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https://mewe.com/p/frogwong1/show/602123c0abf36f6d0791189a
1922年12月,梁啟超在蘇州學生聯合會上,演講《為學與做人》,開首時說:
問諸君︰「為甚麼進學校?」
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︰「為的是求學問。」
再問︰「你為甚麼要求學問?」、「你想學些甚麼?」
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,或者竟自答不出來。
諸君啊!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︰「為的是學做人。」
梁啟超認為,「做人」有三個基本條件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,如果一項也做不到,恐怕就不能「做人」。
演講結尾部份說到:諸君啊!千萬不要以為得些片斷知識就是算有學問呀!
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吧:你如果做一個人,知識自然是愈多愈好,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,知識卻愈多愈壞。
老子說: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。
1923年8月6日,梁啟超在國立東南大學暑期學校,以《學問之趣味》為題演講,用「無所為」、「不息」、「深入的研究」、「找朋友」四事勉勵後進。
「無所為」是不為某一目的而去做。
「不息」是天天持續不斷地去做。
「深入的研究」是「不息」地「無所為」。
「找朋友」是結交「深入的研究」同好。
老子說: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。
《「知不可而為」與「為而不有」主義》中,梁啟超講到:老子說「無為而無不為」,我們卻只記得他的上半截的「無為」,把下半截的「無不為」忘掉了,這的確是大錯。
他的主義是不為甚麼,而甚麼都做了,並不是說甚麼都不做,要是說甚麼都不做,那他又何必講五千言的《道德經》呢?
「知不可而為」主義與「為而不有」主義,都是要把人類無聊的計較一掃而空,喜歡做便做,不必瞻前顧後。
老子說: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【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】
「為」:和諧共處有作為,現解有目的地去做。
「學」:教孩子雙手擺弄籌策計數,學習數學,本義學習。
「日」:太陽之形。
「益」:器皿所盛的水滿溢,本義溢出。
「日益」:一天比一天多。
「道」:規律。
「損」本義是減少。
「日損」:一天比一天少。
有目的地去學習,學到的東西一天比一天多,有目的地去遵從規律,得到的一天比一天少。
【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】
「之」: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本義前往。
「又」本義是右手。
「以」:仍連着臍帶的胎兒,引伸有關連。
「至」:箭矢到達其所止之處,本義到達。
「以至」:從小到大,從少到多,從淺到深。
「於」:烏鴉,因反哺被稱為孝鳥。
「無」本義跳舞、舞蹈,假借為有無的「無」。
「無為」:自然而然,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。
一減再減,從小到大,從少到多,從淺到深,像烏鴉反哺,自然而然,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。
【無為而無不為】
「而」:頰毛,引伸畫龍點睛。
「不」:否定。
「無不為」:甚麼事都去做。
自然而然,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,畫龍點睛,就是甚麼事都去做。
【取天下常以無事】
「取」:手持耳,本義持取。
「天」本義是人頭,因天空與首腦皆在高位,故表示天空。
「下」本義是下方。
「天下」:普天之下,沒有地理、時間和空間的限制。
「常」本義是下身衣服,引伸日常。
「事」表示職事。
「無事」:不為某一目的而去做的事。
普天之下最常出現的情況,是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的事。
【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】
「及」:一人在前,後有一手捕捉,本義為追到人把他抓住。
「其」:筲箕,篩選分類。
「有」:手持肉,表示持有、擁有。
「有事」:為某種目的而去做的事。
「足」:臀部至腳底,本義是腳。
「不足」:缺少或沒有,滿足不到需要。
為某種目的而去做的事,滿足不到普天之下的需要。
這一章告訴我們
有目的地去學習,學到的東西一天比一天多,有目的地去遵從規律,得到的一天比一天少。
一減再減,從小到大,從少到多,從淺到深,像烏鴉反哺,自然而然,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。
自然而然,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,畫龍點睛,就是甚麼事都去做。
普天之下最常出現的情況,是不為某種目的而去做的事。
為某種目的而去做的事,滿足不到普天之下的需要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mewe專頁
https://mewe.com/p/frogwong1
bilibili(華語版)
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1526133718
製作:山寨廣播 配音:王sir
音樂:Mystery/Sorrow(元方)
圖片:部份來自互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