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Sir去咗邊?
日本大阪城
大阪城矗立於上町台地北端,北臨淀川,居交通要津,最早為羽柴秀吉在大抵統一日本後所建,規模宏偉、金碧輝煌。
大阪城是大阪名勝之一 ,別名「金城」或「錦城」,為江戶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據點,位於日本大阪市中央區大阪城公園內,與名古屋城、熊本城並列日本歷史上三名城。
大阪城於1997年規劃成為公園,佔地約107萬平方公尺,幾乎是旅客必去的大阪景點。
從大阪地鐵「谷町四丁目站9號出口」,沿大路往大阪城公園,遠處可見大阪城天守閣與右邊的大阪城歷史博物館。
2001年開放的大阪城歷史博物館,真實再現從古代至近現代共四個時代,遊客可親身感受大阪城市歷史。
大阪城公園於昭和6年(1931年)開園,是昭和天皇即位大禮紀念事業之一。
園內有大阪城天守閣、梅園、二之丸庭園,棒球場、野外音樂堂、豐國神社等,假日還會有不少的街頭表演。
每年1月中旬至3月上旬,以梅林為中心,約有一千二百五十棵梅樹盛開。
到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,約有四千棵櫻花樹競相綻放,這裏成為日本賞花勝地。
每年花季都吸引着眾多遊客前來。
大阪城有於1970年埋下的時空膠囊,深度達地下十五公呎,預計五千年後開放給後人觀看,讓他們了解五千年前日本大阪生活。
大阪城由戰國三傑之一的豐臣秀吉建造,1583年建於被燒毀的石山本願寺原址,年半左右時間完成了本丸(主郭)。
豐臣秀吉病逝前持續建設二之丸及三之丸等附郭,多重水堀(護城河)和運河等防禦設施。
建造護城河及城郭的石塊由各地諸侯捐獻而來,三年內動用數十萬名勞工,以辛苦血汗建造而成。
大阪城外整個石牆長達十二公里,估計約用了五十萬塊大石。
整個大阪城建築結構分內城、中城與外城,雖然經過戰亂,但內外兩道護城河,兩道高大石壁至今仍保存完好。
殘存焦黑的石壁,可懷想當年德川與豐臣交戰時的慘烈情形。
城堡周圍有兩重護城河,全城被指定為國家重點保護歷史遺蹟。
城中保存十三幢建於十六世紀的古建築物,全都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化遺產。
城堡地基用石頭高高壘積而成,巨石之大,令人無法想像,嘆為觀止。
往天守閣途上,會經過城池、護城河、庭園、大手門、櫻門、櫓、焰硝藏、金藏和金明水井戶屋形。
大手門及多門箭樓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,成為大阪最具代表性名勝古蹟。
走過石橋就進入大阪城內城,循步道經過一片有六百株的櫻花林,即可達天守閣。
「大手門」是二之丸的正門,城郭的入口稱為「虎口」。
本丸的虎口至少會開兩個地方,一個是稱為「大手」(櫻門)的正門,另一個是稱為「搦手」的後門。
櫻門右邊大石稱為「龍石」、左邊大石稱為「虎石」,傳說江戶時代,這兩塊石頭一淋到雨,石面上便會顯現龍虎之姿。
日本最大的築城巨石是櫻門的蛸石,高5.5公呎、寬12公呎,重量約一百三十噸。
讓參觀者匪夷所思,到底當年花費多大力氣,才得以將巨石鑲鉗豎立在石壁之上。
當年大阪城遭遇火災,僅這一道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櫻門屹立無恙,成為僅存遺蹟。
石塊左方有一處石紋變色,看起來就像章魚一樣,所以叫「蛸石」。
蛸石的正前方是虎口進來後的升形,升形是用石垣、土壘圍建起的四邊形、似梯形的廣場,在其外側入口建高麗門、內側入口建櫓門。
位於玉造口旁的一番櫓,建於1628年,為大阪城的重要文化財產之一。
櫓又稱「矢倉」、「矢藏」是收納弓箭(武器)倉庫,也有一說是櫓為「矢之座」,就是射箭的地方或陣地。
金明水井戶和金明水井戶屋形,是兩個重要文化財產,傳說金明水井戶是豐臣秀吉為去除水的毒氣,在水井內投入黃金,被稱為「黃金水」。
1959年曾派人下去井底做調查,但找不到黃金。
