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故事 豫卦九四 馬周顧全皇帝體面

豫卦第四爻,九四:由豫,大有得;勿疑,朋盍簪。

由:病從口入,引伸為緣由。
豫:預先做好準備。

大:超出平均標準。
有:手持肉,引伸擁有。
得:路上拾到貝幣,引伸獲得。

勿:用刀宰牛,通刎,引伸割斷。
疑:人持杖出行時仰望天色,引伸懷疑。

朋:以繩綁繫兩串貝或玉,引伸憑據。
盍:容器上的蓋,本義是覆蓋,合上。
簪:古代農民插於髮髻上用以散發汗氣的用具。

意思是:病從口入,要預先做好準備,這樣做會大有所獲,毋庸置疑。
就像髮簪(自己)成為散髮(他人)的憑據,如容器上的蓋一樣,緊密配合。

整個豫卦中,只有九四是陽爻,眾陰歸附所從,令到他人與自己緊密配合。

卦之中九五是君主之位,九四是陽爻居陰位,要對九五至誠相待,以免引起懷疑,這樣才能上下信服。

唐太宗年間的宰相馬周,可解此爻爻義。

馬周(601年-648年2月7日),字賓王,博州茌(音池)平人(今屬山東),唐朝初年進士。

馬周小時候是孤兒,家境貧寒,喜好學習,熟讀《詩經》和《春秋》,長大後因放蕩不羈,不被鄉親尊重。

武德年間,博州刺史達奚聘馬周為助教,上任之日,眾秀才攜酒前來慶賀,馬周喝醉,罵了達奚。
酒醒後,有人勸馬周給刺史賠罪,馬周心想,不能為了五斗米折腰,辭職不幹。

馬周在曹、汴之間遊蕩,被浚儀令崔賢首侮辱,氣怒之下西遊長安,宿於新豐的旅店中。
店主只顧招待諸商販而不照顧馬周,馬周要了一斗八升酒,悠然獨飲,酒量之大讓人嘆服,店主對馬周另眼相看。

到了京師,馬周寄住在中郎將常何府中,常何本是玄武門守將,幫助李世民殺兄殺弟、奪取儲位,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。

在常何府中,馬周依舊天天沉緬於飲酒,淪落到無錢買酒,衣食不周,飢寒交加,四處向人求助,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地步。

貞觀五年(631年),正值大旱,唐太宗要求五品以上官員諫言獻策。

常何是武官不涉獵經學,馬周陳述合乎時宜的事二十多件,交給常何上奏。

上奏內容主要有三條:
一,節儉治國,力戒奢侈。
二,以「百姓苦樂」為治國之道。
三,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。

唐太宗知道常何是一介武夫,沒有這樣的論政才能,問他是否找人操刀。
常何坦白説:「這不是臣所能寫出的,是家客馬周草擬,他每次和臣談論,無不以忠孝為宗旨。」

唐太宗當天召見馬周,馬周一大早就喝了酒,正在酣(音含)睡,聖旨已下,要馬周見駕,常何無奈之下用冷水把馬周澆醒。

常何帶馬周面聖途中,唐太宗四次派人催促,馬周到來拜見後,唐太宗和他談論得非常高興,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,常何因舉薦得當,獲唐太宗賜帛三百匹。

貞觀六年(632年),馬周授任監察御史,掌察彈劾百官、巡視州縣、祭祀、監軍。

唐太宗為減輕百姓負擔,規定監察御史在地方出差期間不許吃肉。

馬周特別喜歡吃雞肉,出差期間時不時吃點雞肉過過癮,其他御史向唐太宗舉報,罪名是違規吃肉。

唐太宗說,禁止御史吃肉是為禁止浪費,跟吃雞沒有甚麽關係?沒對馬周吃雞肉的行為作出任何處罰。

唐太宗因韃虜突厥反叛,命馬周獻策,馬周其後奉命出使,符合旨意,不久授任侍御史,加朝散大夫。

當時直言敢諫的朝臣很多,最受皇帝器重的是魏征和馬周兩人。

魏征以犯顏強諫知名,建議的內容雖有利國家,但方式過於直白,甚至有些強硬,常常惹得唐太宗憤恨不平。

馬周以委婉勸諫知名,不管建言內容有多尖銳,他都能以一種柔和方式提出,給足皇帝面子,同時能把事情順利辦成,手段比魏征明顯高明很多。

馬周辦事周密,尤擅言辭,為時人稱頌,他的諫言,唐太宗都採納,曾表示「暫不見周,即思之」(短時間內見不到馬周,就會掛念他。)

貞觀十一年(637年),因諫言有功,升任給事中。
給事中級別為正五品上,為門下省重職,分判門下省日常事務,具體負責審議封駁詔敕(音照斥)奏章,有異議可直接批改駁還詔敕。

