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Sir去咗邊?
馬六甲寶山亭 鄭和塑像無廟棲身
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,必定停靠馬六甲,《馬來紀年》記載,來自中國的「漢麗寶公主」,與五百名隨從到達馬六甲,嫁給蘇丹滿速沙,但明朝並無公主出嫁國外記錄,「漢麗寶公主」真實身份至今眾說紛紜。
五百名隨從與當地人通婚後定居在鄭和曾駐紮的三保山,這些人的後裔,男的稱峇峇、女的稱娘惹,也稱「僑生」或「海外華人」。
寶山亭又稱三保宮、三保廟或鄭和廟,位在三保山西南山腳下圓環附近,第八任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及廣東大學士胡德壽等人,於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倡建。
小巧玲瓏的寶山亭,飛檐斗拱,是典型中國廟宇,1433年,鄭和在第七次歸航中客死於印度古里。
有傳為紀念鄭和,他的隨員在馬來西亞為鄭和建造廟宇,所有建材都由中國運來,廟內祭壇上原有一尊鄭和將軍塑像,已失竊多年。
三保廟內「保障幽明」匾額,由蔡士璋所提,廟內主堂上「以承祭祀」匾額,亦由他提寫。
由這兩塊匾額得知寶山亭的功用是來祭祀所用,而非如傳言所說為紀念鄭和而建。
三保山未被馬國聯邦政府或馬六甲州政府認為是文化遺產,2008年卻意外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緩衝區。
廟前古榕最粗的一株稱「三保樹」,需八九個人拉着手方能合圍。
廟門前有棵數百樹齡的高大紅豆樹,樹身粗得需要四人合抱,收獲時節,樹上結滿的紅豆落滿一地。
據說撫摸門口一對石獅子的頭頂可消災解厄,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廟內,有一尊身官服的鄭和石像,廟內供奉大伯公和天后聖母,蔡士璋的牌位亦在廟內供奉。
漢麗寶井位於寶山亭旁邊,又叫三保井或王井。
據說中國明朝漢麗寶公主下嫁馬六甲蘇丹王時,蘇丹王下令為她挖掘這口井,據說從未乾涸過,水質純淨,是馬來西亞最古老水井之一。
水井已被列為馬六甲當地國家珍貴財產,設有重要保護,加鐵網蓋上不得使用,傳說是「許願井」,往井裏投一枚錢幣,日後必重遊此地。
三保廟後三保山麓和三保廟旁,有三保井,相傳當時鄭和在附近共開井七口,供兵士飲用,此七口井被稱為「七星墜地」。
據說荷蘭統治馬六甲時,見井水清澈見底,特別圍以厚牆,設立大炮,日夜派十來名戍兵防守。
馬六甲當局後為建路把其中五口井填埋,現僅存兩口。
與三保井一牆之隔的三保院,有一尊青銅澆鑄的鄭和全身立像,據說是於明末年間三保廟翻修時,百姓捐款鑄了這座三保銅像。
三保山曾名「三寶山」,又叫中國山,佔地一百六十公頃,因當年明朝鄭和曾駐紮於此得名。
1405年,馬六甲蘇丹拜里米蘇拉率五百隨從,搭尹慶使臣的船赴中國覲見皇帝,成祖封拜里米蘇拉為滿剌加國王,贈予詔書和誥印。
拜里米蘇拉為徹底擺脫暹羅,向明成祖要求頒賜碑文,明成祖提筆,寫下「龍心大悅」及一篇古雅的碑文。
據說這塊碑石在1409年由鄭和護送到馬六甲,豎立在三保山上,成了馬六甲王朝的「鎮國山碑」。
這塊石碑說是中世紀中馬關係的重要實證,可惜至今尚未被發現。
馬六甲華人抗日義士紀念碑矗立在三保山東側山坡,抗日戰爭勝利後,馬六甲當地華人社團,收集了七百餘具烈士遺骨,集體安葬在此。
1947年建造紀念碑,請來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人蔣介石,題了「忠貞足式」四字。
為讓離鄉到馬六甲來的華人逝世後有個安息之地,當時的華人甲必丹李為經集資買下這座山。
山上有超過一萬二千座墳墓,當中有明代古墓,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墳山(義山)。
從寶山亭左手邊的路往上走約五分鐘,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墳塜,所有墳墓一律座南朝北。
1949年,法令中明訂,三保山唯一用途是作為華人義山之用。
1984年,當時的州政府曾想發展此山地段,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發起「三保山運動」大型抗爭,引發朝野及族群上對立,三保山被保留下來,開始被認為是華人重要文化遺產。
馬六甲蘇丹故宮博物館,內有鄭和及其隨從向馬六甲蘇丹下跪的塑像。
博物館的英文說明指出:跪在地上的四名中國人是明朝特使。
明朝派往馬六甲的特使僅有鄭和和尹慶,這座下跪塑像展出後,遭到華人一致反對,抗議聲持續十年之久。
1991年初,馬六甲中商會會長訪華,在福建惠安石雕廠訂做兩尊鄭和石像,一尊三米高,重達十一噸,一尊高不逾兩呎。
馬國政府認為鄭和是回教徒,回教徒不崇拜偶像,不允許鄭和塑像被人崇拜,甚至公開展示。
小石雕被安置在三保廟庭院,大石像寄存在汽水廠的停車場。
2002年底,馬六甲政府開會研討後,將躺在停車場的三米鄭和像豎立在馬六甲河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