后身份被供奉在宗廟,聖歷元年(698年)召回流放房州的李顯,同年八月,立李顯為太子。
701年,李顯兒子邵王李重潤,十七歲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,永泰郡主夫婿魏王武延基,因言論惹怒武則天,李顯被逼要懲罰他們。
李重潤被縊死、武延基被捕下獄後死亡,有孕在身的永泰郡主因傷心過度難產身亡。
李顯雖然被武則天害得很慘,但仍非常崇拜她。
確立太子後不久,武則天廢除實施了十一年的周曆,恢覆李唐王朝的夏曆,率文武百官回歸闊別二十年的長安。
這些重大政治信號表明,武則天已準備將江山回歸李唐,問題是用甚麼方法將政權「無縫交接」。
長安四年(704年)十月,八十歲的張柬之,獲狄仁傑、姚崇推薦為宰相。
武則天當時因病住在神都洛陽長生殿,男寵張易之、張昌宗兄弟陪伴她,張易之是麟台監,掌管皇家經籍圖書,張昌宗是司僕卿,管宮廷車馬及全國畜牧事務。
武則天將政令交張易之、張昌宗兄弟處理,張柬之一直都見不到她。
神龍元年正月廿二癸卯(705年2月20日),張柬之一班人聲稱武則天兩名男寵,張易之、張昌宗兄弟謀反,率左右羽林兵、千騎五百餘人進入玄武門。
李多祚、李湛、李顯的女婿王同皎,到東宮迎接太子李顯,李顯有懷疑,沒有出來。
王同皎說:「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,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,皇天後土、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,已經有二十三年了。」
「現在上天誘導人心,北門羽林諸將與南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,立志誅滅兇惡小人,恢覆李氏江山社稷,希望殿下到玄武門以滿足大家期望。」
李顯回答說:「兇惡小人的確應該翦除,但是天子聖體欠安,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!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。」
李湛說:「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,殿下為甚麽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酷刑呢!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。」
李顯這才出來,王同皎扶抱李顯上馬,擁護至玄武門。
武則天在迎仙宮,羽林軍斬斷門栓進入宮中,張柬之等人在集仙殿走廊,把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,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,在她周圍環繞侍衛。
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,問道:「是誰作亂?」
張柬之回答說:「張易之、張昌宗陰謀造反,臣等已奉太子命令將他們殺掉,因為擔心走漏消息,所以沒向您稟告,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,驚動天子,臣等罪該萬死!」
武則天看見李顯在人群中,對他說:「這件事是你讓他們幹的嗎?兩個小子已被誅殺,你可回到東宮去了。」
桓彥範上前說:「太子哪能還回到東宮呢?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托付給陛下,現在他年紀已大,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,天意民心,早已思念李家。」
「群臣不敢忘懷太宗、天皇的恩德,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逆臣,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,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!」
李湛是李義府兒子,武則天發現他,對他說:「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?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,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!」
李湛滿面羞慚,無法回答。
武則天對崔玄暐說:「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後提拔,只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,你怎麽也在這裏?」
崔玄暐說:「我這樣做是為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。」
李湛其後留守寢宮,幽禁武則天。
神龍政變次日,正月二十三日,武則天頒下制書,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,大赦天下。
第三天(二十四日),武則天傳帝位給李顯,自己徙居上陽宮。
二十五日,李顯在通天宮即皇帝位,大赦天下。
二月初四甲寅,復國號為唐,武周朝終結。
八十二歲的武則天藉神龍政變,將帝位傳給李顯,自己回復唐高宗皇后身份。
武則天在上陽宮向李顯哭訴被政變所害,李顯因政變心中有愧,伏地拜謝死罪。
武則天變相垂簾聽政,被尊奉為「則天大聖皇帝」。
神龍元年(705年)十一月二十六日,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病逝,享年八十二歲,臨終前留下遺詔:省去帝號,稱「則天大聖皇后」。
神龍二年(706年)五月,武則天重回李家皇室族譜,破例重開乾陵與唐高宗帝后合葬,留下令後人百思不解的「無字碑」,絕無一絲被逼失去帝位的落泊。
發動神龍政變的五人,助太子李顯登上帝位,在李顯心目中,五人是發動政變,恐怕「五功臣」會藉助復位控制自己。
李顯登位後與武三思聯手誅殺這五名「功臣」,將「神龍政變」稱為「五王政變」,政變時,張柬之等人尚未封王,李顯是藉此與政變劃清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