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蘭桂坊附近的聖約翰座堂,座堂外一棵樹下,草地上有一個鑲銅牌石碑。
石碑並不起眼,附近亦無指示牌,石碑上有數行英文字,說明是為悼念1993年蘭桂坊死難者而立。
1992年12月31日接近元旦倒數時,蘭桂坊一帶聚集近兩萬人,在街上飲酒狂歡。
商業電台在蘭桂坊轉角處架設舞台及巨型氣球,舉辦新年倒數流行音樂會,由電台及電視台直播現場盛況,警方當時派駐118名警員在場維持秩序。
1993年1月1日凌晨零時零分,新一年開始,有人向人群噴「人造雪」、噴灑啤酒及汽水,啤酒及汽水混合「人造雪」令街道非常濕滑。
零時十分,人群因互相碰撞發生打鬥,由最初兩三人發展到數十人群毆,有人擲扔酒瓶及磚塊,焚燒報紙。
人群四散閃避,沿德己立街方向往下走,有人滑倒,發生骨牌效應,更多人相繼倒下。
這時,大批市民由德己立街反方向湧入蘭桂坊,兩班人迎頭相遇,各不相讓。
榮華里與和安里之間的一段德己立街,一段長十七米長斜路,出現人踩人,最終釀成二十一人死亡,六十三人受傷,是香港開埠以來,最多人死亡的人踩人慘劇。
高級警司張之琛估計有五層人疊在一起,堆疊到一定高度,受擠壓的人不再倒下,以直立姿勢緊緊地壓着人堆,形成「人牆」,被困人牆內的人最少有一百五十至二百人。
法醫驗屍後,發現其中二十死者是創傷性窒息致死,一名遇難者因窒息致腦部受損昏迷,後因支氣管肺炎併發症不治。
上任未到半年的香港總督彭定康,委任高等法院大法官包致金,籌組委員會作獨立調查,限於1月18日或以前完成中期報告。
調查報告於1993年2月26日發表,建議當局審批公眾娛樂節目牌照時要加倍謹慎。
為避免蘭桂坊慘劇再次發生,當局採取多項疏散人群措施,警方實施人潮管制,避免人群過度集中,包括採取單向人流管制措施,港鐵開始在大型節慶提供通宵行車服務。
蘭桂坊百多年前曾是紅燈區,香港開埠初期,人口約兩萬,男女比例嚴重失去平衡,華人男女比例約七比一,西人是五比一,這種情況導致娼妓需求大增。
1841年,香港有妓院四十六家,妓女超過二百人。
中上環分別出現紅燈區,上環水坑口是中式勾欄妓寨,中環擺花街及荷李活道一帶,是西洋妓院,中西兩個紅燈區以萬宜里為界。
兩個紅燈區令性病蔓延,患上性病(主要梅毒)的外籍軍人及水手,妓女稱他們為「爛鬼」,互相提醒小心防範。
這些「爛鬼」為香港帶來嚴重的醫療問題,1845年8月,港督戴維斯決定以發牌監管妓女,明令每名娼妓每月須向政府繳稅1.5元,每一妓院老板每月需繳稅5元,收取的牌費用作興建及營運性病醫院。
英國商人團體組成的「西商會」反對這項措施,一些上流華人亦不支持。
發牌制度實施兩年後,最終取消,性病醫院停止運作,性病蔓延全港。
1857年,港府立法強制性病患者接受治療,妓女要定期驗身,否則所屬妓院不可續牌經營,法例規定患性病妓女必須停止接客。
根據當年統計,香港共有137名妓女登記,其中四份三在中環,都在合法妓院活動。
合法妓院分收費較高,夜總會式的「大寨」,「一鳳樓」式,低下階層光顧的「細寨」。
患病妓女無法在合法妓院活動,轉到雲咸街的非法私寨接客,由於不受監管,嫖客與妓女多患有性病,當地被稱為「爛鬼坊」,即今日的蘭桂坊。
非法私寨令性病蔓延得更快,1858年,性病患者增至117人,同年有105人報稱妓女,1860年增至137人。
1860年10月,政府決定在國家醫院旁邊興建全新性病醫院,連同流感醫院,建築費1777英鎊。
1861年5月,全新性病醫院啟用。
性病醫院的反作用,是助長了嫖客的色心,雲咸街、擺花街、威靈頓街、荷李活道一帶,成為中環的非法私寨集中地。
為逃避掃蕩,非法私寨有特別接客安排,嫖客先到「麟檄士街」的指定花店,以「肉金」買一束鮮花,然後到稱為「紅娘店」的「婚絪介紹所」,按「肉金」價格看照片選「對象」,再由專人帶到「爛鬼坊」完成交易。
由於雙方無金錢交收,不構成賣淫罪名,這種做法演變成今日的「一夜情」。
「麟檄士街」在1845年中區街道圖上已出現,來自曾三度出任英國大法官的麟檄士男爵,由於用字太「深奧」,市民都不懂得怎樣讀。