貞觀十二年(638年),轉任中書舍人,中書舍人是輔佐皇帝的高級秘書官,掌詔令、侍從、敕旨、審閱上奏表章等事。

貞觀十五年(641年),升任治書侍御史,兼知諫議大夫。

晉王為皇太子,拜授中書侍郎,兼太子右庶子,右庶子官職為正四品下,掌侍從、獻納、啓奏,中舍人為之副職。

唐太宗認為,馬周比房玄齡、魏征等人年輕,最適合做托孤之臣,輔佐下一位皇帝。

貞觀十七年(643年),李治封為太子,唐太宗命馬周與黃門侍郎劉洎(音計)、中書侍郎岑文本、太子賓客褚遂良,太子賓客為太子東宮屬官,掌調護侍從規諫等。

他們隔一天到東宮一次,與太子李治一起研究學問,教李治如何處理朝政。

貞觀十八年(645年),馬周升任中書令(宰相),奉命輔佐太子李治。

四月九日,太宗前往太平宮,對侍從官員説:「臣屬聽話的多,直言冒犯的少,我打算聽一聽我有甚麼過失,各位實話實説,不要隱瞞。」

馬周説:「陛下最近所做賞罰,有一點點以自己喜怒作標準的傾向,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過失。」,太宗接受了馬周的建議。

貞觀二十年(646年)正月廿六日,唐太宗用飛白書(草篆)賜予馬周,上面寫着:「鸞鳳沖霄,必假羽翼,股肱之寄,要在忠力。」
鸞鳳一飛沖天,要藉羽翼幫助,國家股肱之臣,必須盡忠盡力。

貞觀二十一年(647年),馬周加銀青光祿大夫,為從三品文散官。

馬周患消渴病(糖尿病),整年不好。
唐太宗臨幸避暑行宮翠微宮,敕令尋求適合養病的地方為馬周修建住宅。
唐三藏西天取經後,曾住在翠微宮,首次將佛教界最著名的《心經》譯成漢文。

著名醫生宦官使者,前往探視馬周接連不斷,唐太宗令負責皇帝飲食的尚食把膳食送給馬周,親自為他調藥,皇太子親臨問病。

馬周為官期間提出的建言,每條都切中要害,極具建設性,大致包括:向太上皇盡孝、重視宗廟祭祀、嚴明賞罰、廢除由諸王和功臣擔任世襲刺史制度、約束皇子與藩王、選拔合格的州縣長官、倡導勤儉節約與民生息。

魏征臨終前,將所有奏稿結集成冊,準備傳於後世,以彰顯自己功績。

馬周臨終前,燒毀以往所有奏章,感慨地説:「管仲、晏嬰揭露君主過錯,為求死後名聲,我不做這種事。」

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正月初九,馬周患消渴症,四十八歲壯年病逝

唐太宗為他舉哀,追封幽州都督,追賞「忠公」封號,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。
馬周亡故,唐太宗非常想念他,要憑藉方士之術,求得顯現他的身影。

太子李治即位,是為唐高宗,追贈馬周右僕射(從二品),高唐縣公,配享高宗廟庭。
武則天垂拱年間,在高宗廟內供上馬周靈位配享祭祀。

相傳馬周是華山素靈宮一位仙官,李唐將要受命於天取代隋朝時,太上老君派他到人世助唐治國。

馬周天天沉緬於飲酒,二十年都默默無聞地混跡於俗人中,忘了他的使命,後來落魄江湖。

相士袁天罡在陝西時,馬周求他占卜吉凶,袁天罡看了馬周後説:「你的五神已離你而去,生命危在旦夕,你從這裏向東走,會看見一個騎牛老人,不要和他説話,跟着他走就可消災。」

馬周按照袁天罡的話,看見一個騎牛老頭出城,默默跟在後面,出城後登上一座大山的山頂。

老人領馬周到一所仙王大殿前,一位官員責備馬周有辱使命,讓他返回原來的司署反省錯誤。
馬周被送到仙宮東面一座宏偉的房屋前,門上寫着馬周的名字。

馬周閉上眼睛,覺得心神清爽,大徹大悟,記起二十多年以來的事,到仙王大殿,叩頭謝罪,要求再到人間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
馬周從天界來到長安拜見袁天罡,袁天罡驚奇地説:「你遇到甚麼了?你的病已經好了!六十天後你將會一天之內接連晉升,一百天後當上丞相,希望你要珍重自愛!」

馬周得到唐太宗賞識後,官運亨通,有一天,一羣神仙降臨到馬周家中,對他説:「你輔佐大唐有功,已完成上天給你的使命,東皇太乙命你回天宮,不要在人間停留。」
第二天,馬周沒生病就突然死了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