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九龍寨城公園

康熙七年(1668年),新安縣沿海增設二十一座塾台以鞏固海防。
其中有五座位於:佛堂門、屯門、大埔頭、麻雀嶺、九龍灣。

嘉慶十三年(1808年),虎門鎮將林國良率師剿捕海盜,被張保仔打敗,林國良殉職。
1810年,清廷把佛堂門炮台移建九龍灣,稱為九龍寨,當時仍未建有城牆。

1839年,英國水兵在尖沙咀酗酒鬧事,打死村民林維喜,引發鴉片戰爭。
林則徐將大鵬營守將和兵力遷駐九龍寨,由「營」升格為「協」,設一副將為最高負責人,直屬廣東省水師提督。

1842年,滿清因戰敗,割讓香港島、九龍半島予英國。

兩廣總督耆英向道光帝上奏,爭取添建寨城,用石鋪砌厚1.6至3.3米城牆、增設炮台,設衙署兵房作軍事演練。

清廷遣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司巡檢進駐九龍村寨,管轄未割讓的九龍、新界及部份深圳地區。

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清廷得到各地官紳捐獻洋銀四十三萬二千多兩,興建面積達四萬七千平方米的九龍寨城。
城牆用花崗石條構築,有六個暸望台,有四道城門(南門為正門),城門上刻有「九龍寨城」四個大字。

城門前有條小河,名為龍津河,河面有石橋橫跨,是九龍寨城出海主要通道。

城內建有由九龍司巡檢許文深開辦龍津義學,武帝廟、屯兵操練、移民實邊、海濱鄒魯等。

衙門是一座三進、兩院、四廂式南方建築物,牆身及柱礎用青磚及麻石建造,屋頂樑架為傳統木材結構,第二進是公堂,第三進為當時最高負責人「九龍巡檢司」官邸。

1846年11月25日至1847年5月31日期間建成,清廷為防範英軍,駐兵數百。

1854年,護理香山協副將張玉堂,升任大鵬協副將,鎮守九龍寨城,張玉堂是書法家,人稱翰墨將軍。

同年8月19日,惠州天地會羅亞添率眾攻佔九龍城寨,張玉堂招攬僱傭兵收復失地。

1856年10月,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,廣東新安縣鄉勇以九龍為據點,襲擊駐港英軍,香港總督寶寧要張玉堂交出義軍,張玉堂拒絕。

1857年4月21日,寶寧派二百名英軍,進攻九龍城寨,抓捕張玉堂,帶他到香港問話,其後獲港府釋放。
張玉堂戰敗失陷敵手,清政府沒有把他免職,仍然留任大鵬協副將,直至1866年。

1867年至1872年間,香港大開賭禁之後禁賭,賭商轉在寨城龍津開設最大及最有名的賭坊。

寨城不但可賭錢,還可賭命。
1872年,西班牙駐港領事與秘魯駐澳門領事,因為賭債問題相約決鬥,得到寨城官員批准,在九龍寨城外的校場決一死戰。
兩人開槍,一方完好無缺,另一方膊頭中彈,兩人其後被港英政府起訴,罰款了事。

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龍津石橋開始興建,橋長六十丈,寬六尺,兩年後建成。

1890年,香港發生客輪劫案,六名海盜翌年在寨城外淺灘正法,清廷邀請港英政府派代表監刑。

1898年《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英國租借九龍半島北部,即界限街至深圳河,以及大嶼山等香港附近二百多個離島,作為「新租之地」稱為「新界」,歸英國管轄,為期九十九年。

清廷堅持保留九龍寨城及舊碼頭區,主要原因是處決死囚及監視港英政府。

當年反清人士、逃犯、海盜等等,在香港被清廷捕獲後,要解上省城受審及處決,由於押解費用龐大,清廷傾向就地審訊處決。

1839年的林維喜案引發鴉片戰爭,清廷保留九龍寨城,可監視港英政府活動。
九龍寨城駐兵最初二百五十人,1899年倍增至五百多人。

1899年4月14日,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,各大氏族反抗英軍接收新界,爆發六日戰爭,英國政府認為戰爭是由新安縣官員策劃。

