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卦第三爻,六三:盱豫悔;遲有悔。
盱:張大眼睛。
豫:預先準備。
悔:心上有事放不下。
遲:本義為慢慢地行走。
有:手持肉,引伸擁有。
意思是:獻媚討好以求安樂,必生悔恨,在安樂之中留戀遲疑,必然又生悔恨。
從卦象看,整個卦之中九四居於主爻,是全卦之中的領導。
六三仰目上望,企圖巴結九四,可是六三屬於陰爻居於陽位,不得勢,位不當,所以無法如願,結果懊惱。
六三在六二、六三、九四組成的互艮中,比六二更接近艮的上爻,艮為止的意思,所以六三不是「不終日」而是「遲」。
遲遲不能擺脫誘惑,遲遲不能去做正事,結果必然後悔。
占得此爻,不必去巴結討好別人,以求安樂,這樣會難以如願的,必然心生後悔。
意識到耽於安樂是不對,但意志薄弱,無法擺脫誘惑,無法立刻去做正事,這樣拖下去,早晚會後悔。
武周時期的武三思可解此爻爻義。
武三思(7世紀-707年),唐朝並州文水人,武士彟之孫,武元慶第三子,有兄武審思、武再思,武則天姪子,武元慶因被定罪,流放遠地。
武則天掌權後,召武三思為右衞將軍,遷禮部尚書、監修國史。
武三思性格跋扈,善於阿諛奉承,光宅元年(684年),武三思屢勸武則天,先殺掉韓王李元嘉、魯王李靈夔等。
垂拱四年(688年),武三思以韓王、魯王等人,與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貞、瑯邪王李沖等通謀,各人均賜死,盡殺其黨羽,為武則天稱帝掃清道路。
天授元年(690年),武則天稱帝,大封武姓宗族為王。
武三思為梁王,賜實封一千戶,遷司空、同平章事,成為宰相。
武則天最早的男寵薛懷義,本名馮小寶,在洛陽市上賣藥,被千金公主推薦給武則天。
武則天為讓他便於出入禁宮,將他剃度為僧,為提高他的身份,讓他改姓薛,起名懷義,與駙馬薛紹同族。
薛懷義仗着武則天寵幸,常騎馬在街上橫衝直撞,傷人無數,無人敢管。
每當薛懷義騎馬出宮時,武三思和武承嗣在旁邊伺候,一人扶馬鞍,一人握馬繮,口中還不斷叮囑:「薛師傅小心,薛師傅小心。」比奴僕還恭順。
薛懷義後來失寵被殺,武則天以張昌宗、張易之兄弟為男寵。
武三思和武承嗣兩人一如過去,對張氏兄弟百般阿諛奉承。
兩張騎馬時爭着配鞍,尾隨在馬後,兩張坐車就着駕轅,執鞭吆喝,諂媚地稱張易之為五郎,張宗昌為六郎。
武三思諂媚薛懷義和張氏兄弟,目的是為討好武則天,對武則天更是萬般奉承。
上官婉兒是上官儀孫女,上官儀犯罪被殺,她隨母親被罰在宮中為奴,與張昌宗及武三思都有曖昧關係。
聖曆元年(698年),武則天曾欲立武三思為太子,詢問宰相意見,狄仁傑道:,「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,若立太子,非廬陵王不可。」
武則天大怒但沒有降罪。
不久,武則天對狄仁傑道:「我夢見下了好幾盤雙陸都沒有贏,這是甚麼原因?」
狄仁傑回答:「雙陸不勝,是因為無子。這是天意警示陛下,太子是天下根本,根本一動,天下就危險了。姑侄與母子誰更親?你立廬陵王,那你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宗廟。若立三思,從沒聽説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?」
武則天醒悟,當天派人到房州迎接廬陵王李顯。
李顯的女兒李裹兒甚得武則天歡心,封她為安樂郡主,十六歲時,由武則天作主,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。
武則天將上官婉兒許給李顯,目的是監視李顯一舉一動。
神龍元年(705年),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,誅殺張昌宗、張易之,逼武則天退位。
張柬之等人以政變方式推翻武則天,雖然令到李顯復位,但他從未想過以武力逼宮,自己已被武則天立為太子,武則天亦願意將帝位歸還李家,無必要發動政變。
以治國能力而言,李顯遠遠不及武則天。
武則天雖然退位,但影響力依然存在,退居上陽宮,仍被尊爲「則天大聖皇帝」。
唐中宗每隔十日都前去拜見一會,武則天向唐中宗哭訴五賊(五大臣)害她,唐中宗跟着哭泣謝罪。
神龍政變令李顯警覺權臣的威力,害怕有一天也會被他們推翻,為鞏固帝位,拉攏張柬之等人的對家武三思。
唐中宗復位,安樂郡主封為安樂公主,武崇訓成了駙馬,是拉攏武三思第一步。
第二步是武三思進位司空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降封德靜王,令他權傾朝野,飛揚跋扈。
第三步是上官婉兒在唐中宗暗示下,安排韋皇后與武三思私通,由韋皇后控制武三思,上官婉兒反過來成為唐中宗的「間諜」。
這個畸型四角關係形成後,武三思成為唐中宗清除異己工具,武則天駕崩後,武三思構陷忠良,以此為樂。
為消除張柬之等功臣勢力,唐中宗先封他們為郡王,明為獎賞實為貶謫,削奪他們的權力。
柬之封漢陽郡王、崔玄暐博封陵郡王、敬暉封平陽郡王、桓彥范封扶陽郡王、袁恕己封南陽郡王。
張柬之等五人封為郡王後,武三思指使他人書寫韋皇后的污穢行為傳單,內容是請予廢黜韋皇后的封號,傳單張貼在洛陽天津橋,讓人報告唐中宗。
唐中宗極為憤怒,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調查,李承嘉受武三思指使,捏造案情,誣告張柬之等不滿被貶謫,暗中指使人所為。
唐中宗問大臣應如何處置,大理丞裴談為討好韋皇后及武三思,奏稱:「對張柬之他們應根據皇帝詔令判處斬刑,誅殺全族,沒收家產,不必經過審問,也是合於法律手續的。」
唐中宗曾向張柬之等人頒發不處死的丹書鐵卷,不同意處死,改為流放,裴談因討好獻媚,由大理寺承提升為刑部尚書。
太平公主的男寵崔湜向武三思建議:「張柬之等若有朝一日被召回洛陽,必為後患,不如派遣使者,假傳聖旨,將五人殺掉。」
武三思與韋皇后商議後,由上官婉兒草擬詔書,命令周利貞以代理右台御史身份,帶同假聖旨到嶺南,殺害張柬之等人。
周利貞完成任務後,回到京城升為御史中丞。
武三思對人説:「我不知道哪一種人是善人,哪一種人是惡人,我只知道對我好的就是善人,對我不好的就是惡人,要殺光他們。」
太子李重俊聰明有果斷,武三思對他最為忌恨。
武三思、韋皇后、上官婉兒、武崇訓、安樂公主,密謀廢太子李重俊,讓安樂公主當皇太女。
景龍元年(707年),李重俊發動景龍之變,殺死武三思、武崇訓,李重俊起事失敗,被左右所殺。
唐中宗將武三思追封為梁王,稱號為「宣」,武崇訓追封為魯王,稱號為「忠」,以李重俊首級祭祀。
順陵是武則天母親楊氏的墳墓,當時的規模,甚至已超過帝陵,武三思死後,獲得陪葬順陵的殊榮。
唐睿宗李旦復位後,廢除武三思諡號,開棺戮屍,毀掉墳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