蓋在金明水井戶上的屋形,根據拆解得到的棟木,猜測應該是1626年建造而成。
大阪城天守閣收藏約一萬件珍品,以安土桃山時代的歷史資料為主。
除鎧甲、刀等武器類外,還有許多描畫交戰情況的屏風畫,用泥金畫的豪華日用器具,描寫以豐臣秀吉為代表的戰國武將肖像畫,同時代的古文書等等。
參觀天守閣,門票六百日圓。
天守閣內部除特定區域可攝影外,其餘一律禁止攝影。
進入天守閣後,乘電梯到五樓,出電梯後,微縮模型和寬螢幕展示「大阪之陣」,真田幸村與松平忠直的戰場。
這場是江戶幕府消滅豐臣家的戰爭,結束戰國時代,日本重歸統一的一場戰爭,大阪城在此次戰役中化為灰燼。
「大阪」在明治維新前寫作「大坂」,維新後忌於「坂」字可拆為「士反」,有「武士叛亂」之諱。
明治三年(1870年)改為「大阪」,「大坂城」也因而更名為「大阪城」。
一般講述更名前的歷史時,仍會以舊寫「大坂城」稱之,以示時代區別。
往上走到七樓,是豐臣秀吉生平的展廳。
通過十九個場面的透視畫,描繪豐臣秀吉生涯的「佈景太閣記」,通過高科技影像,使得秀吉的形象栩栩如生。
出身寒微的豐臣秀吉,得到織田信長賞識,成了織田家重臣。
後來織田信長被明智光秀背叛,豐臣秀吉繼之而起,統一日本,豐臣秀吉建了大阪城,成了大阪的象徵。
秀吉於大阪城內設有一間活動式的「黃金茶室」,茶室的牆壁、天花板、地板連門的骨架皆由黃金打造。
秀吉位於奧御殿的寢宮同樣奢華至極,棉被材料為鮮紅色高級布料,床頭以黃金雕刻作裝飾。
江戶幕府控有大阪城後,德川家將豐臣家所建的大阪城石牆和水堀全部破壞,覆以數公呎厚泥土,興建更高的石牆,把豐臣家大阪城遺跡全部埋在地底。
天守設置在不同地點,位置更高,採用完全不同設計。
德川家用全新且更為雄壯的城郭,將豐臣家留給世人的記憶徹底埋葬,誇耀幕府統治全日本的威信更甚於豐臣家。
更上一層樓到達高出地面五十公呎的八樓頂層,最上層是遍覽東西南北的展望台,往西可看到六角山、梅田大阪車站、西之丸庭園。
屋脊的吞脊神獸是魚尾龍頭的鯱鉾,由中國龍的九子之一,龍頭魚身的「螭吻」演變而來主要是忌火,作為防火災的神獸,多為金色。
1665年(寬文五年)大阪城天守被閃電擊中燒毀,之後沒有重建,自此成為沒有天守的城池。
1868年(明治元年)1月3日,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的大號令,撤除幕府,由天皇親政,前將軍德川慶喜改以大阪城為居城。
隨即發生舊幕府軍反抗維新政府的鳥羽伏見之戰,舊幕府軍失利,德川慶喜倉皇逃回江戶城,大阪城在此役中遭到兵火幾近全毀。
明治時代,將大阪城劃為陸軍基地,在東側廣大空地上興建大阪砲兵工廠。
1928年(昭和三年),大阪市市長關一提議重建大阪城,半年內募得市民捐款一百五十萬元。
1930年(昭和五年),天守動工,以鋼筋水泥復築,隔年完成。
這座復興的天守未忠實複製豐臣或德川時代,基本上以德川時代的白漆風格為主,最上面一層重現豐臣時代的黑漆描金風格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大阪城四周受到美軍猛烈空襲,雖然復興天守此次僥倖無事,但先前逃過戰禍的周邊建築卻劫數難逃。
日本敗戰後,大阪城被美軍接收。
1948年,美軍不慎引發大火,失去了紀州御殿。
五十年代開始正式復修及學術調查。
1959年發現了豐臣時代遺跡。
1997年日本政府指定為登錄有形文化財產。
2006年4月6日,被選定為日本一百名城。
大阪城天守閣
地址:大阪市中央區大阪城1番1號
交通方式:谷町四丁目站9號出口出來往公園方向走
開館時間:上午9:00-下午5:00
(最終入館時間:下午4:30)
天守閣照明時間為日落至晚上十一時
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延長開館時間
休館日:12月28日至翌年1月1日
電話:06-6941-3044
官網:http://www.osakacastle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