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麟趾康復中心是西營盤站其中一個出口,位於西營盤高街,建於1935年,原址現時已活化為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,前身為半山警署(八號差館)。
半山警署是香港警務處最早設立的警署之一,前身曾是女孤兒院,為女童提供醫療服務。
半山警署於1870年啟用,早期的警署以號碼編號,半山警署為八號差館,位於普義街(原名為差館街),是第一代半山警署,差館街與鄰近的差館上街都因半山警署而命名。
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,5月至10月導致超過二千人喪生,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。
鼠疫的重災區是當年人煙稠密,衛生環境惡劣的華人平民區太平山街一帶,政府為防止鼠疫傳染英國人,立法禁止華人搬進英國人社區,其中包括1904年立法的《山頂區保留條例》。
規定太平山山頂區為非華人居住區,條例一直保留至1946 年才正式廢除,山頂至今以英式建築為主,源起於此。
太平山區的鼠疫情況日趨嚴重,當時殖民地政府無法對付鼠疫,堅尼地城玻璃廠改建為鼠疫醫院仍不敷應用。
當局將醫院船「海之家」(Hygeia即健康女神),從昂船洲移至西環對開維多利亞港作專門醫院,又在堅尼地城警署成立臨時醫院。
政府出動軍隊及警察,逐戶入屋搜查,將懷疑染上鼠疫的居民,強行帶走到八號差館。
登記後集合一定人數,用卡車送到堅尼地城警署的臨時醫院,送到醫護船「海之家」隔離及醫治。
香港及廣州皆有出現針對西醫及英國人的傳言,稱西醫隔離治療有不可告人秘密。
當時謠傳「海之家」是一座海上屍體焚化爐,病患送到船上後,會被活活推落焚化爐,骨灰會被磨成藥粉賣去歐洲,用作醫治患上黑死病的病人。
染上鼠疫的華人為免被活活燒死,躲在家中,病死後家人才將屍體掉到街上,再由當局的「執屍隊」處理,當時的太平山區,可以說是人屍同路。
港府強捕居民,差館街被稱為黃泉路。
居民透過東華醫院,向政府要求准許病患者離港返回內地。
港府一來以眾怒難犯,另方面為疏散人口也是防疫的一種方法,讓香港人自由離去,當時有三成人口逃離香港。
港府為確保消滅疫症,將太平山區所有樓宇清拆,重新發展。
八號差館亦遷往附近的醫院道,為第二代半山警署,直到1925年拆卸。
太平山區重建工程於1898年左右完成,原來的差館街,由於一度被稱為黃泉路,易名為普義街。
第三代八號差館於1928年啟用,當時半山區的治安需求增加,政府於1935年拆卸第三代舊半山區警署,原址重建為現存建築物,為第四代半山警署。
半山警署依山而建,1935年改建後,差館正門大地設在高街。
大地是警署內供警察車輛停泊的用地,昔日每支軍裝巡邏小隊有一名見習督察,一至兩名警長、四至六名警目,其餘均為警員,整體人數視乎警區而定。
出更前訓示時,全數人員須於大地集合(現時安排在訓示室進行),大地中央有一座木製地枱,用以放置訓示文件。
見習督察和警長皆站於枱後,警員分兩至三列站於枱前,警目則站於枱兩邊。
訓示前,會先由一名警目負責點名,聽到點名警員須立正回應。
人數確定無誤後,見習督察和警長,會向警員訓示上級的主要要求和新規例等等,再由警目讀出各員當天所屬巡邏範圍(咇份),聯絡位置(當時仍未有通訊系統)、罪案消息,通緝犯及失車等資料,警員均須將資料紀錄下。
訓示完畢後,全隊會立正,由警長陪同見習督察檢閱,及後開始執勤。
在大地的出更前訓示很快就取消,改為小組在室內聽取指示。
原因是每次訓示前,警目在大地點名時,有如韓信點兵一樣,怎樣點都點不完。
「陳大文。」警目點名。
「陳大文到!」有好幾十人同時報到。
真正的陳大文卻呆若木雞地站着。
警目再叫陳大文的名字,又有好幾十人同時報到。
警目叫其他人的名字,情況亦是一樣。
經過一連串曲折離奇求證後,發現現時大地的位置,正是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時,警方為懷疑染上鼠疫的居民登記的地方。
當年集齊一定人數後,就會先點名再送上警車,自此人間蒸發,沒有再回來。
傳聞深宵時常有幽靈在八號差館進出,原本守在正門的警員都改守三樓側門,警員出入亦繞道而行,正門形同虛設。
1948年7月6日,連日天氣炎熱,太平山街及西街(西邊街)一帶,居民多走到屋外乘涼甚至席地而睡。
凌晨三時,居民忽然聽到一聲聲怪叫,是「噓噓噓」及「胡胡胡」交替,由於聲音尖銳,屋內屋外的居民都被驚醒。
居民看見百多個人影,由山下的普慶坊、卜公公園如萬馬奔騰,向荷里活道衝上來,一直去到八號差館才消失。
據八號差館的警員說,在上述時間,八號差館的大地,突然有大批人聚集,發出「噓噓噓」及「胡胡胡」的聲音,數分鐘後人及聲音都突然消失。
街坊事後認為,大約五十年前(1894年)香港曾發生鼠疫,現在卜公花園都是民居,有大量居民感染鼠疫死亡後,當局將民居拆卸,起了公園。
1925年7月17日,普慶坊位於卜公花園旁一幅護土牆倒塌,活埋普慶坊七間房屋共三十多個家庭,釀成七十五人罹難,是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山泥傾瀉個案。
居民懷疑凌晨出現的情景,可能是鼠疫與活埋的冤魂出現,要做法事超渡亡魂。
八號差館(半山警署)在警署重組後,併入西區警署,原址改作港島總區刑事總部,至2005年6月止。
2006年,港島總區刑事總部遷入新建的警政大樓主樓,八號差館原址空置。
建築物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,被列為中西區文物徑西區及山頂線的景點之一。
位於高街一號F的八號差館,建築物樓高五層,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,洋溢裝飾藝術氣息,主要設施包括報案室、羈留室及員工宿舍。
港鐵西港島線工程展開時,港鐵耗資三億元活化八號差館(半山警署),用作重置因港鐵西營盤站出入口,需拆卸的戴麟趾康復中心舊翼,建造工程於2009年7月展開,2011年3月完工。
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,南翼前身是八號差館,樓高五層,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,北翼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。
八號差館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,當局批出三億元工程合約,用了二十一個月時間。
新中心盡量保留八號差館舊有建築特色,包括四個煙囪、六個火爐、兩個拱門、窗框及一支旗杆。
八號差館原計劃在服務時間內,市民可進入參觀,但建築物其後不對外開放,據傳與差館內六個火爐有關。
在建築物裝修期間,建築工人看見有小女孩在火爐爬出爬入,但轉眼間又失去蹤影。
當局為防小童爬入火爐發生意外,特別用膠門將火爐入口封住,但仍禁不到小女童爬出爬入。
由於這些小女童在日光日白仍會出現,當局恐怕會嚇怕參觀人士,決定不開放八號差館予市民參觀。
八號差館原來的羈留室改建成中心的辦公室,審訊疑犯的房間變為配藥室,其中四個舊有火爐位置成為病人候診室,繳費處設於兩道拱門入口。
作者需要讀者支持 你的支持 我的動力
影音電子書
https://readmoo.com/
請在搜尋欄鍵入frogwong
訂閱patreon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frogwong
徇星馬等地區觀眾要求,節目加設簡體字幕,即是有繁簡體字幕。
敬請繼續支持,訂閱frogwong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