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mewe.com/p/frogwong1/show/61b2c40f484eb3226f6bd56d

香港打工仔最討厭的,相信是天文台掛起倒T字形的三號風球。
在西九藝術文化區,這個「三號風球」地標,是用十五年時間策劃及興建,耗資逾百億的M+。
M+耗資七十七億(包括建築費及藏品),西九管理局預算開幕後三年,營運赤字達三十九億(每月赤字逾億元)。
M+是繼1977年巴黎龐比度中心後,全球第二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,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。
2006年,時任特首曾蔭權,成立研究小組重新檢視西九發展,博物館小組建議設立M+(Museum Plus)。
M+的M是博物館,+是快速變化的附加價值,預計耗資四十九億港元興建。
M+的定位是視覺文化博物館,意思是在功能和視野上比傳統博物館還要多,收藏、展示及詮釋二十至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,範圍涵蓋視覺藝術、設計及建築、流動影像等。
2015年1月29日,M+博物館完成地基工程,佔地十二萬五千平方米,博物館大樓總面積為六萬五千平方米,展覽空間佔一萬七千平方米,設有三十三個展廳,主要集中在二樓。
十八層高建築物採用琉璃瓦縱向覆蓋,形狀如竹又似屋頂瓦片,琉璃瓦會根據天空和陽光變化而轉變顏色。
建築物南面向維多利亞港外牆,設有多用途LED顯示系統,高六十五米、橫一百一十米,可用作展出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。
館內空間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設計,內部格局橫向兩層板樓內有一萬七千平方米,包括展覽空間、三間影院、演講廳、學習中心,博物館商店、表演空間、咖啡室、媒體中心,可以飽覽維港及對岸景色的天台花園。
橫向板樓之上聳立豎向十六層板樓,設有圖書館、資料庫、學習中心、會員設施,博物館辦公室和餐廳等。
M+的藏品除小部份外,大都用「錢」堆出來,來自約六十個國家,約一千七百位創作者。
2012年11月,觀塘裕民坊銀都戲院變壓站鐵門,上面的「九龍皇帝」曾灶財毛筆字,由M+接收。
2014年,M+以一千五百萬元,購入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的「清友壽司吧」。
壽司吧於1988年在東京新橋區開業,結業後,整個壽司吧由東京空運到香港,在M+重建,展示家具及陳設,是M+博物館內最大型展品。
2014年7月23日,M+共購買逾九百二十件藏品,當中逾半來源自香港,另外獲贈逾二千件作品。
2018年,M+購入南韓數碼藝術組合,「張英海重工業」逾五百件現有及未來作品,該組合日後推出的新作都歸館方擁有,包括現時在M+「焦點空間」展出的一組電視機,《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—天堂也不聽的禱告》。
2019年4月底,M+藏品約有六千三百八十七件,其中一千四百六十三件,由瑞士前駐華大使,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克捐出,包含來自逾三百位藝術家作品。
包括中國大師徐冰和岳敏君,香港李傑和白雙全,根據國際拍賣行蘇富比估計,上述館藏價值至少十三億港元。
M+再以一億七千萬向希克購入四十七件作品,這一千五百一十件作品成為M+首批重要館藏。
作品數量最多的是廣西藝術家陳光武,共有六十九件,主要為水墨;異見人士艾未未有二十六件;四川行為藝術家朱昱《食人》照片六張。
2017年,M+大樓竣工,爆出超支風波,博物館造價由四十九億增至七十七億。
M+延至2021年11月12日才正式開館,展出的一千五百件藏品,包括來自香港、大中華地區,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卓越館藏,包括視覺藝術、設計及建築、流動影像。
香港第四屆特首林鄭月娥,將M+博物館定位為一所立足香港、背靠祖國,服務世界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。
M+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,展示一千五百三十九件藏品,佔整體藏品約兩成,出自七百七十七名作家或藝術家之手,當中一百三十六人為港人,六個專題展覽包括:
香港:此地彼方(位於地下大堂展廳)
從藝術到建築,由設計到電影,探索勾勒香港特質的視覺文化元素。
展覽分為「此地」、「身份認同」、「地方」、「彼方」四章,展現城市演變及自1960年代起至今,獨特視覺文化,涵蓋藝術、建築、設計和電影,作品包括曾灶財和薩哈·哈帝。
物件‧空間‧互動(位於二樓的東展廳)
逾五百件建構社會,塑造身份和想像未來的物件,按主題與時序探討過去七十年,國際設計與建築,作品與今天生活的關聯,展出香港設計師陳幼堅,1984年設計的梅艷芳《飛躍舞台》唱片封套。
個體‧源流‧表現(位於二樓的南展廳)
從亞洲視角探討戰後國際視覺藝術。
安東尼‧葛姆雷:亞洲土地
(位於二樓的西展廳)
享譽國際的英國雕塑家安東尼.葛姆雷,2003年和廣東約三百位村民,花五天共同製作約二十萬個泥塑雕像,組成大型裝置,反映中國遼闊土地和龐大人口,今次展出八萬個泥塑雕像。
博物館之夢(位於二樓的合院展廳)
透過二十七名來自不同地域和世代藝術家,探索全球概念藝術脈絡,當中包括馬塞爾‧杜尚、約翰‧基治、小野洋子、白南準。
希克藏品:從大革命到全球化
(位於二樓的希克展廳)
中國歷經多番變化,藝術發展亦然,一起追溯從1970至2012年的歷史足跡。
希克藏品中,包括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作品,其中一幅攝影作品《透視研究:天安門》,相中艾未未對着北京天安門豎起中指,港版國安法通過後,這幅作品已被封存。
同系列的《透視研究:白宮》相片,對着美國白宮豎起中指卻可展出。
除主要展廳外,M+在大樓不同公共空間,如M+幕牆、大台階、工作室、天台花園,「潛空間」展出一系列委約作品。
「潛空間」位於M+大樓地庫二層,沿地下鐵路隧道走線開鑿而成,是M+最具特色的展示空間,展出大型裝置作品,現時只有三件作品在廣濶的空間內展出。
位於三樓的天台花園,是飽覽維港景色及看日落的好地方,是M+最有價值的視覺藝術。
票價:
成人票價:120元,優惠票價:60元
從開幕日(2021年11月12日)起計十二個月,除特別展覽和活動除外,香港居民可免費入場(需網上預約)。
(無預約訪客視乎情況仍可參觀)
人數限制:
同一時段參觀人數上限是六千人。
地點:
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。
港鐵九龍站E4或E5出口出站,沿雅翔道步行約五分鐘。
開放時間:
逢星期二至星期四、週末及公眾假期,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開放(少數公眾假期休館)。
星期五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十時,星期一休館。
交通:
綠色專線小巴26、74或74S。
柯士甸道西巴士站:
215X、261B、281A、215P。
雅翔道巴士站:
8、11、280X、203E
西隧收費廣場巴士站:
904、905、914、930、934、936、948、960、961、962B、962X、967、968、969、970、971、973、978。
綠色專線小巴77M、26D或74D。(星期五、周末及公眾假期)
九巴296D線特別班次(週末及公眾假期),在原有路線新增兩個巴士站,「博物館道」及「藝術公園」。
水上的士:
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,每日下午兩班由中環九號碼頭開出,前往西九文化區。
(臨時上落設施位於油麻地避風塘二號梯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