這條街花檔林立,一般人都叫做「擺花街」,後來成了官方正式街名,當年又稱為「媒人巷」或「紅娘巷」。
「爛鬼坊」的交易過程「引人入性」,吸引不少中上流社會人士光顧。
一名富豪看到商機,買下「爛鬼坊」一些物業,出資給「爛鬼坊」非法妓寨鴇母趙亞葵,開設專為上流社會而設的高級妓院。
西人在香港高人一等,但中國妓女也有底線,據世紀初的風月報章《骨子》所載:「接待過洋人的妓女會受同行歧視,也不再有華人恩客上門,是以門限森嚴!」
趙亞葵的顧客以西人為主,她改到澳門招聘,大批葡籍妓女由她安排來港賣淫。
她在西報刊登「黃色分類小廣告」,是報章「叫雞指南」鼻祖。
1876年人口普查,香港二萬五千名女性中,六份五是娼妓,巡理府在1877年估計,香港華人女性,只有六份一已婚或為妾,其餘的都是娼妓(未婚女性就被視為妓女)。
趙亞葵其後因涉及多宗謀殺被捕,她由1846年開始,將染性病而被醫生判定無藥可醫的妓女,殺害後棄屍在「爛鬼坊」一帶,有名有姓可證實身份的共有二十一人。
趙亞葵落網後,「爛鬼坊」仍是妓院集中地。
1897年,香港半數士兵染上性病要接受治療,較十年前的百份十五增加超過兩倍。
1904年,香港第十三任港督彌敦抵港,上環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。
彌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遷至石塘咀,石塘咀成為集黃賭毒於一身紅燈區,當時有數百間妓院,「大寨」七十多家,妓女近二千人,酒樓四十家。
依靠妓寨維生的人接近五萬人,當時香港人口不足五十萬,即有一成人口依靠妓寨維生。
1950年代,「爛鬼坊」已不是紅燈區,地舖都改為住宅,住客以華人為主。
姓李商人買下「爛鬼坊」一些物業後,取得命名權,改名為「蘭桂坊」,寓意「蘭桂騰芳」,子孫昌盛之意。
1960年代,蘭桂坊的木樓被拆重建,地舖開始有新興的洋服店、地氈舖遷入。
1978年12月23日,的士高「Disco Disco」,在德己立街40號地庫開張,蘭桂坊再現生機。
1982年,酒吧「1997」在德己立街出現。
1983年,有「蘭桂坊之父」之稱盛智文,在酒吧「1997」附近開了一間「加州」餐廳。
1984年,盛智文投資港幣三千二百萬,購入整幢加州大廈,翻新成多元化商廈。
蘭桂坊街道兩旁出現逾九十家餐廳和酒吧,逐漸成為香港特色旅遊景點之一。
1993年1月1日,蘭桂坊發生人踩人慘劇後,死者「頭七」當日,法師於蘭桂坊設置祭壇超渡亡魂。
有人說在事發地點上方,有一幅由多個人頭組成的「核桃」掛畫,這幅Nuts 藝術海報,以二十一人眾生相合桃雕刻為圖案。
Nuts除是果仁的眾數外,其他意思,包括:瘋子、傻瓜、怪人、腦袋、用頭撞等等。
有「玄學家」稱該畫像「招魂旛」,吸引靈體前來,造成慘劇。
有傳該幅畫內的二十一人,是百多年前在「爛鬼坊」被殺害的妓女冤魂,不排除畫內妓女冤魂找替身。
除「招魂」掛畫外,消防處接到「穿越未來」求救電話,是蘭桂坊慘劇另一都市傳說。
按照香港消防處記錄,第一輛救護車於零時零一分出發,第二輛往現場的救護車於零時零八分出發。
人踩人事件在零時十分發生,這兩部救護車出發時,慘劇還未發生,這宗人踩人慘劇,是否有死亡預告呢?
2004年10月28日在港上映的電影《桃色》,以「蘭桂坊慘劇」為背景,片中五個主要角色都是鬼 ,《桃色》的電影海報,與「核桃」掛畫類似。
這齣由章小蕙露點演出的三級電影,在香港上映四日,票房僅有一百七十萬元,整體票房亦不足五百萬。
電影上映後,她的女兒因被同學嘲笑不肯上學,兒子與朋友看完媽媽的「處女作」後,說不明白媽媽為何會拍這種電影。
《桃色》於2005年參加柏林電影節,開場二十分鐘後,半數觀眾已經退場。
有人說,《桃色》冒犯了「爛鬼坊」二十一名慘死妓女,與及蘭桂坊二十一名喪命市民,因而慘澹收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