5月16日,英國派皇家威爾斯火槍隊,一百名炮兵義勇軍入侵九龍寨城,全數驅趕城內官員和官兵。

當時城寨只有六十四戶,共四百六十三人,其後增加至二千人,原有建築都被拆除,改為寮屋,僅餘衙門仍在。

1908年,香港聖公會第一位華人牧師鄺日修,將衙門改為平民義學,命名為「聖保羅小學」。
1922年起改名為「天國學校」一直開辦了三十多年,1940年代結束。

鄺牧師開設「窮人院」,招收無依老人入住。
1918年,「窮人院」改為「廣蔭老人院」,衙門內ALMSHOUSE這字是「廣蔭院」意思。

九龍寨城其後改稱為九龍城寨,1940年,城寨部份城牆倒塌,港英政府以衛生為理由清拆城寨房屋,當時只有廣蔭院和龍津義學沒被清拆。

1941至1945年,日軍拆毀城牆,修建啟德機場,民眾拆下石額,埋於城寨內地下,保存下來。

1947年,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,有意在城內設置「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」,遭港府拒絕。

1948年1月5日,港英政府派軍警進入九龍城寨,強拆民房七十餘間,拘捕當地居民代表兩人,這事被稱為「九龍城寨」事件。

強拆民房引發外交風波,1948年後,香港政府不敢管,英國政府不想管、中國政府不能管,九龍城寨成為「三不管」地區。

城寨大致上沿用大清律例,1971年,香港於廢除大清律例後也有跟隨,但不完全跟隨英式法例,例如城寨內買賣房屋沒有地契,只靠「福利會」作見證,不受香港《貓狗條例》中對於食狗肉的管制。

中日戰爭後繼而國共內戰,政權易手,大批有專業資格難民逃到香港。
他們的專業資格不被港英政府承認,無法通過英聯邦專業考試獲得資格的人,選擇到「三不管」的九龍城寨執業,其中最多是牙醫及西醫。

1957年,「九龍皇帝」曾灶財整理祖先遺物時,發現九龍部份土地(九龍城)被割讓給英國前,曾獲御賜為他祖先的食邑(封地),香港成為英國屬地後,他們不再是九龍地主。
曾灶財不滿政府「霸佔」他的土地,四處稟狀,經常在家附近塗鴉「宣示主權」。

1959年,城寨發生一宗命案,中英兩國政府互相推卸處理刑事案件責任。

同年發生轟動一時的「三狼案」,其中一個兇手馬廣燦除在片場替演員化妝外,也為城寨脫衣舞孃「黐鬚」,舞孃表演到高潮時會向台下觀眾吹毛,馬廣燦因而被叫做「黐鬚燦」。

1961年,徙置事務處,擬收回九龍城寨、西頭邨、東頭平房區,興建徙置區(即今日的美東邨)。

1963年1月17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,約見英國駐華外交代辦嘉雅,對拆除九龍城寨一事提交抗議照會,鄭重提出,九龍城寨是中國領土。

1月21日,英國政府暫停拆遷行動,美東邨延至1974年才落成,但僅建成第六座。

佔地三萬一千平方米的九龍城寨,被賈丙達道、樂善道、東正道、東頭村道、聯合道包圍。

由於有「三不管」的吸引力,成為低下階層的「樂園」。

1966年至1976年,國內文化大革命期間,內地人以城寨非英屬領地,毋須繳交差餉、地稅,紛紛湧至城內聚居。

1970年代,地產商開始發展城寨,龍津義學因而改建成「義學大樓」,城寨由零散寮屋轉為密集且向高空發展。

城寨有五百幢十至十四層高樓宇,居住單位約有九千三百個,包括一千個用作工商業用途居住單位,八十七間牙醫診療所,七十四間西醫診療所。

城寨城牆被拆後,居民在原來城基兩旁建樓,樓與樓中間變成一條街,多達二、三十條。

龍津路是九龍城寨最古老街道,1951年發展成六條街,都對凖城門口的津樑,意思是「聚龍通津」。

龍津六街是最多「外人」進出地方,色情場所、賭場、毒品分銷中心、麻雀館、牌九檔、番攤館、狗肉食堂、煙館都在這裏,主客都希望「聚龍通津」。

光明街最多毒品店鋪,毒品店鋪點起很多蠟燭,供吸毒者認路,滿街都是點燃的蠟燭,人稱光明街。
吸毒者稱吸毒為「充電」,這些毒品店鋪被稱爲「電台」。

光明街後來全部改為生產食物,製造魚蛋、豬紅、缽仔糕、燒豬、燒鴨等,成為衛生環境惡劣的地下食物工場。

「三不管」衍生環境及治安問題,1973至1974年,逾三千名警察進入城寨,剷除城寨內的黑社會勢力,逮捕二千五百多人。

城寨雖然是「三不管」,港英政府亦提供基本市政服務,包括郵政。
郵差在寨城內派信,要花很長時間熟習數百幢樓宇名稱及位置,他們開發自己的路,設定一條派信路線,在大廈天台來回行走,不用走上走落,減省時間及體力。

