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由物質和能量構成,按規律不斷循環達致生生不息。
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生物圈組成部分,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,是生物圈和無機環境之間相互循環過程。
生態系統一詞,最早是由英國的生物學家提出,意指由物理因子與生物所構成的整個環境。
1936年,生態學家亞瑟·坦斯利提出,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空間內。
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,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互相作用、互相依存,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。
生態系統的範圍沒有固定大小,一般是由於環境突然導致很大變化造成。
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可分三大類型,水循環、氣體型循環、沉積型循環。
水循環是水經過蒸發,凝結、降水,將污水過濾乾淨,由天空回落到地面。
三大類型以水循環為主,氣體型循環、沉積型循環,都要借助水循環來達成。
透過生物化學循環,元素、化合物,其它形式物質,從一個生物體到另一個生物體,從生物圈中的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。
生態系统中的物質循環,在自然狀態下,一般處於穩定平衡狀態。
物質循環速率在空間和時間上有很大變化,影響物質循環速率最重要因素有:
1.循環元素的性質。
2.生物生長速率。
3.有機物分解速率。
在物質循環中,周轉率越大,周轉時間愈短,大氣圈中二氧化碳周轉時間約一年、大氣圈中分子氮周轉時間需一百萬年、大氣圈中水的周轉時間為10.5日,也就是說,水份一年更新約三十四次,
在海洋中,硅的周轉時間最短,約800秒、鈉最長,約2.06億年。
物質存於大氣、水域、土壤之中,通過綠色植物進入食物鏈,然後轉移到食草動物,再轉到食肉動物,動物死亡後被微生物分解回到環境,再一次被植物吸收,重新進入食物鏈循環。
這個循環過程稱為物質循環,生態系統中的物質不斷循環,構成物質流動,由無加強到有,再由有減弱到無,物質都沒有增減,只是呈現狀態可能不同。
在一個生態系統內,各種生物和環境,存在一種平衡關係,外來物種或物質侵入,都會破壞平衡。
平衡被破壞後,可能逐漸達到另一種平衡關係,生態系統的平衡被嚴重破壞,可能會永久失衡。
人類活動是造成生態系統失衡最主要因素,人為生態離開人的活動就無法繼續存在,人類活動造成物種長距離遷移,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人類沒有預料到的破壞。
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,會從物質和能量方面破壞生態系統平衡,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破壞。
【反者 道之動】
「反」:人以手攀崖,翻身向上,引伸返回。
「者」:做了這件事。
「反者」: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。
「道」:規律。
「之」: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本義前往。
「動」:為實現意圖而行動,本義為行動。
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,為實現意圖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這就是規律的行動。
【弱者 道之用】
「弱」:某種原因令效果減少,本義柔軟。
「者」:現指「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」。
「弱者」:做了這件事後,令到效果減少。
「用」:量米用斗桶,引伸有用。
做了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這件事後,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效果就會逐漸減少,這就是規律的用途。
【天下萬物生於有】
「天」本義是人頭,天空與首腦皆在高位,故表示天空。
「下」本義是下方。
「天下」:普天之下沒地理、時間和空間限制。
「萬」:蝎子,引伸多。
「物」:雜色牛。
「萬物」:宇宙間一切存在事物。
「生」:草從泥土裏長出來,本義生出、生長。
「於」:烏鴉,因反哺被稱為孝鳥。
「有」:手持肉,表示持有、擁有。
宇宙間一切存在事物,普天之下沒地理、時間和空間限制,就像草從泥土裏長出來,擁有生命後,必須對土壤作出反哺。
【有生於無】
「無」本義跳舞、舞蹈,假借為有無的「無」。
像草從泥土裏長出來,擁有生命,失去生命由有到無,就是反哺。
這一章告訴我們
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,為實現意圖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這就是規律的行動。
做了在時間空間反覆來回這件事後,離開原地,向前行走,效果就會逐漸減少,這就是規律的用途。
宇宙間一切存在事物,普天之下沒地理、時間和空間限制,就像草從泥土裏長出來,擁有生命後,必須對土壤作出反哺。
像草從泥土裏長出來,擁有生命,失去生命由有到無,就是反哺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
山寨廣播(粵語版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networkabc
西瓜視頻(華語版)
https://www.ixigua.com/home/2761604949869150
bilibili(華語版)
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1526133718
製作:山寨廣播 配音:王sir
音樂:Mystery/Sorrow(元方)
圖片:部份來自互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