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方分析資料,推測丁利華失蹤前行蹤。
早上七時四十六分:離家乘車至石排灣。
早上八時:在石排灣商場大家樂吃早餐,之後到百隹買一支七百五十毫升的樽裝水,錯過了早上八時半由石排灣去北潭涌的巴士。
早上九時十分:搭九巴T6線出發。
早上十時三十八分:到達北潭涌。
早上十時四十三分:乘29R綠線小巴去西灣亭。
早上十一時十六分:到達西灣亭。
早上十一時四十九分:到達西灣在士多借電話。
中午一時:登上大蚊山。
下午一時四十分:在大蚊山某處打電話報警。
2004年10月,丁利華買了一部相機套裝,住能 EOS 300D和兩支鏡頭,之後開始以攝影為目的郊遊。
2004年11月7日,丁利華第一次與朋友行山,他拍了一百三十一張風景、昆蟲、植物照。
從2004年11月7日至2005年1月23日,丁利華在這兩個半月,曾十六次郊遊,行程遍及全港,路線和目的地不曾重覆,過半數獨行,部份隨隊,多數留在隊尾拍照。
照片遠攝近攝微距一應俱全,多是自然景物,他從不與人合照,很少自拍留念,他為拍攝取景,經常離開主徑穿林、下溪。
2004年12月19日(星期日),丁利華獨自到西貢郊遊,早上十時三十一分,在北潭涌起步、鰂魚湖、鹿湖郊遊徑,雙鹿石澗、西灣、鹹田、大浪坳、赤徑、土瓜坪、黃石,下午四時零六分結束,全程五小時三十分。
丁利華在鹿湖郊遊徑拍攝了一百四十張照片。
第一張是在起點,北潭涌上窰巴士站旁公路橋,向北拍攝龍坑。
第四十五張在往西灣途中向後方拍攝牌額山。
第四十六張拍攝大蚊山東脊一帶。
第四十七張拍攝夾萬坑(吉仔樹坑)。
第六十三張於西灣村合利海灣茶座旁邊,向東北拍攝西灣對出海面的大洲及尖洲。
第七十張、七十二張、七十四張、七十六張,於西灣西灘拍攝四疊潭入口。
第八十三張至八十七張,在高位拍攝鹹田灣。
第一百零八張,拍攝赤徑,這次行程的終點。
警方懷疑,丁利華今次行程,與牌額山、大蚊山東脊、四疊潭、夾萬坑有關。
他連續拍了多張鹹田灣,顯示對鹹田灣有興趣,買天涯鏡是為拍攝西貢四灣,所以重來。
警方推測丁利華離開西灣村合利海灣茶座後,沿麥理浩徑第二段到大浪坳,轉往大蚊山小路,在大蚊山山脊逗留小休,再往前行。
到達一個山泥傾瀉位置無法前行,爆林向下面山澗方向行,希望沿澗離開。
到達山澗,拿出地圖找出路,地圖無標示大蚊坑(以前叫吉仔樹山)。
丁利華知道自己在鹹田灣西邊,向東沿一條山澗支流上山,希望能到達鹹田灣,在大蚊坑的山澗支流被困,進退不得。
當時約下午一時,太陽最猛烈,山澗內不通風,丁利華出現感冒及中暑症狀,身體核心體溫達攝氏四十度以上,體溫過高卻無法正常排汗,出現神志不清。
在中暑前,身體已因高溫而出現傷害症狀,包括熱痙攣、熱水腫、熱昏厥、熱衰竭等。
丁利華被困在山澗削坡旁邊或大石上,不能落澗取水喝,出現中暑徵狀。
(中暑導致神志錯亂、口齒不清、有幻覺、躁動、抽搐、昏迷,符合報案時情況。)
經過多次短暫昏迷及多番嘗試都無法突圍,打電話報警,為確定位置,在地圖上找定位,可能出現幻覺,看見一些「數目字密碼」,與九九九電台通話後失聯。
大蚊坑上游主要有三支水源,澗谷面積龐大,林木茂密,在大蚊坑澗谷上游是海拔370公尺山峰,向西望可見到大灘訊號發射站。
大灘發射站為全方位發射,有效距離一至五公里為高,六至八公里為弱。
海平面和淡水湖平面是很好的電波反射區,與大灘發射站相距十三公里的大埔區,八仙嶺山頂也可收到大灘的訊號。
CSL電訊訊號全在大灘發射站覆蓋範圍,丁利華最後所在的大蚊坑,人跡罕至,澗道被疏樹林覆蓋間雜有藤蔓,澗兩旁為緊密草叢,不易越過,警方及搜索人員都沒有進入。
(搜索隊認為丁利華中暑,排除他在水源附近。)
警方放棄搜索後,丁利華的前部門同事凌劍剛,在網上召集,有行山經驗並有專業特長人士,繼續尋找丁利華下落。
攀山教練、電訊專家、水域運動好手紛紛加入,組成後來的「民間義務搜索隊」,網上註冊成員二百多人。
