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akoe123.blogspot.com/2019/01/blog-post_27.html
王Sir去咗邊?
西安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看「地上兵馬俑」
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,位於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心地帶,和隋唐佛教聖地南五台山腳下。
東接翠華山,南擁五台山,西鄰草堂寺,北瞰長安城,佔地493.88畝、規劃建築面積十萬八千平方米,總投資人民幣五億七千萬元。
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由全國人大代表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勇超先生用三十多年創辦。
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、保護、收藏、研究和展示為主,收藏的拴馬樁、飲馬槽、石人,石獅、石龜等石雕藝術品一萬二千多件,其中八千六百多根精美的拴馬樁,被譽為「地上兵馬俑」。
1985年,博物院創辦者王勇超先生在一個偶然機會中,看到關中人家院落散落幾個拴馬樁,精美的雕工,胡人的臉龐,讓他感嘆。
更讓他感嘆的是這些他眼中的寶貝,面臨被磨碎鋪路、修廁所、文物販子四處收購販賣的遭遇。
二十多年來,他先後組織三十多人,分六支隊伍深入民間,走村串宅,將各地的民俗器物廣為普查,造冊登記,徵集收藏,共投入資金近二億元。
即使一度陷入資金困難,也沒有離開過保護之路,終於,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,2004年,佔地近五百畝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開始修建。
博物院徵集保護了四十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,這些年久失修的古代民宅,全部搬遷至此予以修復。
博物館內的建築修繕基本修舊如舊,保持古建築的原汁原味。
這些宅院的建築各有特色,共同點是特別重視門樓、牆頭、屋檐等處的裝飾,飛檐斗拱、花雕瑞獸,十分漂亮。
博物院已收集、搶救和保護,周、秦、漢、唐以來的歷代石雕、木雕、磚雕,關中古民居和群眾生產、生活、習俗、風情等各類遺物,名人字畫共三萬三千六百多件(套)。
博物院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戲曲、工藝作坊,禮儀俗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,形成了民間藝術,關中民居、民俗風情,名人字畫四大系列共九個類別的藏品規模。
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大門是一座仿古牌樓,上方鑲着一塊寫有「炎黃根脈」字樣的黃底匾額,進了大門是售票處和停車場。
售票處旁是趙家門樓,建於清末,原在陝西省白水縣縱目村,門樓呈品字形,東西長十五米,南北寬五米,高十三米。
除中間的大門洞外,兩側各有一個小門,正面大門上方鑲有「地通乾元」匾額。
大門兩側鑲有楹聯,上聯是「門高通德德澤千尺金水波」,下聯是「台仰懷清清輝一片鐮峰月」。
大門門洞正面是矩形,背面出口上方卻又變成拱券形,一門兩樣出口的形式還比較少見,門樓後面出去還有個影壁牆。
趙家門樓附近是西京雄鎮,此城樓方位與趙家門樓垂直,高約十米,原址在陝西富平縣唐家堡村南門。
門洞上方的「西京雄鎮」匾額,於明代崇禎十三年製造,距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。
門樓上方的拱券的環形邊框,鑲有磚雕圖案,這種形式的門洞裝飾倒是很少遇見。
西京雄鎮在冷兵器時代有防禦功能,是村寨自衛屏障,門樓內面匾額上的字是「桃源人家」,表達了當時人們在亂世時的美好願望。
西京雄鎮門樓附近有人工檢票的入口,是博物院古民居一條街,要購票才可進入。
這條街上共有四十餘所明清時期建築,都是從陝西各地拆遷重建,有些建築是從即將被拆毀的境地搶救回來,稍微晚一些,它們就將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。
古民居一條街裏面有婚嫁用品博物館、冷兵器博物館、飯盒博物館、明清古物博物館、民俗展覽館、展廳、展廊、文物庫房、戲樓、店鋪、工藝作坊、研究中心、人工湖、祭壇廣場、園林景觀等。
2017年7月1日起,關中民俗博物院的二期景區免費對外開放,在免費遊覽的地方,也可大開眼界。
在古民居叢中,最具特色是一個現代化廁所,廁所採類似停車場泊位方式,廁所內有屏幕顯示廁格使用情況。
此外,免費的廁紙也採用人臉辨識取紙,在古色古香的地方有這些現代化設備。
一廁之隔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
觀賞指數:三星(最高五星)
廁所指數:四星(最高五星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
地址:西安市長安區五台古鎮南五台山路1號
開放時間:早上八時半至下午五時半
古民居一條街參觀門票:每人120元
1.2米以下兒童、70歲以上老人,殘疾人(坐輪椅者)全免。
大、中、小學學生個人參觀半票,學生團體參觀憑介紹信每人30元。
交通(公交車線)
乘坐500路(火車站-關中民俗博物院)直達關中民俗博物院,線路全長34.5公里,設站46個,票價3.5元。
地鐵2號線航天城站,換乘500路公交,或韋曲南站換乘4-04路公交。
乘坐215路、229、323、905、917、918路等公交,到韋曲南站或長安客運站 下車,換乘4-04路或500路公交車到「關中民俗博物院」下車。
從大雁塔北廣場乘坐環山旅遊公交2號線,到南五台站下車向南走五百米到關中民俗博物院。