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sir去咗邊 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

1918年1月22日,灣仔機利臣街爆發警匪槍戰,導致九人死亡,包括六名警員及三名匪徒。
事件起因是匪徒在堅尼地道軍火庫,盜取大批軍火,警方圍捕時爆發槍戰。

當年的堅尼地道軍火庫,即是現今被列為古蹟的域多利軍營軍火庫,現稱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,位於香港島金鐘正義道九號,是亞洲唯一英國殖民地時代完整軍火庫遺址。

軍火庫附屬於域多利軍營,四座建築物在1860至1930年代落成,用作研製與儲存炸藥。

佔地七千八百平方米的建築群,分上層平台、下層平台、天台,上層三個爆炸品儲存庫及實驗室於1868年落成。

軍火庫A建於1863年至1868年間,以本地花崗岩為建材,用作儲存火藥。
火藥庫內不能用明火照明,照明廊和火藥倉之間隔一塊玻璃,火水燈放在照明廊一邊,提供照明,熱空氣自燈罩向上經通道散走。
軍火庫A現改為麥禮賢夫人藝術館。

軍火庫B建於1905年至1907年間,磚牆建築,用作儲存火藥,包括兩個用以分隔軍火庫的防爆破安全土堤,現列為一級歷史建築。

軍火庫B現改為麥禮賢劇場,可容納一百名觀眾,圓拱型照明廊改為表演者,前往更衣室及前台的專用通道。

英軍於二十世紀初完成軍火庫擴建後,1910年將軍火庫移交給英國皇家海軍。

建於1863年至1868年間,混合炸藥的軍火工場,現改為韓禮士行政樓、利國偉廳及瑞信廳。

復修工程初期,挖掘出七塊海軍界石,放置在修建後的火藥庫內,其中四塊現豎立在工場旁的庭園。

1930年代,英軍在下層平台興建軍營GG座,作為軍事物資補給前哨站和火藥庫,現列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
軍火庫地上保留的銅製火藥軌,用作運輸火藥,彈藥運上長四呎的卡車,由域多利軍營吊重機拉動,沿軌道往返,以架空纜線將彈藥運往金鐘軍器廠街,軍器廠街因此而得名。

天台為劉鑾雄空中花園,連接前往上層古蹟區行人天橋,展品包括張洹2011年作品,由銅和鋼鑄造的「長島佛」,是一個側放、有凹痕的佛像頭,臉部表情相當安詳,靈感來自遊歷西藏時,見到文革時期被破壞後,遺留的佛像碎片。

1979年,駐港英軍遷出軍營後,舊軍火庫成為政府工作間及倉庫。
GG座曾用作英國皇家陸軍財務隊軍餉辦事處、維修承辦商工作間、土力工程處土芯樣本儲存室,一度被政治部徵用,1980年代起荒廢。

1956年,約翰.洛克菲勒三世,在紐約創立亞洲協會。
1990年,利國偉爵士(前恒生銀行主席),與一群社會賢達創立亞洲協會香港中心,成為十一個分會中,首個設於美國境外的中心。

2005年9月,亞洲協會香港中心,以私人協約方式獲批租軍火庫二十一年,香港政府收取一千港元作為象徵式租金。

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以兩億港元進行復修工程,香港賽馬會捐出的一億二千五百萬元,復修工程預期於2008年首季落成。

工程進行期間,掘出四支大炮,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下來。

軍火庫設有兩座人工護堤,分隔軍火工場、軍火庫A、軍火庫B,以防止軍火庫爆炸波及其他設施,建設工程時發現的四支大炮,經修復後放置在護堤A兩端。

工地附近森林內發現果蝠棲息,為確保工程不會破壞附近歷史文物和生態環境,天橋設計由直線改為臂彎形。

上層稱為康本橋,是贊助人夫婦姓氏,下層為果蝠橋,與在附近棲息的果蝠有關。(橋附近有很多蚊,宜做好防蚊措施。)

工程費用因此由預計的二億零五百萬元,倍增至三億九千五百萬元,延期至2012年初才完工,2012年2月9日,正式對外開放。

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入口處,GG樓旁邊,有一棵折斷了的細葉榕,高十六米,樹冠闊十五米,樹齡超過七十年,樹形似長頸鹿,被稱為「長頸鹿樹」。

這棵細葉榕,於2008年後才成為「長頸鹿樹」。
當年香港錄得四次八號或以上烈風吹襲,細葉榕在颱風季節被雷擊中,部分主樹幹被燒毀折斷,經過搶救與護理,細葉榕以「長頸鹿樹」姿態頑強生長。

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
地址: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(金鐘港麗酒店大堂對面)

公眾地方,票價:免費

麥禮賢夫人藝術館(軍火庫A舊址)
票價:港幣三十元(成人)(藝術館內不准攝影)

開放時間:星期二至日,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、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
最後入場時間:閉館前六十分鐘

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四(只限展覽期間):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八時

交通:金鐘太古廣場二樓前行靠右,乘扶手電梯直上至法院道,左轉英國領事館方向至正義道九號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