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德倫特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團隊,2015年2月用電腦斷層掃描技術(CT),掃描疑似福建「章公六全祖師」肉身佛像。
發現佛像內藏一個保持盤坐姿勢的僧侶木乃伊,器官雖不在,骨骼仍相當完整。
這類「佛體金身」(在坐化和尚身上貼金萡 ),或將坐化和尚藏入佛像內的方法,叫做「俑」。
「俑」由「人」與「甬」合成,「甬」的金文及小篆,都是十分殘忍的刑具,將活人困在一個木櫳內,只露出頭部。
由此可見,「俑」就是用刑具將人困住。
「佛體金身」在被貼上金泊時,仍然有生命,藏在佛像內的和尚,最初也是活的,所以稱「俑」。
由於俑內是得道高僧,一般人相信「俑」是有無邊法力。
有些皇帝認為「俑」既然有法力,若用「俑」來保護自己的陵墓,可保障自己死後安全,等候重生來臨。
皇帝安葬時,自願或被逼殉葬的人,都會放在一個「俑」入面,被埋在墓內,對於以人作「俑」,孔子看不過眼,說:「始作俑者,其無後乎?」(用人來做俑,點會有仔生?)
不單皇帝是始作俑者,民間亦早有以人「收買」神靈,以活人做祭品的惡行,其後演變成以「俑」作祭品。
這些「俑」最常用於建築方面,修城牆、築堤壩、起高樓、建長橋,對建築界來說都是高難度挑戰。
有人以技術去克服困難,有人以旁門左道方法去做,他們認為用「俑」做樁腳,可有效防止建築物倒塌。
這些無良的建築工人,四出拐帶小童,放入瓦缸(類似金塔的缸)內做俑,用來做建築物的樁腳,這種歪風至今仍未完全消失。
香港開埠百多年,不少建築物及橋躉都有用「俑」來做樁腳,有人將「俑」埋在山坡,防止山泥傾瀉。
港鐵茘景站的靈異事件,就與「俑」有關。
葵涌荔景邨位於荔景山上,分兩期興建,第一期即第一至四座,1975 年10月至翌年1月落成,第二期即第五至七座,1976年5至9月落成。
荔景邨第一及第二期之間,相隔了一段距離,原因是預留地方興建港鐵茘景站。
茘景站原稱貨港站,以附近的葵涌貨櫃碼頭命名。
房屋委員會其後在葵涌貨櫃碼頭對開山坡,興建麗景邨,車站而改稱麗景站,屋邨落成後,叫做荔景邨,車站亦改稱茘景站。
港鐵茘景站是一個架空、地底混合車站,部分建於荔景山內,部分建於山外,車站有七層高,分兩期興建。
向青衣站、葵芳站一方路軌以天橋接駁,向南昌站、美孚站一方路軌則為隧道,是港鐵荃灣線與東涌線的轉車站,1982年5月10日啟用。
港鐵荔景站施工初期,經常遺失建築材料及工具,一些建築圖不翼而飛,嚴重影響工程進度。
工程人員在施工範圍內裝設多部閉路電視,二十四小時監察。
從閉路電視看到,幾個小白影將一些物品拿走,搬到正在挖掘的隧道入面。
工程人員根據小白影移動方向,入隧道內搜尋,從遠處傳來一些敲打撞擊聲音,於是加快腳步前往尋找。
隧道內漆黑一片,工程人員靠頭燈照明,燈光晃來晃去,照在隧道內十分詭異。
可能受到腳步聲驚擾,敲打聲停了下來,工程人員收慢腳步慢慢搜查,看到仍在挖掘的隧道,有些地方損毀,地上遺下一些工具及圖則,正是被偷去的東西。
工程人員通知控制室亮起隧道內的燈,看見隧道損毀的部份,有七個類似金塔(裝置人骨的瓦缸),其中六個已被打碎,內裏甚麼也沒有,只餘一個完整的。
工程人員小心地將那個完整的金塔取下,打開後看見入面有一副小童骸骨,將金塔連同小童骸骨帶回辦公室。