港英政府一直強調城寨是罪惡溫床,1984年,香港犯罪率是1.4%,九龍城寨犯罪率只有0.84%。

1984年,中英簽訂的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雙方都同意在九龍城寨興建公園。

當年的政務司鍾逸傑表示,九龍城寨太接近啟德機場跑道,在原址興建住宅會妨礙飛機升降,九龍城人口稠密,區內休憩設施不足,決定在原址興建公園。

不過,九龍城高樓林立,九龍城寨起樓會妨礙飛機升降說不通。

滿清、中華民國政府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,從沒表示放棄城寨主權,城寨在法律上一直是中國的外飛地。
(外飛地是指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領土,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,稱為某國外飛地。)

港英政府多次行動都無法取得城寨管治權,建公園主要是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,若然起樓,可能會有業權問題。

1987年初,港英政府徵得中國政府同意,宣布清拆九龍城寨。

1987年,城寨人口有三萬三千人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,269,230人,香港人口密度最高的旺角,每平方公里十三萬人,不只及城寨九份一。

1990年,城寨人口增至五萬人,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方。

1990年,城寨清拆前,一群日本探索家得到港府准許,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城寨地圖。

1993年1月,建築署遣五位建築師前往中國,研究中國園林歷史與地方風格,最終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藍本。

當局最初計劃用爆破清拆城寨,評估危險後,改用大鐵錘推土方式,1994年4月清拆完成,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。

這個公園原名「九龍城寨」,清拆期間,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多件文物。
最大收穫是於寨城南門(寨城正門),出土兩塊二戰時期居民埋在地下的花崗岩石額,分別刻有「南門」及「九龍寨城」字樣。

另外還有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,東南兩門的牆基、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,旁邊的石板街、三座炮、石樑、對聯、柱礎等,公園最終由「九龍城寨」改回「九龍寨城」。

1994年5月,寨城公園動工,與1989年建成的賈炳達道公園互相連接,大致按原來方位沿用舊街名,如龍津街一巷、二巷、光明路……

清拆城寨時,衙門是唯一獲全面修復的古建築,衙門前陳列清嘉慶七年(1802年)鑄成的大炮,衙門內陳列張玉堂的「墨緣」、「壽」字,光緒十二年《刊刻會議》衙門士兵出差配餉開支記錄。

衙門入口處兩旁的對聯並非古蹟,由當代學者何文匯教授所撰,書法家翟仕堯以隸書所寫:
西母不能臣,域外龍兒,幽恨敢隨孤夢去
離人應已老,村中燕子,多情還覓故城來

六個設於衙門內的展覽館,通過模型、圖像和音響效果等元素,重現昔日九龍城寨風貌。

九龍寨城公園耗資七千六百萬元興建,1995年8月竣工,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,12月22日由港督彭定康主持開幕儀式。

除滿清時期文物外,還有近代建築遺蹟,是九龍城寨的樓宇鋼筋水泥地基,與滿清文物融合在一起,1996年,連同衙門列為法定古蹟。

不過,城寨十一副原有對聯已被換走,包括其中描繪啟德機場飛機起降的對聯。

原本是按照清朝軍人的帽子設計的街燈,不知何故,無得留低。

2018年4月25日,位於南門的「千面小城展覽」開放參觀,擺放照壁和寨城模型。

照壁向南門一面刻有《九龍寨城公園碑記》,另一面是寨城清拆前的剖面圖,面向衙門的銅鑄模型,仿照寨城清拆前的建築物造成。

遊覽南門或衙門時,可能會遇上掛着「義務導賞員」襟章的李昇敏。
李昇敏人稱敏叔,1998年由屯門搬到九龍城,開始探究城寨歷史,發現許多官方導賞員,向遊客講解時出錯或離題。

他為此做「義務導賞員」超過十年,不但向大家講解九龍寨城,還示範他的撕紙藝術,從不收費。

九龍寨城公園
地址:九龍城東正道
開放時間:早上六時三十分至晚上十一時
交通:港鐵宋皇臺站B3出口,其他途經九龍城的公共交通工具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