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唐代漢傳佛教禪門南宗祖師六祖惠能,他的《惠能偈》,是老子《五千言》精華所在,《五千言》所說的,正是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惠能沒受過「教育」,目不識丁,正因為不識字,才能解開「密碼」,將《五千言》轉化為「禪」。
「禪」不是有實質或有形的現象,「道」也是不能捉摸到的「東西」。
可惜的是,「禪」與《五千言》都難被人參透。
老子姓李,為何他的《五千言》叫《老子》,坊間有不同說法,既然「本來無一物」,《老子》可能不是姓李的老子,而是書名。
《老子》若是老子的名字,是不合理的。
子是尊稱,由商朝王室的子姓演變而來,在姓後加上子,表示身份和地位尊貴,後來,子尊稱有學問的人,「先生」的意思。
在今天,自稱時也不會叫自己做「先生」,所以,「子」只能是別人尊稱,不會用作自稱。
陽貨可以見孔子,孟子可以見梁惠王,不過,老子就不能在自己作品署名老子。
孔子與孟子都沒有著作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都由他們學生整理而成,內文出現孔子、孟子,十分正常,因為是學生或其他人對他們的尊稱。
《孟子》是他的弟子萬章、公孫丑等人追記,成書時,孟子應已不在人世,書名叫《孟子》,若是孟子所寫,書名就不會叫做《孟子》。
《論語》在戰國前期成書問世,孔子當時仍在生,所以書名不叫《孔子》。
《老子》出自老子手筆,他不會自稱老子吧?
「老」是極限、再沒有變化的意思,招式用到老,不是招式用到年老,而是招式到了極限,不能再有變化。
「子」是指腦囟未生埋,剛出生的赤子,腦囟與百會穴相鄰,功效與百會穴相通。
腦囟是天門,具備超越感官內視能力,也是陽神出竅的地方,統稱為靈魂出竅,腦囟隨年齡閉合,超越感官內視能力亦消減。
「老子」大約有兩個意思
第一個是:當到了極限時,就知道有甚麼問題,今天的說法是,當科學發展到極限時,就知道有甚麼問題發生。
第二個是:當再沒有變化時,就要思考找出路,今天的說法是,當科學未能解決問題時,就要回歸原來起點去思考。
物極必反,「反」不是相反,而是「回到」,「反者道之動」,到了極限時,就要回到基本。
「回到」不是「返回」,可以「回到」過去,可以「回到」未來,可以「回到」現在。
春秋戰國時期沒有「穿越劇」,很難令人明白甚麼叫「回到」。
在量子時代的今天,很多人都明白甚麼是「回到」。
「反者道之動」就是穿越時空,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,就是回到問題發生的時候。
電影《蝴蝶效應》、《東成西就》、《西遊記之仙履奇緣》,電視劇《時光隧道》、《神盾局》、《時間管理局》等等,都是講「反者道之動」,去到問題發生的時間,改變歷史,影響未來。
《老子》是一本「密碼」書,就像積木一樣,可以自由拼砌,同一堆積木,每人都可按自己心思,砌出不同組合及形狀,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。
《老子》五千言,可以是不多不少五千個字,也可多於或少於五千字,對《老子》無影響。
二千多年來,《老子》不知被批注了多少遍,批注是對是錯,解釋合理與否,對《老子》都無影響,因為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《老子》是否分《道經》、《德經》,是《道德經》還是《德道經》,是否按如今流行版本分八十一章,按這八十一章「剪裁」及排列,標點符號位置是否適當、哪個版本才是元祖?
這些對《老子》無影響,《老子》如積木,可任意組合、任意解釋,因為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「本來無一物」十分重要,所以不斷出現,原因是古代辯證邏輯根深蒂固,不是生就是死。
《老子》是近代辯證邏輯,生只是不死,死只是未生。
《老子》又是黑格爾矛盾邏輯的正反合三段論,「自在」、「自為」、「自在自為」。
《老子》又與其他邏輯理論相關,因而成了一本密碼書。
在量子時代的今天,要將密碼解開,每人的解碼方式都不同,出現不同結果,就是「道」。
【道可道非常道】
「道」是規律,宇宙規律、地球規律,自然規律、生物規律,各種定律及定理。
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按照規律,不過,規律也有不按照規律的時候。
【名可名非常名】
「名」是物質,常見物質存在狀態有六種:固態、液態、氣態、等離子、超固、中子。
物質是由許多離散組件(元素)組合,最基本組成單位是原子。
元素是只含一種原子的純物質,所有物體都可以轉換做能量,叫質能等價。
物質可以是最基本的純物質(元素),如氫,也可以由多個元素組成另一種物質,例如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結合,生成水。
【無名天地之始】
「無名」不是沒有物質,而是物質最初是無名稱的。
1661年,只有四個元素有名,1789年有三十三個,1869年有六十六個,截至2016年,共有118種已確認存在的元素。
「天地」指宇宙(包括地球),宇宙最初由不知名物質形成。
【有名萬物之母】
「有名」是已經有名稱的元素,或由元素組成的物質,如水,宇宙萬物都來自元素或由元素組成的物質。
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】
「常無」是非常,即不按規律,所以,當宇宙不按規律時,人類就會產生無窮想像與慾求,想知道這些不按規律的現象,為何會發生。
【常有欲以觀其徼】
「常有」是不按規律的「常無」也按照規律,凡事都有第一次,第一次出現是「常無」,之後再出現,就是「常有」。
例如哈雷彗星,在地球每隔75-76年才可看見,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·哈雷(1656-1742),推測哈雷彗星在1758年可在地球看到,不過,哈雷彗星現身時,哈雷已死了十六年。
由於難得一見,能看到的人都覺得徼幸,徼幸是徼天之幸,上天會賜予福澤,由「常無」成為「常有」,更激發人類的好奇心。
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】
「常無」與「常有」,不按規律與按規律,雖然好像是兩回事,其實只是名稱不同。
【同謂之玄】
「玄」是眩,也通「圓」,絲帶纏繞形狀,由不規則旋轉造成的天旋地轉,導致魂遊太虛,最終眼前一黑,所以「玄」亦解作黑、沉重。
看了以上一大堆複雜解說,頭昏腦脹,相信大家都明白甚麼叫做「玄」。
「常無」與「常有」都叫做「玄」。
【玄之又玄】
「玄」若按同心圓方式旋轉,變化不大,按「之」字方式旋轉,就有很多變化。
不規則旋轉十分重要,宇宙由黑洞開始,都是不規則旋轉,星體運行也是不規則旋轉。
地球上萬物,都是不規則旋轉,樹的年輪、鸚鵡螺、海洋生物、河流、山脈,都可見到不規則旋轉留下的痕跡。
在人類身上,不規則旋轉痕跡更多,頭上的髮轉、眼球、指紋、任督二脈等等。
「玄」若失控,人體內循環失誤,人就生病,「玄」若停止,人體內循環停頓,人就死亡。
【眾妙之門】
「眾妙」是萬物,「門」是來源。
「玄」產生單股的核醣核酸(RNA),形狀如一條綣曲了的絲帶。
「玄」產生雙股去氧核醣核酸(DNA),形狀就如食物脆麻花。
核醣核酸與去氧核醣核酸是萬物的基因,人類約有二萬至二萬五千個基因,一旦形成後永不改變。
不過,道非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,基因也會出現突變,突變後可能還有突變,因為估佢唔到,所以才叫做眾妙之門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
製作:山寨廣播 配音:王sir
音樂:Mystery/Sorrow(元方)
圖片:部份來自互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