為怕報警會封鎖現場調查,阻慢工程進度,工程人員將事情報告給「技術指導」。
承建大型工程的公司,都有「技術指導」助陣,處理一些與靈異事件有關的問題。
大型工程經常挖掘到墳墓或屍體,若沒有可疑,一般都不會報警,交由「技術指導」處理。
「技術指導」到來,仔細看了金塔及內裏的小童骸骨,之後到隧道現場視察,說:「建築工程最怕遇上的就是『俑』,想不到今次一遇就遇上七個。」
「技術指導」在發現「俑」的地方作法一番,再將完整的金塔及其內的小童骸骨,安葬在荔景山一處山坡。
茘景站建築工程繼續進行,沒有特別的事發生,直至進行地鐵站內部裝修時,怪事又再出現,最常見的是有六名小童問建築工人:「請問你知不知道小傑在哪兒?」
地盤重地,怎可讓小童進來?建築工人驅趕這些小童離去時,那些小童跑入隧道內,不知所蹤。
港鐵隧道四通八達,車務頻繁,小童跑入隧道內,可能導致嚴重事故發生。
建築工人立即通報上司,一場大規模搜索隨即展開,最終無任何發現。
過了不久,事件又再重演,港鐵認為事有可疑,交由「技術指導」處理。
「技術指導」在小童出沒的荔景站走了一遍,知道問題與先前隧道內發現的七個金塔有關。
為防那六名小童再度闖入荔景站範圍,「技術指導」在荔景站寫上隱形符咒。
將荔景站的荔字,由原本是草花頭下面三個力字(荔),改為草花頭下面三個刀字(茘),以三把刀來鎮場。
有說港鐵最先由日本的前田建設及奧村組承造,當時香港的製版機都採用日本字型,日語漢字只有三把刀的「茘」字,沒有三個力的「荔」字。
所以茘景站及茘枝角站,都用三刀「茘」而不用三力「荔」,不過,荔景邨的荔字卻是三個力的。
根據《康熙字典》,三刀「茘」才是正字,三力「荔」為俗字。
為加強鎮壓效力,茘景站以紅色為主色,月台頂部的乘車資訊亦以紅底白字顯示,與其他港鐵車站白底黑字不同(港鐵大窩口站以綠色為主色,乘車資訊以綠底白字顯示,亦是採納「技術指導」建議。)
直至九十年代,兩站月台統一安裝白底黑字吊板為止。
茘景站經「技術指導」布局後,順利完成工程,1982年5月10日啟用。
茘景站啟用後不久,在早上六時及凌晨十二時又有怪事發生。
茘景站月台,經常有一名小童來回奔跑,由月台頭跑到月台尾,最後跳入路軌,走入向美孚站方向的隧道。
有車長駕列車由茘景站駛入向美孚站方向隧道,看見一名小童在路軌上奔跑。
當是有傳是隨近的葵涌精神病院的院童,逃離醫院走入港鐵範圍,但葵涌醫院斷然否認,亦有傳小童是附近猴子,迷路而闖入港鐵範圍。
「技術指導」接到報告後,第一時間到茘景山一處地方,即當日將載有小童骸骨的金塔埋下的山坡。
發現因發生山泥傾瀉,那個金塔被沖出地面,碰上一塊大石破碎,金塔內骸骨不知所終。
經過一番努力,「技術指導」找到那具骸骨,原來屬於一名叫小傑的兒童,他與另外六名兒童在五十年代,被人拐帶後製成「俑」,埋在茘景山下。
港鐵挖掘隧道時,將其中六個「俑」弄破,「俑」內的小童得而重出生天,但小傑仍困在「俑」內。
六名小童曾設法將「俑」打破救他,但因「俑」有「保護罩」,令他無法脫身。
「技術指導」將「俑」移到其他地方埋葬,令「保護罩」失效,在一次山泥傾瀉中,金塔被沖出地面撞上一塊大石破碎,他才重出生天,憑記憶找回金塔原本埋的地方,找回六名「朋友」。
「技術指導」找到另外六個「俑」與小傑會合,在玄園學院為這七個「俑」設置靈位,超渡他們,希望他們能盡快投胎轉世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