搜索隊大部分人都不認識丁利華,他們都有正職,卻願意為這個陌生人,放棄周末的休息,帶上沉重登山裝備去搜索。
凌劍剛加入警隊二十八年,正值壯年便成為退休高級督察,原因是心淡。
他做過水警,入過衝鋒隊,守過交通部,教過警校,臨走前調到東九龍「反山賊組」,親手拘捕罪犯逾三千人,得上司賞識,也遭同袍排擠,試過避走離島,最後藉寫作抒發感受。
區智浩曾做過民安隊攀山搶救隊隊員,正職是土地測量師,專門製作地圖和拍攝航空照片,他是搜索隊二十多位核心成員之一。
區智浩說:「我們搜索隊不用會員登記制度,是不想讓這個義務工作變成一種負擔,隨時歡迎有興趣、有時間想來幫手的人。」
除了丁利華,民間義務搜索隊會通過網站,接受其他失蹤者家人求助,原則是所有個案都在郊野失蹤,一定要先報警。
另一核心成員陳志強,是創隊七位召集人之一,他是歷屆「山頭霸王」和「毅行者」常客,有自己的帆船,對水域活動有經驗,在搜索隊內另外成立了水面近岸搜索隊。
丁利華的兄妹、警隊同事,一些素未謀面的行山者,透過互聯網組織起來,除夏天雨季,案發一年以來,每逢假日都相約到西貢山頭野嶺搜索。
丁利華的妹妹Dada以前很少行山,這一年來上山次數已達二、三十次,她最初認為「無理由一個人就咁消失咗」。
累積行山經驗後,她明白郊野不少地方很隱蔽,兄長若遇險,可能永無法尋回。
她說:「屋企人都知道佢無可能仍然生還。」
不過,就算機會渺茫,就算找回的只是遺骸,他們也沒想過放棄。
凌劍剛不認識丁利華,他憑丁利華失蹤前致電報案中心的錄音內容,懷疑他當時提及的幾組數字是地圖坐標,再加上手機訊號接收站位置,考慮到他當時的心理狀況,以及電話傳來類似撥草的聲響等線索,懷疑丁利華在海下附近的担柴山東坡,致電報警後在附近遇事。
「香港青年獎勵計劃」是個三日兩夜野外鍛煉,由2005年9月30日開始,10月2日結束。
10月2日,袁志勇(23歲)陪四名女隊員考章,原定由嶂上到海下,全程七公里,需時三小時。
早上十一時半,五人行經老虎騎石時迷路,他們曾致電教練求助,經指導後繼續行程。
中午十二時許,袁志勇表示不舒服,為免耽誤各人路程,指示她們繼續前進。
下午三時許,四名女隊員與教練會合,一直不見袁志勇蹤影,折返找尋,致電袁志勇手機,不是訊號聯絡不上,就是轉至留言信箱,他們恐袁志勇有意外報警,警方及多個部門通宵搜索。
袁智勇任職文職公務員,公餘擔任輔警,喜愛野外活動,熱心公益。
他是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地域第六十一旅團長,兼任幼童軍副團長,負責教導幼童軍。
香港青年獎勵計劃執行幹事楊啟昌表示,袁智勇是次為完成香港青年獎勵計劃,「金章級」野外鍛煉計劃,與另外四名參加「銀章級」鍛煉女子,一起「試行」為未來正式考章作準備。
袁志勇高一點七一米,瘦身材,戴眼鏡,當時身穿白色Polo T恤、杏色長褲,黃色背囊,配有行山裝備,包括地圖、指南針、手提電話。
西貢分區指揮官徐偉雄總督察表示,袁志勇由西貢嶂上出發,途經石屋山、蛇石坳,南山洞及白沙澳,至海下路為終點,懷疑他在沿途失蹤。
10月3日早上八時許,警方機動部隊、警犬隊、村巡及行山隊、消防、民安隊及漁護署人員約九十人繼續搜索,政府飛行服務隊派直升機在高空盤旋協助。
袁志勇的隊友亦有同行,消防人員帶備熱能探測器搜索,警方在郊野公園張貼尋人告示。
早上十一許,搜索隊在老虎騎石對下山坡,一度聽到三聲微弱呼救聲,以為是袁志勇求救,仔細搜尋並無發現,疑是回音造成。
直升機於傍晚載搜索人員上山,亮大光燈照射協助搜索,搜至深夜仍無發現。
10月4日早上十時五十分,青年會一批遠足教練,在老虎騎石山頂瞭望台以北六百米,一處山坡發現一具男屍,通知民安隊。
袁志勇的姊姊在民安隊員陪同下,上山核實死者就是袁志勇,相信他已死去一至兩日。
奇怪的是,袁志勇伏屍地點,僅距離警方首日搜索範圍外十米,當時警方已出動警犬協助,按常理沒理由發現不到他。
(10月3日,搜索隊在老虎騎石對下山坡,一度聽到三聲微弱呼救聲,仔細搜尋並無發現,那天的呼救聲,是否由袁志勇發出呢?)
