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界的人說,鐵路是最無情集體運輸工具,因為建築成本高昂,必須尋找最短的兩點一線興建。
鐵路的定位是長途集體運輸工具,穿越山嶺水陸潛行,經常都接觸到人類一般不會去到的地方。
在窮山惡水,甚麼靈異事件都會發生,無論在施工期還是列車運作時期,香港鐵路都有不可思議的事件發生。
西港島線於2015年3月全線通車,早於1960年代地鐵興建前,已納入港島線一部分。
1967年9月,當時的地下鐵路系統計劃,除港島線由上環站至柴灣站外,還有三個站:堅尼地城站、屈地站、西營盤站。
港鐵西港島線最終興建三個車站,包括堅尼地城站、香港大學站、西營盤站,原本計劃興建的屈地站則取消,由香港大學站取代。
這三個站於2009年8月10日正式動工,於2014年12月28日通車,由於西營盤站尚未啟用,第一階段通車期間,列車進入西營盤站後會短暫停頓,但車門及月台幕門不會打開。
被剔出港鐵西港島線的屈地站,位於嘉安街至山道之間的一段德輔道西地底,在創業商場及太平洋廣場內,均設有預留位置作車站出入口。
大型鐵路建設通常都會分階段進行,屈地站原是港鐵港島線的「延伸站」,以便由上環站接駁計劃中的西港島線。
上環站於1983年3月起興建,1986年5月23號完工,月台全港最長,除可停泊地鐵列車八個車卡外,月台頭尾兩端都有1.8個車卡長度的空位。
上下行列車的兩個月台採對向式設計,月台都位於同一水平,兩個月台之間用牆間開。
當列車駛入港島線終點站上環站後,停在南面二號月台落客,列車司機亦無得留低,列車改為無人駕駛駛入車站西面的掉頭路軌,再掉頭進入北面一號月台上客。
這個安排,官方說法是讓列車司機下車休息,列車由無人駕駛轉到對面一號月台,由另一名司機接班。
但為何在這短短一段路,要改由無人駕駛,由列車司機將車駛入對面一號月台,再由另一司機接班其實更方便。
翻查上環站原始圖則,發現兩個月台與其他車站一致,都是可供停泊八卡列車,月台一與月台二之間相通,沒有被牆間開。
一本施工日記記載,1985年月台建成試行列車,列車在兩個月台停車時,列車最前的1.6卡,停泊時都超出月台範圍外。
最初以為是訊號統發生故障,但無論如何修正,列車都泊不正月台,列車最前的1.6卡都超出月台之外。
為免工程延誤,有關方面決定加長月台,在月台兩端加長1.8卡長度,月台加長後,列車每次都停在月台中央,前後兩端各留了1.8卡長度。
解決泊車問題,另一個問題又出現,這個問題較月台問題還嚴重,就是月台間中會多了一列「鏡像列車」。
上環站兩個月台都位於同一平面兩側,其中一個月台有列車停泊,另一個月台應該沒有列車。
但在早上六時正及凌晨十二時正,上環站兩邊月台,在同一時間都各有一列列車,以同一方向駛進月台,停了一會後一齊駛入隧道內。
工程人員在上述時間無測試列車,就算測試列車也不會同時有兩部列車,以同一方向進入兩邊月台。
兩列車若以同一方向駛入隧道,由於是在同一條軌道上面對面行駛,定然會迎頭相撞。
工程人員及專家一連幾天用盡方法研究,最後得出結論是在早上六時正及凌屒十二時正,都會有兩列「鏡像幽靈列車」,在上環站兩邊月台出現。
經過多番研究,工程人員在兩個月台中間,築起一道高牆,兩個月台各自獨立,互不相通,「鏡像幽靈列車」自此消失。
在上述兩段時間,上環站的兩個月台,仍有「鏡像幽靈列車」的殘影經過,但對當時的列車行車安全沒有影響。
上環站啟用初期,一名身穿白衣的少女,於凌晨十二時,懷疑誤登「鏡像幽靈列車」,結果掉入路軌之內。
