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於1842年開埠後,政府在灣仔填海取地,1850年代,灣仔海岸線由皇后大道東,向北延伸至莊士頓道一帶。
灣仔茂蘿街與巴路士街是私家街,一端連接莊士敦道,另一端連接灣仔道。
業權由美國巴路士公司擁有,其後將業權轉手給茂蘿,物業兩邊街道分別命名為茂蘿街與巴路士街。
這地段處於海邊地帶,用作存放木材及造船,其後成為貨倉、儲存木材、煤炭及小型工場。
1905年,置地公司買入該地段業權,建成十幢廣東式四層高唐樓,分兩期在1916年至1922年間落成。
地下是店舖,上面三層是住家,兩幢共用一條木樓梯進出。
政府當年以地舖樓面闊度計算稅收,地舖均建成門面狹窄,店舖內籠狹長。
當年石屎昂貴,整幢建築物只有外牆、懸臂式露台,間開兩個街號的牆壁用紅磚及石屎砌成。
地台、天花板、樓梯均用較便宜的杉木,屋頂金字瓦頂是「雙筒雙瓦屋頂」,起居室和廚房設有法式大窗採光。
樓上住戶有陽台,飾以花式鐵欄杆,面對陽台的摺門有歐洲復古風格,又稱法式門,建築糅合中西方風格,成為富有西方建築特色商住混合唐樓。
樓宇沒有廁渠,居民要用旱廁,安排專人每晚倒糞 (雅稱 「倒夜香」) 。
1917年,政府收回茂蘿街三至九號四幢業權,頭尾的茂蘿街一號及十一號兩幢,巴路士街有四幢仍屬私人擁有。
當局用政府倉庫剩餘多出的綠色木油漆,將茂蘿街三至九號的白色外牆漆成綠色,這四幢樓因而被稱為「綠屋」,與石水渠街藍屋、慶雲街黃屋、景星街橙屋合稱為「藍屋建築群」。
「綠屋」曾用作商用辦公室,救世軍之後曾在「綠屋」開設「露宿者之家」。
1928年開業的有仔記海鮮酒家,位於茂蘿街九號,其後改名為合記飯店。
1973年改為有仔記酒家,最有名的是以古法烘制的鹽焗雞,菜式比較傳統,環境懷舊,2021年結業。
1930年代,茂蘿街九號及十一號曾被改建,木樓板被改為混凝土樓板,金字瓦頂木結構改為平頂。
2005年,市建局計劃將綠屋發展為創業工場。
2007年11月2日,地政總署宣布根據《收回土地條例》,收回茂蘿街及巴路士街私人土地業權,以便市建局進行市區更新計劃。
2009年12月18日,茂蘿街一至十一號及巴路士街六至十二號,十幢唐樓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2010年4月,市建局收購業權後,活化灣仔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十幢戰前樓宇,保留露臺、法式窗戶、欄杆和木樓梯等,建築群中間挖成中空,設立一個小型廣場。
總樓面面積約二千四百平方米,休閒空間、商店、餐飲設施,佔其中約三百平方米。
活化項目建築費近一億元,落成五年後,每年維修費為一百萬至二百萬元。
2011年4月15日,市建局公布活化項目,由香港藝術中心打造成以動漫為題的藝術社區,市建局全數支付管理及營運等費用,預計總發展及補償成本達二億元。
香港藝術中心將綠色外牆漆成白色,灣仔動漫基地於2013年7月18日開幕。
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開幕禮表示,希望動漫基地推動本港創意工業,為有志投身動漫創作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。
灣仔動漫基地展覽場地租用率低於一半,開幕五年期間舉辦過545項動漫展覽及活動,入場總人次逾一百萬,錄得連續虧損。
2018年7月31日,營運合約期屆滿,灣仔動漫基地停止運作,歸還市建局,建築物易名為「茂蘿街7號」。
茂蘿街1A地下的豪華㗎啡茶廳,1952年開業,店名取自兩名合伙人阿豪與阿華,後來加入另一股東何樹強。
1990年代,兩位創辦人因為家庭原因退出經營,何氏家族接手經營。
巿建局以特惠租金,邀請㗎啡茶廳承租舖位,豪華㗎啡茶廳在相距不遠地點,出現一店兩舖同時經營的特殊景象。
2020年9月,「茂蘿街7號」經營情況未見好轉,灣仔區議會主席、文化監察主席楊雪盈批評,茂蘿街7號經營不善、定位不清,比灣仔動漫基地更差。
2020至2021年度,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,「茂蘿街7號」實施特別安排和社交距離,僅舉辦了約六十項活動。
茂蘿街7號
地址:灣仔茂蘿街1-11號與巴路士街6-12號
費用:免費
開放時間:地下大堂至四樓,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十時。
公眾休憩空間:每日上午八時至下午十時。
交通:港鐵灣仔站A3出口,左轉莊士敦道續行即可抵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