(類似這種近在咫尺也找不到情況,在寶馬山雙屍案也出現過,死者父母在子女屍體附近經過,也看不見。)
袁志勇的失蹤情況與丁利華相似,丁利華是探員,袁志勇是輔警,丁利華身高一點七米,袁志勇高一點七一米。
兩人都於星期日在西貢郊野公園內失蹤,失蹤時身穿Polo T恤、杏色長褲,都是一個人時失蹤,失蹤時間在下午一時左右,警方曾在郊野公園張貼尋人告示。
2006年11月26日早上十時,「郊野義務搜索隊」一行十八人在海下出發,穿過沒山路可循的叢林,分批沿担柴山山脊仔細搜查,攀過山頂下坡。
沿途部份位置人跡罕至,崎嶇陡峭,搜索隊一度迷途,下午五時許返回海下,結束行動。
丁利華的妹妹Dada說,雖然再次失望而回,但她已學會以平常心看待,在未來一段日子,他們仍會繼續找尋哥哥。
2009年8月16日,十九名來自深圳的日籍男子到西貢行山。
上午九時半由東壩出發,經鹹田至大灘,其中五人經大灘海邊山脊上蚺蛇尖,其餘十四人沿麥徑往北潭凹。
上蚺蛇尖途中,華偉民(49歲)在最後,他能說日語及普通話,身高約一點六五米,中等身材,重六十六公斤,圓面形,蓄短黑髮,參加過兩屆毅行者,成績在三十小時之內。
十二時四十五分,友人六致電華偉民,確認集合後一起去食飯。
中午一時零五分,華偉民打電話給友人一,說前路難行不欲上頂,會自行往北潭凹。
中午一時二十五分,友人一打電話給華偉民,華偉民說正在下山與其他人會合。
下午二時十三分,華偉民致電友人六,表示他很快可返回麥徑。
下午二時半,登頂的四人抵達北潭凹,友人四不見華偉民,打電話給他。
華偉民回覆:在外邊啊。
友人四以為華偉民和其他人在巴士站等車,跑至巴士站找他、但不見,立刻再致電華偉民,電話經中國電信網絡接通,但巳無人接聽。
友人一及四留在北潭凹等華偉民,下午四時十五分仍未見,估計可能出意外。
下午四時二十五分,商量後決定報警。
下午六時三十分,華偉民的手機自動接到「來電提示訊息」。
華偉民失蹤時戴白帽,金色臂眼鏡,灰色短袖T裇、杏色短褲,白襪波鞋、海藍黑色背囊。
警方、消防、民安隊等搜救隊,一連三日在蚺蛇凹一帶山頭搜索無結果。
8月24日下午二時,民安隊員在蚺蛇凹走下蚺蛇灣山路右旁樹林,發現華偉民伏屍距離沙灘路程約五分鐘石灘。
過去八天時間,接近十隊人員經過這條路徑,都未能發現屍體,主要因頭三天沒有屍臭味,後來雖然循臭味方向尋找,依然遍尋不獲,今日才由搜救經驗最豐富的民安隊找到。
(這種近在咫尺未能發現,情況與袁志勇相似,袁志勇用了三天找到遺體,今次用了八天。)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
製作:山寨廣播 配音:王sir
音樂:Mystery/Sorrow(元方)
圖片:部份來自互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