剛進站的列車車長看見有人墮軌,連忙煞車,但列車仍平平穩穩地停在月台中央,即兩端各有1.8車卡距離。
車長通知月台職員,在列車車底搜索後無任何發現,將列車按指示駛入用作「延伸站」的屈地站,上環站的路軌亦沒有發現有人被撞倒痕跡,懷疑車長眼花看錯。
一隊工程人員進入屈地站檢查列車,列車車身無任何碰撞痕跡,車底亦無任何發現,但在列車另一端的駕駛艙,打開門後,發現一塊白布攤平放在地上,白布從何而來無法解釋。
白布事件發生後,未知是集體歇斯底里出現幻象,還是靈異原因,多名列車司機聲稱當列車到達上環站,乘客全數下車後,車長將列車駛入隧道,繞到另一月台時,在隧道內經常遇到對頭而來的列車,急煞後兩部列車的車頭貼在一起,但沒有相撞。
車長透過駕駛艙玻璃望向對頭車的駕駛艙,看見身穿四五十年代服裝的人正在駕駛列車,但轉眼連人帶列車消失。
這種情況每日出現好幾次,列車車長大受困擾,公司為怕因而影響行車安全,決定當列車駛入上環站後,乘客及車長都離開列車,將列車改為無人駕駛,這種方法,一直沿用至今。
1997年,香港回歸帶動香港尋根熱,不少與昔日香港有關的文物,懷舊照片等紛紛湧現。
鐵路迷安仔在眾多收藏品中有幾張照片,在昔日的上環拍攝,最令他感到興趣的,是照片中竟然有兩組共四條路軌一直伸到海邊,路軌上是類似運煤車貨斗,貨斗上有帆布蓋住,工人用力將貨斗推向岸邊,相信是將貨物運送上岸邊懸掛日本軍旗的貨船。
其中一張照片影到蓋着車斗帆布被風吹走一角,貨斗內有一雙眼睛向外望,引起安仔好奇心,貨斗內是否全裝了人,還是有人藏身貨斗偷渡上船?
安仔查到1993年,日軍原廣州8604部隊,第一課細菌檢索班兵長丸山茂,寫下屠殺證詞,講述1941年12月,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侵略香港後,1942年年初,大約十萬名香港人,被日軍用鐵斗由上環運上日軍貨船,送到廣州南石頭難民收容所,大部份被日軍用作細菌試驗品後死亡。
安仔搜集到的幾張照片,來源就是這份屠殺證詞。
根據證詞描述,當日運送貨斗的兩組路軌,位於上環站月台頭尾兩處1.6個車卡濶的位置,安仔相信,港鐵列車是因為避開這兩組路軌,所以才要讓路。
1985年5月31日,杏花邨站在港島綫首段通車時啟用,柴灣車廠亦已投入服務。
港鐵柴灣車廠是港島線的車廠,位於柴灣北部,車廠上蓋為大型屋苑杏花邨第1至18座,旁邊為杏花邨站。
車廠內設有港鐵員工康體中心,供港鐵職員消閒聯誼之用。
一則靈異傳說,與一班駛往港鐵柴灣車廠的尾班列車有關。
凌晨十二時三十五分,港鐵列車車長駕駛尾班列車到達柴灣站,車長用廣播系統告訴乘客:「本班列車已經到達終點站,乘客請盡快離開車廂……」
乘客離開車廂後,車長由駕駛艙進入列車車卡,按既定程序由車頭行到車尾,看看是否仍有乘客未下車,或有物品遺下,再進入車尾駕駛艙,將列車駛返柴灣車廠。
車長行到車尾駕駛艙,開門進入,關上列車車門,將車駛出月台。
列車開行不久,一名女子拍駕駛艙的艙門,對車長說:「我還未下車,你開門給我下車啦!」
車長心想,一定是有乘客以為這班是尾班車,上了車後才發覺搭錯車,於是說:「這是回廠的列車,現在停車你也落不了車,到車廠後,我們可安排車送你回柴灣地鐵站,列車很快就到了。」
那名女子說:「你開門我也要落車,你不開門我也要落車,車廠我不能去,去了我就返不出來。」
車長正要回話,但從列車的倒後鏡,看見一名白衣少女,上半身已穿出列車之外,轉眼間整個人已穿出列車,由架空天橋飄到馬路後消失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